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 孫延波
腎結石是良性泌尿系結石的一種,是由于不同原因而形成的石塊樣或砂石樣病理產物,在結石病變中有較高的發病率[1]。腎結石本身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嚴重損傷,但結石嵌頓可能導致患者難以耐受劇烈疼痛,甚至造成尿路堵塞,使得尿液排出不暢,引起腎積水、尿路感染、疼痛等,若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可能造成尿毒癥、腎腫瘤等疾病的發生。傳統治療大多以體外沖擊波碎石、開放性手術取石、藥物治療等為主,但體外碎石一次性清石率相對較低,多次應用可能造成腎功能障礙情況,開放手術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大,也會對患者術后康復造成不利影響,而藥物溶石僅僅應用于小塊結石。現階段經皮腎鏡取石術已成為腎結石首選治療措施,但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和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治療效果尚未統一[2,3]。為此,本研究選取本院2020 年6 月~2021 年7 月收治的100 例腎結石患者進行分析,意在明確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對腎結石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樣本為2020 年6 月~2021 年7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腎結石患者,通過隨機擲骰子法分為治療組與參照組,每組50 例。參照組女18 例,男32 例;左側單側結石19 例,右側單側結石21 例,雙側結石10 例;年齡上限72 歲,下限27 歲,平均年齡(46.27±5.38)歲;病程3 個月~4 年,平均病程(1.59±0.87)年。治療組女16 例,男34 例;左側單側結石18 例,右側單側結石20 例,雙側結石12 例;年齡上限70 歲,下限27 歲,平均年齡(45.41±5.42)歲;病程4 個月~4 年,平均病程(1.62±0.88)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參與人員均知情,簽署同意書。本次研究在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后開展。
納入標準:①接受檢查確診為腎結石者;②有手術適應證并主動要求接受手術治療者;③生命體征穩定,無嚴重合并癥者;④有基本交流溝通及書寫能力者。排除標準:①有腎臟手術史、上腹部手術史者;②嚴重脊柱側彎者;③腎腫瘤者;④腎結核者;⑤腎積膿者;⑥有凝血功能障礙、心肺腎等重要臟器器官嚴重障礙者;⑦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治療組實施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①協助患者取截石位,實施硬膜外麻醉,應用8F 輸尿管鏡經尿道進入膀胱,明確患側輸尿管口后逆行于腎盂插入輸尿管導管,留置尿管并固定輸尿管導管。更換體位為俯臥位,將一小枕頭墊在患者腎區腹部下方,將生理鹽水靜脈推注到輸尿管中,建立人工腎積水。②通過超聲定位明確結石分布具體情況,選取穿刺點于第11 肋間或第12 肋下,肩胛下角線及腋后線區域。向結石所在盞應用18G 穿刺針穿刺,在流出尿液后確定成功穿刺,建立標準的取石通道。③通過腎鏡(Wolf 20.8F)輔助在直視下采用碎石清石系統(瑞士EMS)與碎石機真空吸引泵相連,擊碎結石并將其清除。④完成取石后將輸尿管導管拔除,常規留置雙J 管,術后夾閉造瘺管止血。
參照組實施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硬膜外麻醉成功后逆行于腎盂插入輸尿管導管,留置尿管并固定輸尿管導管。后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建立人工腎積水,經超聲檢查明確結石部位,并引導穿刺后將針芯退出,并置入斑馬導絲。應用筋膜擴張器將其由8F 擴張到18F,留置Peelway 鞘,將Wolf 8F 輸尿管鏡置入其中,將結石用鈥激光擊碎,以連續脈沖或單個脈沖方式將結石粉碎,保證結石粉碎到<3 mm,將結石用灌注泵清理干凈,術后通過超聲明確結石殘余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兩組患者的清石率;②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主要包括術中失血量、下床活動時間、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③采集兩組患者的清晨空腹靜脈血,應用全自動生化精測儀對兩組治療前后的基礎指標進行評價,包括肌酐、血紅蛋白水平;④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記錄,并發癥主要包括周圍臟器損傷、出血、發熱、尿液外滲。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清石率比較 治療組清石率為98.00%(49/50),高于參照組的80.00%(40/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清石率比較(n,%)
2.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參照組,下床活動時間、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基礎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血紅蛋白、肌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肌酐、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基礎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基礎指標比較()
注: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4.00%低于參照組的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腎結石疾病的發生主要是胱氨酸、尿酸、草酸及鈣等晶體物質在腎臟中的異常聚積導致,是泌尿系統多發病、常見病[4,5]。腎結石大多位于腎盞或腎盂,可能排入膀胱或輸尿管,輸尿管中的結石大多來源于腎臟,腎結石相較其他部位的結石對腎臟的損害更加嚴重,會導致患者出現腹脹、無法耐受劇烈疼痛、嘔吐惡心等癥狀,嚴重可能造成血尿,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盡早給予患者有效治療尤為必要[6]。經皮腎鏡取石術是現階段腎結石的主要微創治療技術,通過神經顯示屏能幫助醫生明確觀察結石在體內的位置、大小、形態以及與周圍組織的具體關系等,在充分掌握結石特性和部位后清除碎石,治療安全可靠[7,8]。
經皮腎鏡取石術主要包括微通道形式、標準通道形式、傳統通道形式等,傳統通道建立的通道多為26~34F,相對較大,雖能較好的清除結石,但對腎臟的損傷相對較大,顯著增加了腎臟大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9]。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的通道為16~18F,顯著提高了治療安全性,但視野響度比較小,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碎石器械的應用。而標準通道為20~26F,介于微通道和傳統通道之間,具備了兩種通道的優勢,又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上述并發癥[10-12]。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的通道相對較寬,術中視野清晰,取石容易,有效縮短了手術治療時間,減少了術中失血量,并能提高結石清除率,顯著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清石率為98.00%,高于參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術中失血量(30.24±4.53)ml 少于參照組的(100.22±9.27)ml,下床活動時間(24.16±1.97)h、手術時間(50.27±2.85)min 及住院時間(7.25±0.98)d 均短于參照組的(35.26±2.45)h、(90.14±3.65)min、(12.16±1.08)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肌酐(97.65±9.24)μmol/L、血紅蛋白(105.95±6.81)g/L 均低于參照組的(131.75±15.35)μmol/L、(137.65±8.32)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4.00%低于參照組的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為進一步提升臨床療效,仍需注意行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過程中,在完成碎石等操作后,對周圍組織情況進行詳細觀察,反復核對,以免出現遺漏結石情況,術后協助患者及時更換尿管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尿液引流液反流等情況,并積極給予有效處理,最大程度提高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的總體治療效果[14,15]。
綜上所述,腎結石接受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相比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的清石率更高,能有效降低患者術中失血量,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顯著改善患者的腎功能指標,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治療安全性相對更高,有較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