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鋒 ,江魁明
(1)南方醫科大學附屬何賢紀念醫院放射科,廣東 廣州 511400;2)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放射科,廣東 廣州 511400)
胰膽管合流異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是先天性胰管和膽管合流位于十二指腸外,形成較長的共同通道,胰膽合流部無Oddi 括約肌控制,胰液與膽汁的單向或雙向返流,導致如膽管炎,胰腺炎和膽道癌等的發生[1]。以前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術中膽道造影(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IOC)被認為是診斷PBM標準,但ERCP 是有創性操作,有一定的并發癥發生風險[2-3],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是一種無創,無需對比劑的檢查,更適合兒童膽道疾病的術前診斷[4-5]。日本胰膽管合流異常研究小組診斷標準委員會(JSGPM)建議將PBM 分為四種類型[6]:Ⅰ型(狹窄型)為膽總管遠端狹窄或狹窄段與共同通道相連,可見膽總管擴張。Ⅱ型(非狹窄型)為膽總管遠端無狹窄或狹窄段,通暢連接,未見共同通道局部擴張。Ⅲ型(擴展通道型)為公共通道擴張。膽總管遠端狹窄段連接到公共通道,公共通道突然擴張。Ⅳ型(復雜型)為胰膽管系統的復雜畸形。筆者回顧性分析經手術證實的25例PBM 患兒的MR 表現,旨在探討其對兒童PBM的診斷價值。
回顧性分析2018 年7 月至2021 年5 月廣東省婦幼保健醫院25 例經MR、術中膽道造影、手術證實的胰膽管合流異常患兒。包括男8 例,女17 例;年齡1 月3 d 至14 歲,平均年齡5 歲。臨床表現為黃疸、嘔吐、腹痛原因就診17 例,腹部能觸及腫塊4 例,大便顏色變淺4 例。23 例行腹腔鏡或開腹手術一次性完成,2 例行膽道外引流后2 次手術。
檢查前禁食4 h 以上,不能配合者100 g/L 水合氯醛口服(0.5 mL/kg),待入睡后行磁共振成像掃描。檢查設備使用Philips ingenia3.0T 超導型全身磁共振,體部線圈采用呼吸門控技術。掃描方法:先行常規掃描 T1 加權像(T1WI)/3D-Free-Breathing-mDIXON:重復時間(TR)4.9 ms,回波時間(TE)1.4 ms,視野250 mm,矩陣168×168 mm,激勵次數1;T2 加權像(T2WI)/快速掃描序列(TSE)/高分辨(HR)掃描:TR900 ms,TE90 ms,視野 350 mm,矩陣 268×218)、T2WI/反轉恢復序列(SPIR);脂肪抑制技術:TR900 ms,TE90 ms,視野 350 mm,矩陣 268×218),然后行 MRCP 掃描(TR684 ms,TE 40 ms,視野260 mm,矩陣260×218),在 T2WI 的橫斷面上沿胰腺走行包含膽囊及膽總管行冠狀面掃描,所得原始圖像后經后處理工作站上進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三維(3D)重建。
術中膽道造影是在手術過程中,通過穿刺膽囊、膽囊管、膽總管,注入碘海醇造影劑,行X光攝片。
由2 位副主任醫師以上級別的放射科診斷醫師分析圖像,觀察并記錄肝內外膽管、胰管及胰膽管合流部位顯示情況,每個部位的描述定義如下:PBM 為CBD 和PD 在十二指腸壁之外時形成可見的共同通道長度大于 5 mm[7];描述胰腺頭部和體部的PD;CBD 為患兒膽總管內徑的上限為,< 1 歲 3.0 mm,5 歲 3.9 mm,10 歲 4.5 mm,15 歲5.0 mm[8];IHBD 所有3 個肝內膽管分支均清晰顯示。
將PBM 分型:Ⅰ狹窄型;Ⅱ非狹窄型;Ⅲ擴張管道型;Ⅳ復雜型。
采用 SPSS 19.0 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Fisher 精確概率法,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25 例,其中Ⅰ型16 例(圖1),MRCP表現為膽總管遠端狹窄,膽總管呈囊狀、柱狀擴張,胰膽管合流部及胰管無擴張,其中2 例合并膽總管內結石,1 例合并胰腺炎,2 例合并膽管炎;Ⅱ型5 例(圖2),胰膽管合流異常,膽總管遠端無狹窄,胰管無狹窄;Ⅲ型3 例,共同通道擴張,膽總管有或無擴張,胰管無擴張(圖3),其中2例公共通道結石;Ⅳ型1 例,合流部不符合上述三型,胰膽管無擴張,合流部前方見副胰管。MR 準確診斷18 例,MRCP 對胰膽管合流異常診斷符合率為72%,顯示公共通道長5~208 mm。其中16 例MRCP 顯示與術中膽道造影一致,MRCP 顯示胰膽管合流部位置、形態、公共通道長度、通道直徑、胰膽管擴張程度。

圖1 患兒4 歲Fig.1 A 4 year-old male patient

圖2 患兒,女,4 歲Fig.2 A 4 year-old female patient

圖3 患兒,女,3 歲Fig.3 A 3 year-old female patient
25 例胰膽管合流異常患者均經腹腔鏡下或開腹行肝總管空腸Roux-en-Y 吻合術。術中膽道造影顯示胰膽合流異常22 例。
在顯示胰膽管合流、胰管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MRCP 顯示肝內膽管23 例,術中膽道造影顯示25 例。MRCP 與術中膽道造影顯示膽總管均顯示25 例膽總管,見表1。

表1 MRI 和IOC 對胰膽管顯示情況(n)Tab.1 The display of pancreaticobiliary duct by MRI and IOC(n)
正常人的膽管、胰管匯合處有Oddi 括約肌分布,可以有效防止胰液異常返流。當胰管和膽管合流異常時,胰液和膽汁容易單向或雙向逆流,胰液反流入膽道系統時,常常引起病理改變,誘發膽管炎、胰腺炎、膽系結石以及癌變。多數學者主張PBM 早診斷、早手術治療,預防膽道癌的發生,但PBM 臨床癥狀無特異性[1],本研究病例就診原因:腹痛10 例,嘔吐2 例,間歇性黃疸5 例,腹部包塊4 例,故對有黃疸、腹痛、嘔吐癥狀或腹部包塊患兒,要考慮到PBM 的可能,及時行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
長期以來對PBM 的診斷方法為逆行膽道造影(ERCP)、術中膽道造影,但是ERCP 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尤其對兒童。研究[9]顯示ERCP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達9.5%,對ERCP 在PBM 術前診斷的應用有較大爭議,因此需要尋求一種安全、有效的術前診斷技術。MRCP 是一種水成像技術,表現為膽胰管內液體為高信號而周圍其他背景組織為低信號,以此形成對比,是一種由磁共振發展而來的胰膽管診斷技術,在膽胰管疾病診斷中得到肯定。隨著技術發展,MRCP 掃描時間不斷縮短,圖像空間分辨率不斷提高,使得這一技術能廣泛應用于兒童。本研究表明,術前MRCP 診斷PBM 符合率為72%,對PD、CBD、IHBD 的顯示率分別為76%、92%、100%,與術中膽道造影,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見表1,MRCP 所顯示的胰膽管合流部位置、形態、公共通道長度、管道直徑、胰膽管擴張程度均與術中造影和術中所見一致,筆者認為如術前MR 診斷明確,并能詳細描繪出PBM、PD、CBD、IHBD 參數,則可替代術中膽道造影。如MR 僅能診斷PBM,不能詳細描繪上述參數則應聯合術中膽道造影,可極大提高臨床醫生術前對胰管、膽管及胰膽管合流部解剖的精確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數據是結合MRC 原始圖像、重建圖像、常規MR 獲得的數據,本研究應用的是3D-BH 序列、多層面任意角度采集圖像。原始圖像層厚可薄達0.9 mm,利于對PBM 合流部進行較細致地觀察,重建3D 圖像可多角度、多方位對胰膽管系統進行觀察。本研究2 例患兒MR 確診PBM,而在術中膽道造影中顯示不清,筆者認為此2 例PBM 胰管于膽總管后方匯入膽總管,術中膽道造影顯示擴張的膽總管遮蔽了胰膽管匯合部,3DBH 序列可獲得多層連續薄層原始圖像,重建3D圖像可多方位旋轉,便于了解病灶位置,立體觀察胰膽管系統,避免術中膽道造影結構相互遮蔽的不足。本研究3 例患兒于MRCP 重建3D 圖像未見胰管、膽管匯合完整圖像,MRCP 原始冠狀位原始圖像可顯示胰膽管匯合點是在十二指腸外,原始圖像十二指腸粘膜層呈羽毛狀高信號,肌層和漿膜層呈帶狀低信號。胰膽管正常合流部在帶狀低信號影內,異常合流部在帶狀低信號影外。MRCP 重建3D 圖像和冠狀位原始圖像結合,相互補充,可以提高顯示胰管、膽管匯合部位的精確度。本研究1 例合并慢性胰腺炎,3 例合并膽管炎,為常規MR 確診,結合常規MR,在診斷PBM同時發現其合并癥。
術中膽道造影對胰管顯示率較MRCP 高,筆者認為原因有:(1)術中膽道造影是注入對比劑有壓力,使胰管擴張;(2)X 線攝片空間分辨率較MR 高。術中膽道造影注入對比劑壓力是否會有ERCP 類似并發癥,筆者未見報道,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本研究在顯示肝內膽管、膽總管及胰管直徑大于2 mm 的胰管,MRCP 與術中膽道造影符合率一致,所以筆者認為,對于較大齡兒童,MRCP 完全能精準顯示PBM 及肝內膽管、膽總管、胰管。但MRCP 成像亦有不足,本研究4例患兒胰膽管合流部位未顯示,筆者認為MRCP不能顯示胰膽管合流部位的原因與其他研究相符[10-11]:(1)胰管纖細,不能清晰顯示胰膽管系統,尤其是胰管,直徑小于2 mm 胰膽管顯示困難,胰管不能連續顯示;(2)合并膽總管囊腫如呈巨大囊狀,對胰膽管擠壓變形,亦不易顯示合流部位;(3)檢查容易受腸道氣體、糞便、積液等干擾。
學者發現膽總管囊腫伴PBM 的情況并不少見[5,12]。本研究2 例患兒為術前僅診斷膽總管囊腫,術中膽道造影確診PBM,因此診斷膽總管囊腫的同時,應仔細觀察胰膽管合流情況,以免漏診。
綜上所述,3.0T MR 為無創性診斷兒童胰膽管合流異常的有效方法,MRCP 不需造影劑,且不會對患兒造成痛苦等,這一診斷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手術醫師在術前掌握胰管、膽管、胰膽管合流部解剖及其周圍臟器的結構的精確性和可靠性,并可了解PBM 并發癥,與術中膽道造影相互補充,達到術前確診的目的,術前能清晰顯示胰管、膽管、胰膽管合流時可替代術中膽道造影。可精準地對病變進行判斷和評估,有效地降低術中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