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靚
(湖北工程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服裝面料再造設計是一門針對服裝服飾設計專業大二學生設置的專業必修課程。課程集合了面料再造設計理論、再造工藝手段、再造設計應用三個部分教學內容。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能夠掌握面料再造設計的知識、技能并能夠對中國傳統的面料再造技藝進行創新性繼承與應用。該課程教學內容豐富,根據面料再造工藝類型分為春季學期及秋季學期兩個時段授課,每一個時段為64學時,2學分。
在“新文科建設”[1]背景下,課程從知識、能力、素養三個方面設定了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具備正確審美觀及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2.1 課程目標1
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夠全面掌握面料再造設計知識與方法,重點掌握面料再造工藝當中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了解其文化內涵,為課程后續應用設計做好知識儲備。
1.2.2 課程目標2
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面料肌理改造的動手能力及應用設計能力,創造性的繼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由此結合時代需求及個人特色探尋具有文化歸屬感的面料再造設計語匯與設計風格,強化創新設計能力。
1.2.3 課程目標3
課程學習學生能夠以面料再造設計為載體對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進行傳承與應用,提升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學習興趣,并能夠對其傳統文化內涵有一個較為充分的認知和了解,提升文化自覺意識及民族自豪感,由此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與創作觀,創造出具有文化歸屬感的設計作品,踐行“文化自信”。
1.3.1 學情分析
1)學習動機模糊,自主學習能力弱
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動機更多來自對技能操作一時的新鮮感,沒有充分認識到所學技能和未來的專業應用之間的關系,甚至認為和未來的工作、就業沒有直接的關聯,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在學習上被動的依賴于教師的“教”,缺少主動 的“學”。
2)學習方法單一,學習效率低
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技能學習以模仿教師課堂示范為主,缺乏自主練習及對技能舉一反三的靈活運用;同時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以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向交流活動為主,缺乏師生及生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學習方法單一,不能有效掌握知識和技能。
3)學習缺乏深度與廣度,審美素養及應用轉換能力差
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多以掌握技能操作作為學習重點,對于理論知識學習深度不夠,尤其對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內涵認識不足,無法樹立正確導向的審美觀,情感態度不明晰,價值塑造不到位。此外,學生雖然通過學習可以進行基礎的技能操作,但應用轉換能力不足。
1.3.2 課程結構體系散亂,教學目標被弱化
本校服裝服飾專業此前(2013版)培養方案當中曾設有多門與面料再造工藝相關的手工課程,包括手工扎染與蠟染、手工刺繡、手工拼布等。這一系列手工課程相互之間以及與其他專業主干課程之間在知識內容上缺乏邏輯關聯,課程結構體系較為散亂,導致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
1.3.3 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場景設計不合理
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運用傳統教學手段進行實操示范耗時過長,導致其他教學環節無法充分實現,包括學生的自主練習等。同時傳統課堂教學場景與空間的設計很難滿足多人同時觀摩教師示范需求,導致學生技能學習不充分,也不利于教學管理。
綜上所述,“學生學習動機模糊、學習方法單一、學習缺乏深度與廣度;教學內容有繼承、缺創新,有知識、缺內涵,有技能、少應用,教學內容與其他課程缺乏邏輯上的銜接;教學手段與形式的運用注重‘教’、而忽略‘學’,教學成效不理想”是本課程的核心痛點,課程亟待有效的創新改革。
課程團隊針對以上痛點經過梳理與思考,基于新文科建設背景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確定了以“繼承與創新為宗旨,成果應用為導向,學生發展為中心,協同與共享為途徑”的教學改革創新理念,同時課程教學團隊通過對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大綱的修訂,對相關課程進行了合并及更名,梳理了該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明晰了課程的定位及目標,明確了教學改革創新思路,具體如下:
為提升學生對服裝面料再造設計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作激情,課程團隊決定以全面提升學生服裝面料再造的設計能力、掌握且能應用傳統手工再造技藝為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準確理解傳統手工再造技藝操作要點及其文化內涵、并能結合所學現代設計理論知識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服裝面料再造設計方法與技巧,踐行“民族文化自信”。
從知識、技能、評價、應用多個維度重構了教學內容;側重于線上教學資源的優化及更新,拓展教學內容,深化課程思政內涵[2],梳理該課程與其前置課程、后置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依托于學校與高校慕課平臺的技術支持建立了線上線下多維立體且可持續更新的內容體系。
為提升教學效果,教學團隊將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從線上線下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式。一方面線上教學側重面料再造設計理論知識與審美教學,利用慕課平臺信息技術手段靈活設計線上教學模塊,改善了教師示范占時過長的問題,給予學生自主學習時間與空間(圖1左);線下教學側重面料再造工藝實踐與成效評價,教學場景的設計緊密配合線上教學模塊,進行探究式、討論式教學,進一步將文化自信的思政內涵貫徹其中,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探索精神、創作熱情,達成能力培養目標(圖1中);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了多校多師遠程協作教學(圖1右),加強師資力量同時提升課堂互動效果及學習成效。

圖1 線上教學模塊設計/線下教學場景及教學活動設計/多校多師遠程協作教學
從不同角度的評價結果當中發現問題、反思解決方法,持續改進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成效。
課程團隊在教學大綱修訂中將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納入到現代面料再造設計的工藝范疇,全面梳理了課程的教學內容,以面料再造設計理論、再造工藝手段、再造設計應用為主體修訂了課程配套教材《服裝面料再造設計》,從知識、技能、評價、應用多個維度構建教學體系,重構教學內容同時深化了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的思政內涵。
針對教學痛點,教學團隊設計并實施了線上線下混同教學模式。線上通過優課聯盟及智慧樹教學平臺從“理論知識講授視頻”“技能實踐操作實地場景錄制視頻”“學生自評錄課視頻”“應用成果動態展示視頻”四個維度構建教學框架。線下課堂教學配合四個維度完善知識結構、夯實技能操作、培養創新設計能力、拓展應用設計成果,貫穿“繼承與創新、踐行文化自信”思政內涵;此外,教學團隊整理歸納線下教學成果并根據教學需求及時上傳到線上教學資源庫,動態更新完善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上,線下教學針對每一個學生個體差異靈活調整教學內容與評價標準,做到“因材施教”。通過設計教學活動把線下課堂打造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臺,通過這一平臺進行探究式、討論式教學,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參與課堂討論,鼓勵學生探究創新,挖掘特色,建立自信,獲得專業自豪感。
同時為強化師資力量、豐富課程內涵、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審美能力,教學團隊與高校名師及企業專家建立聯系,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邀請來自中部、西部、北方、南方不同地域擅長不同面料再造工藝的名師及相關應用領域專家與本校教師協同完成技能操作答疑、作品點評、成果應用這三個教學環節,目的在于提升課堂互動效果、作品完成度及應用成效,更好的實現價值引領。這不僅僅打破了校際之間的藩籬,也改變和豐富了課堂互動與探究內容,多名高校名師、企業專家同時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協同完成教學[2],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及創作熱情,并引導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創作觀。
以“成果應用”為導向進行價值引領,教書育人。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對傳統手工技藝進行創新性繼承,建立文化自信,并在教學各個環節始終貫穿這一思政主線,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及創作觀,包括:
1)指導學生完成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自主應用課程學習成果,踐行“文化自信”。具體案例如下:
由優秀骨干學生作為法人注冊“孝感開發區素造文創設計工作室”,以服裝面料再造設計課程為依托,教師團隊作為設計指導參與研發具有湖北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包括各種茶葉包裝、特色旅游紀念品包裝等。該工作室同時作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業計劃訓練項目立項。其研發文創產品包括茶葉包裝、特色旅游紀念品包裝、茶室用品,項目的創新點與特色如下:
面料再造設計是對面料的二次創作,對于庫存面料、廢棄面料的充分利用賦予其綠色環保可持續的設計理念。通過中國傳統的手工印染、拼布工藝將庫存的廢料或廢棄的邊角余料的再處理賦予了面料二次生命,并將其應用于湖北本土茶葉包裝、茶室用品設計以及特色旅游紀念品包裝當中,其實是再次延續了這些可能會廢棄掉的面料的生命力。
符合當下的國際設計趨勢,同時經過傳統再造工藝處理的面料也賦予了包括茶葉包裝在內的各種文創產品更多的傳統本土文化特色。圖2是在老師指導下完成的課程應用作品,這是一個系列的湖北地區“云霧茶”茶室用品設計,包括茶葉包裝、茶席等,用各 種傳統手工扎染的藍染面料與亞麻面料進行拼縫,點綴些許刺繡,整個作品風格樸實、靜雅,與云霧茶的茶室風格非常貼合。

圖2 系列茶包裝《靜待歸期》(作者:彭文霞)
另外還有省級大學生創新計劃訓練項目“拾藍天然皮革服飾品設計”(圖3)。該項目運用廢棄天然皮革利用植物染料進行印染加工處理,通過拼接、拼縫工藝再造成為新的材料,并應用于湖北地區特色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當中,作為旅游景點的文創產品進行銷售推廣。

圖3 天然皮革包裝產品(作者:吳澤雨)
2)指導學生參加省級、國家級學科競賽,延伸應用成果,貫徹“文化自信”。
運用多樣靈活的過程評價方式引導學生自評、互評,持續改進教學。教學活動當中充分依托高校慕課平臺技術支持靈活建立有針對性的過程評價模塊,教師及時的在線上進行過程評價。同時結合線上后臺統計的數據及線下課堂表現,參考自媒體的社會外部評價等多個因素對教學成效進行多角度的綜合檢查、評價與反思,由此解析教學效果,及時高效的改進教學。
近年本課程教學改革創新實踐取得良好成效,課程痛點得到了有效解決,教學獲得學生好評,線上線下學生評教結果均為優秀。
課程團隊立足課程建設,以教帶研、以研促教并行,同時以賽促教,積極建立產學研政路徑,具體成效如下。
幾年來教學創新實踐在教材建設上取得了長足進步,教學團隊在2010年出版的《服裝面料再造設計》基礎上進行教學內容重組和優化,促使教材內容體系更加完整,內容更加豐富,更符合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同時更深入貫徹了文化自信的思政主線,新版教材已納入中國紡織出版社2022年出版計劃。
課程建設方面改革創新取得了較好成效,2021年服裝面料再造設計課程建成為湖北省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同年獲得UUOC聯盟地方高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優秀案例;2020年課程負責人撰寫的教研論文《服裝面料再造設計線上線下混同教學研究》獲得湖北省第七屆大學生藝術節改革創新優秀教學案例一等獎;教師結合教研進行的相關創作在國內、國際重要賽事和展覽獲獎;課程相關科研論文發表于核心期刊。
通過近年的教學改革,學生的培養成果較好的反哺了教學。課程團隊秉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依循產學研政路徑,鼓勵學生應用學習成果進行創新創業,踐行“文化自信”。目前學生團隊創建有“素造文創設計工作室”,通過線上銷售、線下體驗的方式將教學成果進行推廣應用,并于2021年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020年獲得湖北省第七屆大學生藝術節優秀藝術工作坊評比一等獎及湖北省第十一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銅獎。此外結合每年秋季服裝服飾專業畢業設計動態展演定期推出優秀的課程應用設計作品也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評價。
2019至2021年該課程作為在線開放課程上線優課聯盟及智慧樹平臺,目前全國累計選課人數達到921人,累計選課院校達到33所,應用情況良好。
服裝面料再造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始終圍繞“創新性繼承中國傳統手工再造技藝,踐行文化自信”思政內涵高階設定教學目標,多維重構教學內容,科學規劃線上線下混同教學模式,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多校多師遠程協同教學,多方位打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臺,多角度高效整合教學成效評價信息,持續改進教學。通過以上改革創新舉措課程建設取得良好效果,痛點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尤其在教學成果的應用方面,對面料的再造設計應用領域的拓展促進了學生的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