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涌現出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為人民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的處置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近年來,衛生健康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治理能力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在衛生健康科技創新領域,國家衛健委自2008 年以來,牽頭組織實施“重大新藥創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兩個科技重大專項,專項支持獲批上市一類新藥達80 個,是專項實施前的16 倍,有力推動中國新藥研發由仿到創、醫藥產業由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帶動中國傳染病預防、診斷、治療和控制水平跨越式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行業治理能力持續提升。在包括心血管領域等20 個常見病、多發病疾病領域,中國建成50 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生物醫藥領域建成75 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北京協和醫院等5 家醫療機構建設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109 家委級重點實驗室,省級行政區域實現全覆蓋。
同時,中國啟動實施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建立科研院所穩定支持的資源配置新機制,健全完善臨床研究、倫理審查、科研誠信、成果轉化等醫學研究管理政策,有力促進醫學研究規范健康發展。
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斗爭的有力武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疫苗和藥物、診斷試劑、醫療救治等都離不開科技創新。
迅速確定病原。依托重大專項長期部署積累的優勢平臺、優勢團隊、科研能力,中國一周便確定了新冠病毒,分離出毒株,拼接出了序列,向世界分享,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用創紀錄短的時間甄別出病原體”的高度評價。
快速研發出系列診斷產品。在疫情發生兩周內,中國就快速研發出高敏感性和特異性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技術,為早期診斷、陽性感染者篩選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其后的防控工作中,應對輸入性病例、促進復工復產復學都發揮了作用。
在疫苗研發領域,中國設計了5 條技術路線,組織了優勢團隊進行科技攻關,為后續新冠疫苗幾十億的產量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此過程中,中國還首創了全球首個高生物安全風險疫苗生產車間技術標準。有了這個標準,中國才能實現數以億計的新冠疫苗安全量產。截至目前,中國新冠疫苗的產出量和品種數均處于全世界領先水平,9 款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3 款列入世界衛生組織的緊急集采清單。
在藥物研發方面,基于國家重大專項積累的藥物篩選、疫苗研發、臨床評價的平臺和團隊,中國很快推動中和抗體、化藥和中藥等成功上市。廣大醫藥衛生工作者不怕犧牲、不畏艱難,第一時間趕到武漢進行藥物和疫苗的臨床研究、診療方案研究。
兒童用藥研發是世界性難題,總體上中國兒童專用藥目前尚且短缺。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建東表示,兒童不同年齡生理狀態差別較大,要做臨床試驗很難,因此很多企業缺乏研發動力。中國非常重視兒童用藥短缺問題,專門組織了兒童藥研發專項。
據介紹,為改善中國兒童用藥狀況,國家衛健委通過新藥創制重大專項,投入超6 億元經費用于研究兒童用藥,先后分3 批公布了105 個藥物的研究計劃。國家衛健委還成立了國家兒童醫學中心,組織了23 個全國兒科相關的單位,建立“中國兒科人群藥物臨床試驗協作網”,推進藥物臨床研究。
近年來,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工信部等部門也在共同推進兒童用藥的研發和生產。在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下,中國兒童用藥水平有了明顯提高。2021 年全國共有47 個兒童用藥被批準上市,明顯改善了臨床用藥水平,其中14 個納入了優先審評審批,極大促進了兒童用藥上市進程。
近年來,中國在惡性腫瘤藥物研發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十多年來,中國新藥創制重大專項對惡性腫瘤研究給予重點布局,支持400 多個項目,促進31 個新藥上市。
過去腫瘤治療中,化療有很大的副作用,經過十多年努力,中國自主研發的國產靶向藥物埃克替尼的副作用降低了很多。免疫治療方面,有PD-1、PD-L1 藥物。例如特瑞普利上市以后,中國開始了靶向免疫治療,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展。
目前中國在研的惡性腫瘤類藥物已經到了臨床比較后期的階段,一些創新藥拓展了新的抗癌機制,可能使腫瘤治療的副作用更小、患者的痛苦更少。對于乳腺癌、肺癌、腦膠質瘤、淋巴瘤等疾病,有好幾個藥物可以期待未來幾年能夠服務中國的患者。
5G、AI 是目前發展很快、與醫學應用很緊密的技術,其實與醫學相關的新技術不止這些。醫學是“多學”,需要把各個學科最前沿、先進的技術匯集起來,服務于人類健康。
5G、AI、云計算、大數據等目前發展很快的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大。在遠程會診方面,由于有了5G 技術,傳輸速度明顯增快,可以實現實時交流,越來越接近現場查房。通過機器人以及網絡操作等技術,醫生能夠遠程進行手術,這些都是工程技術、科學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在移動終端設備方面,可以實時采集一系列生理參數、運動情況,甚至還可以對更細致的運動、身體代謝、心率、血壓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
這些年來,人們已經體會到了這種進步,包括智能手表、健康軟件的監測、人群之間健康的互動和促進等。在健康促進、預防、診斷、控制、治療、康復等方面,AI、5G 等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