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雪
CT 肺動脈成像技術是對肺動脈栓塞等相關疾病進行診斷的一種有效的診斷手段,特別是最近幾年多層螺旋CT 設備在不斷的改進,掃描技術也在不斷提升,這也使得多層螺旋CT 肺動脈成像系統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在肺動脈栓塞等相關疾病的診斷當中,并表現出了高超的診斷價值[1]。CT 肺動脈成像技術在診斷時能夠實現安全無創的診斷原則,其診斷的準確性高,因此目前被當作肺栓塞診斷的首選診斷手段[2]。但臨床在進行檢查時針對如何盡可能減少CT 肺動脈成像的輻射劑量和對比劑的劑量成為人們所熱衷探討的一個話題,進行檢查時在盡可能保證檢查質量的同時降低對比劑對人體產生的影響。本文基于此主要研究以低劑量掃描和個體化對比劑用量為基礎的CT 肺動脈成像檢查的價值,并以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詳見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于2018 年4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280 例進行CT 肺動脈成像檢查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檢查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134 例,管電壓120 kVp,對比劑為50 ml 的370 mg I/ml 碘帕醇+30 ml 的0.9%氯化鈉溶液)及觀察組(146 例,管電壓80 kVp,個體化對比劑用量)。觀察組中男74 例,女72 例;年齡23~55 歲,平均年齡(41.05±13.41)歲。對照組中男68 例,女66 例;年齡22~58 歲,平均年齡(42.08±12.9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研究符合《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患者(家屬)簽字《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為到本院進行CT 肺動脈成像檢查的患者,具備CT 肺動脈成像檢查的適應證[3];②對對比劑碘帕醇均耐受;③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可供追溯。
1.2.2 排除標準 ①嚴重的肝臟、腎臟和心功能不全;②溝通交流障礙;③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④全身感染;⑤近期存在外傷史或外科手術史;⑥同期參與其他研究。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均通過多層螺旋CT 機(Philips 128 層 Brilliance CT)進行掃描,檢查時設置管電壓120 kVp,對比劑為50 ml 的370 mg I/ml 碘帕醇(北京北陸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103)+30 ml 的0.9%氯化鈉溶液。利用自動觸發式管電流將掃描層厚設置為0.9 mm,層間距0.4 mm,準值128 mm×0.625 mm。
1.3.2 觀察組 患者均通過多層螺旋CT 機(Philips 128 層 Brilliance CT)進行掃描,以管電壓80 kVp 和個體化對比劑用量(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選擇對比劑,具體按照0.3 ml/kg×體重)進行干預。同樣利用自動觸發式管電流將掃描層厚設置為0.9 mm,層間距0.4 mm,準值128 mm×0.625 mm。
1.3.3 檢查方法 通過多層螺旋CT 機從肺尖部位一直掃到肺底,對比劑通過小劑量團助的方法確定增強掃描的延遲時間,團注測試方法為:通過5 ml/s 流速注射10 ml,然后再以5 ml/s 的流速注射2 倍量的生理鹽水,當掃描面的肺動脈主干密度下降,可停止掃描,然后繪制肺動脈主干的時間-密度曲線,同時獲取肺動脈主干的峰值時間。利用自動跟蹤閾值的觸發方式實時掃描,同時將感興趣區域(ROI)主要設置為氣管隆突水平上腔靜脈層,閾值設置為100 Hu。
1.3.4 圖像后處理 對兩組患者的圖像均利用迭代重建算法進行計算,利用多平面重組方式進行處理,主要包括冠狀面、矢狀面重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容積再現等后處理方式進行處理,以可以清晰顯示肺動脈及其分支走行的狀況為合格。
1.3.5 客觀圖像評分 將掃描的數據與圖像均上傳到PACS 工作站,以手動勾選的方式選擇感興趣區域,可將感性區域劃分為9 個區域:①肺動脈干;②左肺動脈;③右肺動脈;④左肺上葉動脈;⑤左肺上葉舌動脈;⑥左肺下葉動脈;⑦右上葉動脈;⑧右中葉動脈;⑨右下肺動脈。為減少單一測量產生的偏差,對相鄰1 mm 內的層面分別測量3 次所選擇的動脈,然后選擇平均值。最后獲取9 個不同部位的肺動脈信號的強度,取平均值,單位記為“(Hu)”。對圖像信噪比、對比噪聲比進行計算:

注:圖像背景噪聲值主要通過肺動脈干CT 值的標準差SD 表示。
1.3.6 主觀圖像質量評分 由2 名高年資的影像學專科診斷醫師利用雙盲方法對兩組患者的CT 肺動脈成像后的橫斷面、三維重建圖像等進行綜合分析。利用5 分制的評分方法評估圖像質量:圖像質量優良,沒有偽影,可明確診斷,記為5 分;圖像質量較好,噪聲少,偽影少,不影響診斷,記為4 分;圖像質量一般,存在一定的噪聲和噪音,診斷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判斷,記為3 分;圖像質量不佳,存在較大的噪聲和大范圍偽影,可診斷的圖像有限,記為2 分;圖像質量極差,噪聲嚴重,偽影嚴重,無法實施診斷,記為1 分。
1.3.7 輻射劑量 對所有患者的CTDIvol、DLP 進行記錄。公式為ED=k×DLP。k(轉換系數)為歐盟CT 質量標準指南所推薦的胸部值,為0.014 mSv/(mGy×cm)。
1.4 觀察指標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圖像質量和主觀評分 包括肺動脈平均CT 值、胸大肌平均CT 值、背景噪聲、信噪比、對比噪聲比、圖像質量評分。
1.4.2 比較兩組患者的輻射劑量 包括CTDIvol、DLP、ED。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圖像質量和主觀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的肺動脈平均CT 值、胸大肌平均CT 值、背景噪聲、信噪比、對比噪聲比、圖像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圖像質量和主觀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圖像質量和主觀評分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的輻射劑量比較 觀察組的CTDIvol、DLP、ED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輻射劑量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的輻射劑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近幾年隨著CT 肺動脈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廣泛,人們對于其輻射劑量和對比劑的使用量也越來越關注,特別是對臨床一些肺動脈栓塞患者,在治療之后需要進行多次復查,這樣在應用時降低患體的輻射劑量,這對患者而言十分重要[4-7]。臨床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來減少輻射劑量,比如減低管電流量管電壓量,縮短掃描時間,增加螺距等。經過作者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研究得出,利用CT 肺動脈成像技術診斷時降低管電壓能有助于實現CT 血管的成像,這主要是因為低水平的管電壓在進行掃描時接近碘原子序列數的組織,可以使X線衰減增強,進而有效提升其整體對比度,這有助于血管強化[8-12]。
綜上所述,對進行CT 肺動脈成像檢查的患者利用低劑量掃描結合個體化的對比劑用量可以在保證圖像檢測質量主觀評分的基礎上減少輻射劑量,有助于提升檢查的安全性,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