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周刊》最新一期文章,原題:民間中華的逆境智慧與實踐最壞的過去了,但最好的還沒到來。這是疫情解封后的中國形勢,各方都在期盼“報復性消費”,但卻要先面對“報復性感染”,再面對“報復性搶藥”浪潮。
但在逆境之際,全國的民間跨年活動都展現出向命運逆襲的勇氣與智慧。財經專家吳曉波在杭州舉辦的年終晚會以及名嘴羅振宇在深圳舉辦的全國跨年直播,都吸引千萬人次的觀看,也都呼喚正能量的熱力。他們不約而同地舉出很多例子,恰恰是在中國困窘的時刻,刺激民間開拓全新生存狀態。很多企業與個體發現自己沒有悲觀的權利,而只有創新的義務,在絕境邊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會找到變革的動力。
在疫情與封控時刻,反而造就了中國底層社會數字化轉型的肥沃土壤,哪里數字化的程度高,就往哪里遷徙,鄉村的直播,網絡外賣的普及,都成為新常態。很多企業在疫情下被倒逼變革,打掉重練。因為數字化正在改變中國商業的底層土壤,開出了以前不敢想像的花朵與果實。
疫情也讓很多人重新發現,詩和遠方其實就在附近。如今在疫情下,很多企業重新發現,如何經營好附近,讓那種社區感重新復活。如北京的“南城香”快餐店,在疫情下業務翻了一倍,在北京開了140多家店,重要的是針對每個小區的一天五頓飯,全時段經營,效率高,也吸引社區居民,成為社區的廚房。老板汪國玉說他的經營心法很簡單,就是附近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I艮務什么。
對事情的精雕細琢,也是對逆境的最佳應對。這也是中國民間一種.“微雕”的自我期許,對事情方方面面都要有很高要求,不斷追尋最佳狀態。近年中國有些人意興闌珊地說到“內卷”,說很多努力都是徒勞,但“在內卷的盡頭,要試試微雕”。疫情的試煉,也是“微雕”的試煉。中國跨年盛會的反思與啟發,都總結民間的自我提升,沖出經濟的陰霾,歷劫歸來,看到新一年全新的能量?!ㄗ髡咔窳⒈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