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海英 廖俊云
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1~9月,廣州全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現營收(工信部口徑)4428.7億元,同比增長21.5%,增速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二位。其中,工業軟件、云計算服務、大數據服務的收入均實現同比增長24%以上,嵌入式系統軟件收入同比增長18.3%。數字經濟已成為當下重要的經濟增長驅動力,對消費領域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對廣州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具有創新引領作用。
2020年廣州出臺了《廣州市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的若干措施》等數字經濟建設政策,并啟動《廣州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立法工作,將通過立法形式為數字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廣州市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若干政策措施》和《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出臺,更加快了廣州市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轉型升級步伐。2021年5月,《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將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作為戰略引擎工程,充分發揮廣州數據資源豐富和應用場景多元的優勢,加快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三位一體”構建,推動形成數據驅動發展新模式。隨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產業導則》《廣州市加快5G應用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印發實施,從不同領域對“三位一體”的構建提出了分項目標和具體措施。行動計劃與重點任務方案的接連出臺,表明廣州不斷完善了數字經濟政策的頂層設計,進一步夯實了數字基礎設施,用科技創新引領數字經濟高精尖發展,構建產業生態推動數字經濟產業全鏈條發展,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新動力。
近年來,廣州加快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項目的投資和落地力度持續加大。據統計,截至2020年6月,廣州共有新型基礎設施項目236個(不含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總投資高達3690.9億元。其中,瞄準數字新基建進行突圍,成為廣州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路徑[1]。廣州在信息樞紐和網絡建設、第五代移動互聯網(5G)建設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廣州累計建成5G基站4.8萬座,實現中心城區和重要區域的5G網絡全覆蓋,5G基站建設數量位居廣東省第一,全國領先[2],廣州市在用數據中心65個,在建、待建和擬建達36個。除5G基站、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外,廣州還以區塊鏈產業生態建設共享為特色。“大企業建生態,小企業進生態”是廣州市打造區塊鏈生態的特色。2020年,廣州已初步形成“基礎底鏈+Bass平臺+應用開發+行業應用的全產業鏈”的區塊鏈生態,推出了諸如黃埔公共鏈、智鏈2.0為代表的區塊鏈底層平臺,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南沙智慧港口區塊鏈平臺、“稅鏈”區塊鏈電子發票、城市級企業鏈碼平臺“粵易通”等一批城市級區塊鏈行業優秀應用。在新一代技術支撐下,數字消費、數字生產、數字網鏈、數字化資源配置都會顯著提升,推動線上排隊、智慧會員、在線直播、智能停車等智慧應用落地,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駐留時間、出行時段、消費偏好等數據,及時調整運營方向,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此外,以5G、千兆光網為代表的“雙千兆”網絡在重點消費場景全覆蓋,可以讓百姓通過互聯網獲取各種數字內容,提供更好的網絡服務,還可以滿足智能網聯汽車、無人配送車等新型數字消費智能終端對于高速率、高可靠性網絡的新需求[3]。
當前,廣州以推進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為牽引,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數字產業,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城市治理,全力營造良好數字經濟發展環境,一大批信息樞紐設施、產業項目、數字企業和研發機構加速集聚,產業鏈日趨完整,數字經濟呈現良好發展勢頭。2021年5月,《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產業導則》出臺。該導則在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先期建設的成果上,提出打造“一江兩岸三片區”的空間格局。截至2020年底,三片區中的琶洲核心片區聚集企業已超過28000家,營收金額超過2690億元。廣州提出,到2025年,將引進培育200家左右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推動35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數據顯示,廣州數字經濟年增加值已超萬億元,處于全國數字經濟的第一梯隊。不僅是“智造業”,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家居、汽車、服裝等領域積極探索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生產模式,越來越多的新產業、新模式正在不斷涌現。
公共服務數字化賦能有利于提供更為豐富多樣的個性化服務,從而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在公共交通領域,廣州率先實現公交二維碼在全國特大城市的全面應用,推進全國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打造全國首款交通綜合信息服務應用“廣州交通·行訊通”,提供實時路況、實時公交、停車服務等21項綜合交通信息“一站式”服務。在公共安全領域,廣州市是全國超大型公共安全視頻建設聯網應用示范城市,群眾安全感和治安滿意度高。在政務服務領域,廣州實現了省市區三級數據共享交換,支撐了綜合治稅、居民家庭狀況核對等40余項跨部門業務協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形成了群眾“只進一扇門”的廣州經驗。市民、企業辦證辦事跑動次數不斷減少、效率不斷提升,營商環境改革從1.0到4.0不斷提質增效,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全球消費一體化的集中體現,意味著所在城市需要具備一定的消費服務供給和消費引領能力,才能滿足國內外消費者的需求。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數字經濟,尤其依靠其中的大數據等技術,能解決市場供需不匹配的困境,將消費者與生產者精準匹配起來,根據用戶需求推出產品、制定方案,提升了城市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打好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根基。另外,數字經濟具有的快捷性、規模效應等特點,能通過提高消費效率、提供豐富產品和服務類型、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等,促進消費,改善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提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服務消費者的能力。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具備為消費者提供方便、安全的支付環境和支付方式的能力。數字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模式,如無感支付、人臉支付等技術,不僅使消費體驗更加高效、舒適,更重要的是,通過其在消費領域的應用實施,促進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智能化建設。
當前不少行業仍處于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的困境。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促進行業生產體系、服務體系等的智能化程度,能帶動行業的高端化發展。作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轉向更高質量發展,都需要依靠數字經濟,將數據、信息等作為新的生產要素來實現。
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必須在消費新業態方面積極創新,努力探索,不斷激活新業態,引領國際消費新風尚。數字經濟可以加速消費模式領域的數字化,宣傳“互聯網+”的新消費理念,突破線上與線下消費的界限,推動新消費熱點的產生,通過運用新技術豐富消費場景,提高商業活躍度。
在以數字經濟引領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以提高消費者滿意度為宗旨,以提升消費效率、豐富產品種類、引領消費理念等為考量指標,通過拓展數字經濟的深度與廣度,降低消費成本,提高消費者所能獲得的效用,進而提高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服務消費者的能力。
數字經濟應結合消費升級的大趨勢與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在提升已有傳統消費產業客戶滿意度的同時增強對客戶需求的識別能力。在傳統消費產業方面,數字經濟不僅能完善傳統消費產業的已有運營體系、提升運營效率,還能拓寬傳統消費產業與電商平臺、科創公司的合作范圍,提高產品的品質、擴大可提供產品的范疇、提高交易的時效性,從而實現傳統消費產業的改造與升級。廣州市本身具有紡織服裝、美妝日化、箱包皮具、珠寶首飾、食品飲料等五大優勢產業集群,以數字經濟建設為契機,鼓勵企業以數字技術賦能傳統零售線下體驗店,運用智能導購、智能貨架、智能補貨、智能派單、智能安防、智能溫控等智能化設備,推動實體商業數字化轉型,助推城市傳統經濟數字化轉型,提高廣州的消費服務能力。
廣州要通過社交軟件、應用小程序、短視頻、新媒體等平臺,在線建立、展示廣州的數字品牌形象。首先,廣州要利用數字經濟帶來的品牌與消費者聯系短路徑優勢,利用多樣的數字媒體和豐富的溝通形式,多方位觸達消費者,通過有效的宣傳內容選擇,在圖片、文字、直播、短視頻等各領域開展宣傳。在運用平臺運營、新穎營銷手法等方法快速打造城市形象的同時,更要注重思考城市特色。通過開發有核心競爭力的各式產品和服務種類,如健康醫療、智慧教育等數字化服務等,打造智慧城市新形象,提升城市消費號召力。利用平臺融通,為文化產品供給提供信息流、商品流和服務流的有機融合,在短視頻和電商直播帶貨中,將線下服務向線上遷移,推廣城市文化,如將本地豐富的精品旅游線路、特色文化活動等文旅資源,通過直播、短視頻等,線上分享給大眾,發展云旅游、云展覽等消費新業態。
廣州政府要加快推動“數字新基建”項目,穩步推動5G商用部署,建成具有廣州特色的5G產業生態體系,推進物聯網建設,積極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智能化傳感器,推進基礎設施、城市治理、物流倉儲、生產制造、生活服務、應急管理、生態保護等領域感知系統的建設應用、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底座。通過創新孵化更多的數字消費企業,培育數字消費、數字貿易領域的頭部企業,大力發展信息消費,促進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文旅等新興消費業態發展。堅持培育區域消費新動能,緊抓數字經濟發展契機,強化5G、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滲透應用,推動技術、管理、商業、貿易等領域的各類創新。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優化消費場景,支持各類信息消費體驗中心旗艦店建設,支持大型企業提升信息技術服務能力,營造具有全球吸引力、引領全球的消費氛圍與環境。
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快探索高效治理的新模式,更好地服務數字經濟,從而使數字經濟更好地賦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一方面,與對待傳統經濟一樣,要繼續著力構建親而有度、清而有為的親清新型政商關系,通過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更好地輔助實體經濟發展,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另一方面,要針對數字經濟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特點,建立數字經濟創新創業容錯機制,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實行規范適度監管,著力營造安全放心誠信消費環境。圍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和目標,逐步制定和完善稅收、服務業準入等政策支持體系,探索各政府部門協同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