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艷林
青島在全國副省級城市層面率先推出系統全面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報告,從宏觀和微觀經濟形勢進行預判分析,對民營經濟發展及運行變化情況進行監測,通過精準“把脈問診”,助推民營經濟發展和營商環境優化。
近日,青島市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舉辦的“一起益企”“我與企業共成長”2022青島市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服務活動成果發布會上,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黨組書記楊超發布《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指數報告》和《青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報告》。其中,《青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報告》是在全國副省級城市層面率先推出的系統全面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報告。
持續增強民營經濟競爭力
《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旨在綜合反映、客觀評估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和運行態勢,從宏觀和微觀經濟形勢進行預判分析,對民營經濟發展及運行變化情況進行監測,通過精準“把脈問診”,助推民營經濟發展和營商環境優化。
縱觀2022年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指數總體情況,可以用“四升、一穩、一緩”來概括。“升”是指市場活力穩步提升,市場主體不斷擴容,市場活力指數為127.35;政策保障逐步強化,發展環境逐步回暖,發展環境指數為102.41;創新投入持續加大,成果轉化逐步提升,創新驅動指數為160.56;企業轉型效果顯著,新興產業前景廣闊,產業轉型指數為111.02。“穩”是指經濟貢獻保持穩定,吸納就業主渠道作用突出,社會貢獻指數為136.99。“緩”是指國際貿易形勢復雜,貿易進出口增速放緩,經濟開放指數為120.82。
民營經濟發展指數以2020年末的數據為基期,基期指數值為100。自2020年末至2022年上半年,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指數一直維持穩定增長的趨勢,整體表現穩中向好、進中取勢。
《報告》對青島下一步的發展對策建議做了重點著墨。《報告》強調,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持續增強民營經濟競爭力。大力推動轉型升級,發揮“小技改”資金撬動大投資效應,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方向,大力培育綠色產業集群和雙創園區;大力發展“四新經濟”,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持續組織“民營經濟創意會”活動,增強企業發展內生動能。
精準畫像專精特新企業
《青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景氣指數報告》(以下簡稱《指數報告》)是目前國內第一個副省級城市層面發布,以景氣值衡量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指數。
楊超介紹,通過構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指數評價體系,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運行狀況進行精準畫像,實現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周期性景氣活力監測,形成周期性景氣監測體系,分析總結青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規律特點,提出對策建議,加強對青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質量和數量的培育,強化青島市核心產業和特色產業的提升帶動作用。
從青島市總體情況看,截至2022年11月份,青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為55.88%,高于50%臨界值,整體呈現較為景氣的發展態勢。從六個一級指標看,可以用“五高、一低”來概括。“高”指的是市場活躍度、企業專業化、企業精細化、企業特色化、發展要素五個指數均高于50%的臨界值,位于景氣區間,“低”指的是企業創新性指數低于50%的臨界值。
青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從事細分領域平均年限為12年,戰略新興產業占比高達81.16%,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領跑產業轉型。企業精細化指數為53.36%,行業占位持續提升,企業收益增量提質。企業特色化指數為56.77%,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數字轉型加速賦能。市場活躍度指數為56.89%,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市場活力仍需釋放。企業專業化指數為59.02%,細分領域深耕細作,新興產業轉型加速。
發展要素指數為55.31%,要素配置不斷增強,融資環境持續改善。政策、資金、法治、人才要素和企業失信等二級指標均運行于景氣區間,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發展蓄勢添能。企業創新性指數為47.93%,科研投入不足是制約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創新觀念正在逐步加強,成果轉化穩中有進。
健全創新型梯度培育賽道
《指數報告》對標了上海、深圳、南京、成都、蘇州及寧波6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排名前十的城市。對標結果顯示,青島市專精特新“小巨人”梯隊呈現“產業創新百花齊放”好局面,“小巨人”企業涉足領域豐富多元,但在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以及新興產業培育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同時,青島市“小巨人”企業授權專利持有率方面位居對標城市前列,但高價值專利占比相對較低,創新能力仍需提高。
從各區市表現情況來看,西海岸新區、城陽區和膠州市三地發展強勁,發展定位精準明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大幅領先其他區市,占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總數的60%以上,有力推動了青島“十四五”規劃環灣都市三大主城片區發展。對于青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下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指數報告》從培育生態、創新要素、產業轉型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優化培育生態,增強發展動力。健全創新型初創、專精特新、小巨人、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賽道,深化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培育三年行動,開展全流程、全體系上市培育服務。完善科技信貸產品體系與政府性融資擔保的聯動機制,成立科技金融創新服務中心,鼓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科技成果轉貸,破解企業融資難題。發力標準制定,堅持以品牌引領,打造品牌高地,增強行業話語權,加快產業結構重塑和城市能級躍升。
集聚創新要素,激發創新活力。采用股權投資、期權激勵、技術入股、柔性引才等方式,集聚科技人才團隊。推動校企合作,構建“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企業青年人才培訓模式。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強化創新引領,聚力補齊短板;支持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形成聯動創新格局。
推進產業轉型,提升競爭實力。鼓勵專精特新企業聚焦數字產業化,開展技術改造和裝備升級,進軍數字產業領域,深化綠色技術應用,打造自主化、清潔化的綠色工廠,提高綠色生產水平,打造綠色產品供給體系。支持鏈主企業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放應用場景,開展需求對接,提供資本供給,推動資源集聚,提升專業化、集群化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