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玲
小兒急性腹瀉是一種臨床常見消化道疾病,急性腹瀉患兒由于年齡較小,其身體發育并不完全,身體免疫功能較差,無法抵抗從外界入侵的細菌,因此容易發病。該疾病多發于春秋季,有著發病急的特點。臨床認為小兒急性腹瀉發生和病毒、細菌的感染有著較大的關聯,同時患兒發生該病癥時常出現發熱、腹痛、嘔吐等,對患兒的消化系統損傷較大,嚴重者會出現脫水、酸堿平衡失調等不良反應,更有甚者會出現休克,對患兒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威脅[1-3]。因此對于小兒性腹瀉的診療應該做到及時、準確,避免患兒的病情受到延誤。臨床上對于小兒急性腹瀉主要使用蒙脫石散進行治療。本次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究蒙脫石散與金雙歧片聯合治療小兒急性腹瀉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小兒急性腹瀉患兒90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 例。對照組患兒男24 例,女21 例;年齡最小6 個月,最大2.5 歲,平均年齡(1.68±0.45)歲;病程3~31 h,平均病程(18.25±5.64)h。觀察組患兒男22 例,女23 例;年齡最小6 個月,最大3 歲,平均年齡(1.86±0.53)歲;病程3~30 h,平均病程(18.62±5.64)h。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次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n,)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n,)
注:兩組對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兒經臨床診斷確診為急性腹瀉;②家屬知曉本次研究目的,并自愿簽署相關文件;③患兒對本次研究藥物無過敏現象。排除標準:①不能良好配合研究患兒;②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患兒;③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兒;④在1 個月內使用過抗菌藥物進行治療患兒。
1.3 方法 所有患兒在治療期間需要通過科學飲食配備進食,禁止患兒食用辛辣刺激、油膩的飲食,主食以流質食物為主,同時在補充維生素時要避免食用寒性水果,包括西瓜、雪梨等,避免對患兒的消化系統造成刺激,加重患兒的病情,同時在治療期間詳細記錄患兒的病情變化。
1.3.1 對照組 患兒采用蒙脫石散(黑龍江福和華星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617,規格:3 g/袋)進行治療,用藥前對患兒進行相應的身體檢查,記錄患兒的各項身體指標,按照患兒實際情況進行用藥,<1 歲患兒服用劑量為3 g/d;1~2 歲患兒服用劑量為3~6 g/d;年齡>2 歲的患兒服用劑量為6 g/d,3 次/d;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在醫生指導下首次服用劑量可加倍。
1.3.2 觀察組 患兒采用蒙脫石散聯合金雙歧片進行治療,蒙脫石散用法同對照組;金雙歧片(內蒙古雙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80004,規格:0.5 g/片)用法用量:年齡<6 個月的患兒1 片/次,2~3 次/d;6個月~3 歲的患兒2 片/次,2~3 次/d;4~12 歲的患兒3 片/次,2~3 次/d,藥物用溫開水或者溫牛奶送服,年齡較小的患兒不能吞服,可將藥片碾碎后將其溶于溫牛奶中進行服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癥狀消失時間 包括退熱時間、腹痛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以及大便恢復時間。
1.4.2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4]:顯效:治療3 d后患兒大便形態、次數均恢復正常狀態,腹痛、腹瀉等臨床癥狀均消失;有效:治療3 d 后患兒大便次數<3 次/d,臨床癥狀明顯得到改善;無效:治療3 d 后患兒臨床癥狀無任何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腹痛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以及大便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對比(,d)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對比(,d)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43/45),高于對照組的77.78%(3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n,%)
小兒急性腹瀉在臨床比較常見,并且近幾年該病癥患兒數量逐漸增多。導致小兒急性腹瀉的原因較多,其中主要的致病因素為病毒、細菌感染,因為患兒的身體發育并不完全,身體各項機能不能正常運作,當患兒身體免疫能力低下,在受到細菌感染后容易發生急性腹瀉,同時能夠引發急性腹瀉的因素還包括飲食護理存在不妥、過敏原因導致的腹瀉及氣候等原因[5]。急性腹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嘔吐、腹瀉等,同時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會出現脫水、體內酸堿平衡失調現象[6]。小兒急性腹瀉發病急,因此出現臨床癥狀后應該立即進行相應治療。
就目前的科學技術而言,對小兒急性腹瀉患兒通過臨床及時、有效的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緩解臨床癥狀。在現階段的臨床治療中,蒙脫石散是治療急慢性腹瀉的主要藥物,臨床使用廣泛,并且對于治療急性腹瀉效果顯著[7]。蒙脫石散的化學結構為層紋狀,電荷的分布狀態為非均勻狀,對小兒急性腹瀉產生效果的機制是通過抑制消化道的病毒、細菌,防止上述有害物質進入患兒血液循環中[8]。同時蒙脫石散還有著對消化道黏膜的保護作用,能夠通過對黏膜進行覆蓋,保證腸道功能的正常運作,同時機體吸收藥物后,藥物分子能與消化道黏膜產生的黏液蛋白相結合,進行質量雙重功能的修復功能,從而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產生的保護能力[9,10]。金雙歧對小兒急性腹瀉患兒進行治療是通過調節患兒腸道內菌群平衡,同時對患兒的生理菌群進行相應的補充,達到穩定狀態,從而產生理想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2.51±0.76)d、腹痛消失時間(2.31±0.51)d、腹瀉消失時間(1.69±0.30)d 以及大便恢復時間(1.41±0.86)d 均短于對照組的(4.52±1.51)、(4.39±1.42)、(3.28±0.62)、(2.55±0.95)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43/45),高于對照組的77.78%(3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對急性腹瀉患兒通過蒙脫石散聯合金雙岐片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11,12]。
綜上所述,對急性腹瀉患兒通過蒙脫石散聯合金雙岐片進行治療,能夠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加快患兒康復進程,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