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浚秋
為了實現物流企業管理工作的規范化與科學化,提升物流企業在社會發展中的水平與綜合能力,此本文研究以大型物流企業為例,對企業管理及信息化應用措施展開研究。結合大型物流企業管理現狀,分析重整大型物流企業管理方案的必要性。從服務管理目標、成本管理目標、運輸目標三個方面,制定完善的物流企業管理目標。通過參與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建立第三方物流服務與管理機制,擴大企業在市場內的發展規模,從而實現在應對市場發展風險時,可以做到對風險的多方協同承擔,保證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引進信息化技術,建立面向客戶端的物流信息平臺,確保用戶對于信息獲取的時效性,使物流企業可及時調用車輛運輸信息,完善管理工作的進一步完善。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帶動下,市場內各個產業在發展中的競爭越發激烈,但隨著產業經濟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產業在發展中的機遇也越來越多。物流企業是構成社會經濟體制的核心產業,加大對物流企業建設的投資,不僅可以實現對社會現有結構進行優化,同時也可以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對其他類型的產業結構進行升級與轉型[1]。綜合市場人力資源部門對物流企業發展的不完全統計可知,我國在2015年,對物流企業發展投資的固定資產超過4.0億人民幣,同比去年,增長了13個百分點。同年物流企業在市場內收益也翻了一番。但隨著鐵路、公共交通、航空運輸等產業發展的完善,傳統的投入已遠不能滿足產業運輸需求。根據我國第三次對物流企業的綜合調查可知,物流企業的數量同比三年前,增長了3倍,其中上市企業超過上百家。上述相關數據不僅從側面印證了我國已經重視到了物流企業對于推進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流企業在市場內輻射范圍越來越廣。但產業發展的持續擴大化,勢必會對市場運營秩序造成影響,為了確保在此過程中產業發展具有一定連續性,本文此次研究將以大型物流企業為例,結合企業的管理工作實施現狀,提出對應的管理方案,并結合信息化的技術,為物流企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方向。
盡管社會對物流企業的持續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行業的發展與建設,但大部分投入均應用在了企業內部固定資產的購進中[2]。包括購進運輸設備、車輛,完善運輸作業環境等,這一趨勢導致物流企業在市場內的發展失去秩序,一些企業為了擴大其自身的經營規模,一味地招攬項目,或進行產業投資,沒有多余的資金用于企業內部管理。此種投入模式導致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多個環節存在脫節的問題,甚至會影響物流企業后續為客戶提供的服務水平。尤其在經營管理環節,大部分物流企業認為,只要做好了對外服務項目,即可實現對其收益的提升,但卻沒有在此過程中做好對內的管理工作,導致內部運營成本持續提升,而此種成本的提升最終將體現在物流運輸鏈中[3]。為了在提升成本的過程中,確保企業的運營收益,物流企業會采用增收客戶服務費用、運輸費用的方式,為企業爭取利潤。而客戶在繳納了對應的服務費用后,沒有得到對應的服務,從而使客戶物流企業產生錯誤的認知,甚至會降低物流企業在市場內的信譽與聲譽。除上述提出的現狀,在深入某地區的大型物流企業走訪時發現,大部分企業內均存儲了大量的運輸設備,但這些設備在企業倉庫中處于閑置狀態。出現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物流企業沒有做好對固定資產的協調化管理,只有前端對此設備存在供應需求時,才在倉庫內將此設備拿出使用。此種管理模式,不僅會使物流企業現有資源浪費,同時也導致了企業難以實現在發展中對于資源的一體化流動。
綜合上文對物流企業建設與發展現狀的分析可知,如今的物流企業在組織運營與管理中,是仍存在問題的。而要在現代化社會發展背景下,對管理方案進行改進與完善,需要將重整物流企業管理方案作為相關工作實施的前提條件。目前,大部分物流企業的內部管理運作是按照傳統的作業管理模式實施的,此種作業模式不僅存在各個部門在工作中交流少的問題,甚至也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而創新其現有的管理工作,從行政、項目、發展目標交流協作等方面,進行工作的創新,不僅可以實現工作中多個部門作業的協調性,同時也可以保證在交互過程中,對資源利用率的提升。而在物流企業的運營發展過程中,需要以項目建設作為支撐,即管理人員需要基于產業的宏觀發展趨勢,進行其內部現有資源的調度與使用。只有找準其自身在市場內的定位,明確其發展方向與可提供的物流服務項目,才能確保企業在發展中的連續性與規范性。
為了解決物流企業在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升企業管理工作的規范性與協調性,應在其組織經營過程中,制定完善的物流企業管理目標。基于企業宏觀發展層面分析,可將此方面工作的落實從下述三點入手。其一,制定服務管理目標,提升物流企業客戶端的滿意程度,實現給予客戶更加良好的服務體驗。在現代化產業背景下物流企業,其運營不僅是完成前端供應貨物或商品的運輸與配送,更是要投入一部分的資金與人力,進行客戶關系的維護[4]。在其發展中,僅通過縮短貨物運輸時間,是難以保證物流企業長期發展的,只有更多的客戶對物流企業發展提供了支持,才能使企業在市場內具有更高的信譽度,而客戶對企業的支持,更是無形中加大了社會對物流企業的認可,當企業得到了多方的支撐后,其發展前景與產業發展空間將對應提升。其二,設定物流企業成本管理目標,將保障客戶利益與企業運營利益作為支撐其發展的核心,通過此種方式,實現雙方在合作中的“互利”與“共贏”。為了保障物流企業在市場內的經濟收益,企業應在保證物流運輸質量的前提下,制定成本降低目標,并將此方面工作建立在保障客戶個體利益的前提下實施。在進行貨物的運輸與管理工作時,每個環節對應的需求資源是不同的,要在此過程中降低運輸的成本,應進行物流企業固定資產、設備屬性信息、市場重要信息的集中化管理,通過對資源的合理化調配與使用,超越市場內其他競爭對手,從而實現物流企業在市場內占據更高的地位。其三,制定物流企業運輸目標,通過提升運輸的品質,保障企業收益的持續提升。要想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產業發展的升級,應在保證其合理合法收益的前提下,提升運營目標。并在此過程中健全社會收益機制,允許市場內其他企業以參與合作的方式入股或參股物流企業,通過建立與其他領域內企業的合作,擴大企業在市場內的發展規模,從而實現在應對市場發展風險時,可以做到對風險的多方協同承擔,保證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在完成對物流企業管理目標的制定后,可通過參與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建立第三方物流服務與管理機制。在此過程中,物流企業可以將其在市場內投資或組織的項目,以招投標的方式,分發給合作企業,而物流企業在此過程中通過競標選擇的方式獲取對應的利潤。相比市場內的中小型企業,大型物流企業的發展項目更多,而要將所有的項目進行全部承包,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企業的運營阻力,甚至會在資源調度與使用不合理的過程中,出現資源匱乏,服務不到位等問題[5]。而通過引進第三方的方式,可以實現提供客戶更加良好與完善的服務模式,從而使物流企業保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進行其內部項目與工作的管理。如今,市場可提供給物流企業的第三方合作模式包括:項目招投標、信息管理、承運人與代理人選擇、EDI工程項目、運費一體化項目、倉庫代發項目等。物流企業可以根據其自身在市場內的發展需求,選擇對應的三方管理模式。目前,與之相關的工作已在市場內一些上市物流企業內開始試運營,較多的跨國際物流企業已在合作中獲取了較大的利潤與一線發展技術。因此,可以認為加大對第三方合作的投入,發展第三方物流服務與管理項目,是實現大型物流企業轉型的核心戰略。
除上述提出的內容,在健全物流企業管理方案的相關工作中,應明確信息化技術,是提升其管理效率與服務綜合水平的關鍵。只有企業在社會發展中,將信息化技術作為依托,才能實現發展過程中對其收益的提升。目前,在大型物流企業管理中,引進信息化技術最直接的措施是建立面向客戶端的物流信息平臺。將物流企業內所有用于運輸貨物的車輛與載具安裝GPS定位系統,將此系統與信息化平臺進行通信對接。用戶在郵寄貨物時,可以通過注冊平臺個人信息、輸入貨物訂單編號或個人收貨手機號等方式,在平臺上進行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物流信息的獲取。同時,平臺也可以通過設定集中區域的方式,對運輸的貨物按照規模、類型、屬性等方式進行管理。通過此種方式應用信息化技術,不僅可以確保用戶對于信息獲取的時效性,同時也可以使物流企業及時對車輛運輸情況進行調用[6]。一旦車輛在運輸中發生長時間未更新地址信息的問題,可以認為此載貨車輛在運輸中發生了故障或此批貨物在運輸中出現了問題。此時,前端管理者則需要通過對司機進行通話的方式,掌握物流的情況,從而將物流運輸過程中的損失降至最低。除此之外,利用信息化技術,可以實現對企業建立商業發展中心成本的降低,合作方可以直接通過此平臺與物流企業進行合作對接,企業內部的多個工作部門也可以利用此平臺,進行工作中相關信息的共享與交互。總之,將現代化技術引進物流企業管理的全過程中,是促進企業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核心手段,也是實現企業規范化管理工作落實的主要技術支撐。
本文通過制定完善的物流企業管理目標、建立第三方物流服務與管理機制、建立面向客戶端的物流信息平臺等措施,實現對物流企業管理方案的重構。但要徹底實現市場內物流產業的轉型,還應將完善市場內中小型物流企業的管理模式作為根本工作,并不是只有健全了大型物流企業的發展模式,便可以實現推進產業進步的。因此,還應在后續的相關研究中,加大對產業發展的調研,結合現代化一線物流運輸技術的應用,解決產業在發展中的受阻問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