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
產褥期感染是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或者產褥期受到細菌的侵襲引起的全身、局部感染性疾病,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對產婦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近年來,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合并基礎疾病、瘢痕子宮的產婦逐漸增多,使產褥期感染的發生率隨之上升,不但影響產婦的生活質量,還影響產婦對新生兒的喂養[1-3]。該病首選廣譜抗生素治療,但由于不合理應用抗生素現象、提前使用抗生素干預等情況,使得產褥期感染的菌群有一定變化[4,5]。因此,臨床應了解產褥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危險因素等情況,為下一步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以提高產婦的預后,保證新生兒的正常發育。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沈陽安聯婦嬰醫院分娩的1058 例產褥期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0~38 歲,平均年齡(27.61±2.65)歲;分娩時孕周32~41 周,平均分娩時孕周(38.27±0.75)周。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產婦病例資料完整;②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正常;③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產婦和家屬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入院前發生感染;②研究前2 周內應用抗生素;③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惡性腫瘤。
1.3 方法 采集產婦的血液、尿液、陰道分泌物、宮頸分泌物等,置于培養基中,放入5% CO2的德國Eppendorf 公司生產的培養箱中,35℃恒溫培養20 h。將培養出的菌株進行鑒定,檢定儀為美國BD 公司生產的phoenix100 細菌鑒定儀,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
1.4 觀察指標及診斷標準 觀察、記錄產婦產褥期感染發生情況、病原菌種類及分布情況。產褥期感染診斷標準:①體溫>37.8℃;②會陰紅腫、陰道分泌物細菌性;③白細胞計數>10×109/L;④宮腔分泌物細菌檢查陽性;同時滿足①②③或①②④。分析產婦年齡(≥30 歲、<30 歲)、分娩時孕周(≥36 周、<36 周)、產次(初產、經產)、合并基礎疾病(是、否)、分娩方式(順產、產鉗助產/剖宮產)、產后出血(是、否)、產程(≥8 h、<8 h)對產褥期感染發生率的影響。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褥期感染發生情況及病原菌分布情況 1058 例產婦中發生產褥期感染53 例,發生率為5.01%;其中會陰切口感染21 例、占比39.62%,泌尿系統感染14 例、占比26.42%,生殖系統感染12 例、占比22.64%,其他感染6 例、占比11.32%。共分離病原菌65 株,其中革蘭陽性菌32 株、占比49.23%,革蘭陰性菌28 株、占比43.08%,真菌5 株、占比7.69%。見表1。

表1 產褥期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株,%,株=65)
2.2 產褥期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不同年齡、產次的產婦產褥期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娩時孕周<36 周、合并基礎疾病、產鉗助產/剖宮產、產后出血、產程≥8 h 的產褥期感染發生率分別為15.94%、13.00%、7.13%、15.63%、13.33%,高于分娩時孕周≥36 周、未合并基礎疾病、順產、未發生產后出血、產程<8 h 的4.25%、4.18%、3.27%、4.68%、4.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娩時孕周<36 周、合并基礎疾病、產鉗助產/剖宮產、產后出血、產程≥8 h 為產褥期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產褥期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n,%)

續表2
產褥期感染是臨床產婦產后常見的并發癥,如果治療不及時,容易加重病情,甚至發展為膿毒血癥,威脅產婦的生命安全。臨床常應用抗生素治療該病,一般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但隨著耐藥菌和既往罕見細菌的出現,療效有所降低,因此,產婦發生產褥期感染后應及時明確菌株類型及抗生素的敏感性,幫助臨床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同時也要掌握產婦產褥期感染的危險因素,以做好預防措施,降低產褥期感染的發生率,改善產婦的結局[6-8]。
本次研究顯示,1058 例產婦中發生產褥期感染53 例,感染部位分別為會陰切口、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分析其原因主要為在自然分娩的過程中,部分產婦可能出現會陰撕裂或做會陰側切,加之產婦在產褥期的體質比較弱、免疫功能下降,病原菌可感染會陰切口;同時細菌亦經尿道上行,引起泌尿系統感染;產褥期產婦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可能出現陰道菌群失調,加之分娩結束后宮口張開,細菌可上行造成生殖系統感染[9,10]。本次研究中,呼吸、消化系統等其他感染比較少見,但仍有發生,可能與探視人員多、雜及飲食不潔有關。在對菌株類型的分析中發現,分離的病原菌共有65 株,其中革蘭陽性菌32 株、革蘭陰性菌28 株、真菌5 株,說明產褥期感染以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為主,真菌較少。表皮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都是人體正常的棲居菌種,大腸埃希菌主要寄生在腸道,表皮葡萄球菌則寄生在皮膚、女性陰道等部位。分娩后,產婦的免疫功能、陰道的自潔能力降低,菌群失調,進而引起感染[11,12]。
產褥期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分娩時孕周<36 周、合并基礎疾病、產鉗助產/剖宮產、產后出血、產程≥8 h 為產褥期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分娩時孕周<36 周多為早產,此時產婦常合并胎膜早破、羊水感染等合并癥,發生產褥期感染的風險較高。如果產婦合并貧血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機體的疫功能比較弱,發生產褥期感染的幾率會增加。在自然分娩的過程中使用產鉗助產或者剖宮產手術均屬于有創操作,會增加感染的發生幾率[13]。產后出血的發生一方面可引起或者加重產婦的貧血,進一步降低產婦的免疫功能,使產褥期感染的風險提高;同時,在出血的過程中,細菌亦可通過血液進入人體,引起其他器官的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癥等。而分娩過程越長,對產婦的體力消耗越大,減輕產婦生殖道、全身防御的能力[14,15]。
綜上所述,產褥期感染主要發生于會陰切口、泌尿系統、生殖系統,以革蘭陽性菌多見,且與產婦分娩時孕周、是否合并基礎疾病、分娩方式的選擇、產程時間及是否發生產后出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