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仙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建業小學,貴州 六盤水 553000)
當前,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在高考壓力的趨勢下,從小學開始,各種劇場效應導致學生和老師都疲憊不堪,有些違背了教育的本質。而學習主動性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找不到學習的趣味性。
因此,筆者結合本專業(數學)及工作實際深入分析影響學生學習趣味的因素,以小學一年級作為切入點,總結問題最原始的狀態,并進一步探究問題解決的方案。
根據貴州省統計局的數據,作為中國典型喀斯特地貌的貴州省近五年的小學生人數依舊成增加趨勢,而農村學生相對在減少,但依舊有逾三分之一的一年級新生仍舊在鄉村就讀。加上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是我們國家實現脫貧,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點。而廣大農村的振興,關鍵在人,人口素質的提高,關鍵在教育。
1.一年級小學生特點
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一般在6 至8 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對父母的依賴性減弱
雖然這個時候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依然很重要,但相比較小的孩子,他們開始尋找自己的空間,對玩伴的認同有可能會強于父母,甚至有的對父母的嘮叨開始有抵觸情緒,不再完全認同父母的所有叮囑。他們會更信任外人,愿意向別人學習知識和詢問別人的想法。
(2)向師性
對老師說的內容很信服,哪怕自己的父母是另一個學校的老師,他們依然覺得父母沒有老師說得對,對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深信不疑,并嘗試和模仿。
(3)自我控制力差
容易受到環境,特別是要好的玩伴的影響,他們開始喜歡有規則和技巧的游戲,且容易上癮,對喜歡吃的東西停不下來,開始會打掃、整理自己的物品和房間,但難于長時間保持。他們對直接能感知的東西有較強的興趣,但缺乏耐性。
(4)容易養成不良習慣
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容易受到環境特別是玩伴的影響,模仿別人的不良習慣,比如模仿同齡孩子的穿戴和發型,亂扔衣服、摔門、不洗手、不系鞋帶等。如果父母要求過于嚴格,他們還會形成撒謊的習慣規避父母的監督。
2.山區農村一年級學生特點
上述是一年級小學生普遍存在的特點,結合山區農村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主要有兩大因素:
(1)留守兒童現象嚴重(某班級留守兒童數量多達43%),孩子的錯誤習慣缺少恰當的監督和引導,隔代教育的溺愛。嬌慣的傷害都在這部分孩子身上有所體現,在規則意識形成的關鍵期,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想獲得其他同學的認同而找不到恰當的方法,班級“小霸王”時有出現。
(2)貧困程度相對較深,父母也缺乏知識和教育,容易突破自己的興趣范圍,偷拿其他同學的東西等,對學習的認知不夠專注,容易走神,且自尊心脆弱,有較強的虛榮心。
小學一年級,主要分為三塊:100 以內的數的認知和加減運算;100 以內數的相關運用問題的理解;有趣的基本幾何圖形的感性認知。
1.對數學問題的關注時間
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一年級的孩子在課堂上和老師溝通得最多的問題是上廁所。他們對一個問題關注的時間持續不會超過5 分鐘,對直接感知到的東西感興趣,教室外一陣風或是小鳥的叫聲都能讓他們分神一陣子如表1 所示。

表1 本班小學生注意力統計表(高清視頻回放統計)
2.對數學學習的意義認知不足
對學習的意義認知不足,部分家長期望孩子成績好,但孩子對“為什么要學習好”“怎么才算學習成績好”,他們的認知是模糊的。因此很多學生就沒有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也不能持續地學習,他們的學習動力往往取決于偶然的現象驅動,缺乏穩定性。表2是對班上同學對學習認知的統計,采用老師與學生交談和同學閑談的方式對比統計,確保數據的可靠性。

表2 本班小學生數學學習意義認知統計表
3.數學學習直感性認知
一年級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還未發育完善,他們的感知趨向于直感性,所以統計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直接感覺對尋找增加他們對數學的樂趣的對策是很有必要的。
家訪的意義在于了解學生成長的由來,建立學生成長的數據庫,為學生的發展和培養提供數據和方法依據。所有的孩子都由過去的家庭成長而來的,在社會類化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變化,但家庭的印記是深刻而不可填平的。時代楷模張桂梅同志說過:家訪中看到一個家庭因為父親還不起三萬塊的彩禮錢而將自己的女兒過早地出嫁,貧困家庭往往因為培養不出有眼界和能力的女性而周而復始的郁悶和貧困,這一直是她心中的痛。
家訪應該要通過一望、二聽、三分析總結,看家庭現狀和環境,聽學生成長的過往和學生家庭成員的成長經歷和過往;結合心理學知識,結合生命的成長規律以及社會規律等,分析孩子成長的現狀,充分運用數學工具,使得家訪數據形成系統的檔案材料,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提供對策依據。
此外,患者監護室滯留時間縮短1.92天,平均住院費用節約3345.6元/人,年節約醫保支出213.58萬元。
1.豐富的游戲
根據這個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結合山區農村學生的實際,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用腦思考就能做的游戲,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比如數數,“逢7 過”類似的有規則的、有難度的游戲,學生必須精力集中,還要作出相應信息輸出,比如身體的協調運動,適當的單腳站立。老師自備一些小獎品,通過積分兌換小獎品激勵學生專心聽課。
2.知識模塊化安排,教學活動的有序調整
根據數學素養要求,對大綱要求的知識點進行精心設計,模塊化安排,同時做好知識點模塊之間的連接,對每個模塊設置不同的理解層次設置。嚴格把控講授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他們思考解決問題代替“填鴨式”的灌輸,讓課堂有序地活躍起來,讓更多的學生找到自己的優點和自信。每個模塊的完成都有相應的激勵積分。
總之,一方面是通過鍛煉,盡量提升學生精力集中的時間;另一方面,通過優化數學素養要求內容的設置,減少短時間注意力對孩子們認知能力提高造成的障礙。
1.現實意義的激勵機制
根據班級檔案資料,動態把握每位學生最感興趣的東西,建立數學知識和興趣點之間的關系,并給于適當地激勵。從而把現實的課堂積極性建立起來,做學生最可信、可敬、距離恰當的大朋友。
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直感性較好,所以鼓勵他們根據自己具備的條件,動手實驗檢驗數學課堂中遇到的問題,比如自制小棒、自制七巧板等。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一方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具有了更多的認知經歷。
減少抽象的敘述,盡量具體生動化課堂。讓學生們帶著問題思考,帶著問題學習,提升他們學習的樂趣。
2.逐步拓寬學生的眼界,逐漸培養遠大的理想認知
教師遵循大綱標準,又不唯教材,適當穿插數學歷史中數學家的故事,逐漸拓寬學生對數學知識時空的維度認識,引起他們對數學知識海洋的向往和憧憬。善于發現和總結學生能理解的數學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經典,引領他們去發現,去理解,去向往。
總之,現實的教學活動的激勵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就像歐幾里得當年給學生的那幾個硬幣。而眼界和理想,才是進一步激活學生向往山外的世界,向往數學知識海洋最初的動力和不竭的興趣源泉。
很多孩子的家庭環境中,父母要就是拼命掙錢,掙了錢拼命滿足不良嗜好,抽煙喝酒、賭錢、無節制的電子產品娛樂,這是孩子成長環境中常見的現象。如何讓孩子們學會一些有意義的愛好,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等各種渠道,為孩子們籌集一些書籍進行優選,并鼓勵孩子們養成閱讀的習慣,鼓勵班上識字多的孩子給識字少的孩子閱讀。老師要教會孩子們進行一些體育運動,為學生提供簡單的器材,組織學生參與如乒乓球、跳繩等團隊運動……
總之,培養有意義的愛好,使得學生不會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從而通過學校的教育內化成有利于自己長遠發展的方向進步。
本班通過對策實施,對照班級按傳統教學狀況進行,統計得出表3,可以看出實驗前,對照班級學生和實驗班級學生對數學問題的關注時間并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實驗之后,對照班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相比實驗組來說,實驗班的學生的提高具有更明顯的優勢,實驗班學生注意力的提高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專注時間在10 分鐘以上的學生達到71%。由此證明對策是有效的。

表3 實驗前后小學生注意力統計表對比(高清視頻回放統計)
本班經過一年的對策實施,完成了對數學家故事的學習等,對照班級按傳統方式進行教學。經過結果統計如表4,從表4 中可以看出,本班學生對為什么要學習數學有了自己的認知,而對照班的學生在一年前的基礎上反而迷茫了。所以意義認知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方向感,才能激發孩子們的內生動力。

表4 實驗前后小學生數學學習意義認知對比統計表
對本班施行對策一年后,對照班級按傳統方式進行教學。經過統計發現,實驗前,本班和對照班并沒有數學意義上的差異,實驗后,本班對數學感興趣的人數多達87%,而對照班學生反而開始厭倦學習。由此看出,對策是有效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對于山區農村一年級的小學生學習來說,更重要的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一年級是開端,也是入口。通過所在班級學生所處的現狀,山區農村小學的學生在城市化浪潮沖擊下,逐漸在變少,但數量依然還大得驚人。這里也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而且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完成的任務,數學教育作為小學一門主要課程,是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必備素養。筆者通過有效家訪等對策掌握學生的動態特征,提出了如何提高孩子們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意義認知、提升他們對數學學習興趣的系列對策。通過一年的實施,進行統計分析,對比措施是有效的,具有借鑒意義。當然,學生的教育受制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的、社會的、自身的,所有的策略都具有局限性,需要所有教育者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