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常說的積食,又稱食積/乳積、食滯/乳滯、傷食、積滯等,常由于喂養不當、飲食失節、內傷脾胃,飲食停聚中焦,積留而不化,氣滯不行而形成的一種脾胃病證,主要表現可見小兒不思乳食,脘腹脹滿,噯腐酸餿,大便酸臭不調,或伴腹痛、口臭,嘔吐食物/乳塊,煩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熱等,舌黃苔厚。相當于西醫學所說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癥。
中醫認為胃的主要功能是主受納和腐熟水谷,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濕。脾和胃共居中焦,相輔相成,一納一化,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環節。若脾胃受損,納化失和,乳食停聚不消,積而不化,氣滯不行,則成積食。如《證治準繩·幼科·宿食》曰:“小兒宿食不消者,胃納水谷而脾化之,兒幼不知撙節,胃之所納,脾氣不足以勝之,故不消也。”再如明代《嬰童百問·第四十九問》曰:“小兒有積滯,面目黃腫,肚熱脹痛,復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便閉澀,小便如油,或便痢無禁,糞白酸臭,此皆積滯也。”另外,《保嬰撮要·食積寒熱》中說:“小兒食積者,因脾胃虛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積。”提出小兒積食的主要病因是乳食不化。關于積食的原因,中醫主要有以下兩點。
1.乳食內積。小兒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若日常調護失宜,喂養不當,乳食過急過量,冷熱不調;或添加輔食過多過快;或家長縱容孩子喜好,暴飲暴食,過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膩、煎炸燒烤之物,或貪涼飲冷,堅硬、難消化食物。以上原因均會導致脾胃受損,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調,乳食停積不化而成積滯。若傷予乳者,為乳積;傷予食者,為食積。
正如《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曰:“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乳貴有時,食貴有節,可免積滯之患。若父母過愛,乳食無度,則宿滯不消而疾成矣。”
2.脾虛夾積。稟賦不足,脾胃素虛;后天失于調養;或因患其他疾病后未及時調養,脾氣虧虛;或過用苦寒攻伐之品,損傷脾胃;或積滯日久,脾胃虛損,致腐熟運化失常。若飲食物稍有增加,則易停滯不化,而成積食。正如《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宿食不消候》所言:“小兒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冷氣積于脾胃,脾胃則冷。胃為水谷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和調,則乳哺消化,若傷于冷,則宿食不消。”
治療方面,中醫有內服和外治方法,總體以消食化積、理氣行滯為法則。如《幼幼集成·傷食證治》曰:“乳食停滯中焦不化而成病者…便宜損之,損之者,謂姑之勿與食也,使其自運。經謂傷之輕者,損谷則愈矣;損之不減,則用胃苓丸以調之;調之不減,則用保和丸以導之;導之不去,則攻下之。”提出損谷(減少進食)、調脾(調理脾胃)、消導(服用具有消食導滯、消散積結作用的方藥)、攻下(通便)的治法。
近期研究表明,中醫辨證論治內服藥方法對于積食患兒,尤其是對體質虛弱夾有積滯者具有一定優勢,其作用機制與促進胃腸運動功能、調節激素分泌水平、提高自身免疫力有關。除內服藥外,還可配合使用推拿、穴位敷貼、針灸療法,尤其對改善積食習久患兒胃排空和胃電節律方面效果確切。
1.辨證論治。根據患兒是乳食內積和脾虛夾積兩種證型表現而辨證治療,合理選用內服中藥。乳食內積者,若以乳積為主,治宜消乳化食、和中導滯,予消乳丸(處方參考:香附5克,甘草3克,陳皮3克,砂仁3克,神曲5克,麥芽5克。出自《嬰童百問》)加減;若以食積為主,可選保和丸(處方參考:山楂10克,神曲10克,半夏5克,茯苓10克,陳皮5克,連翹10克,萊菔子10克)加減。脾虛夾積者,應健脾助運、消食化滯,予健脾丸(處方參考:黨參10克,白術10克,陳皮5克,枳實5克,山楂10克,麥芽10克。出自《證治準繩·類方》)加減。
2.中成藥。對乳食內積者,可選用一捻金、化積口服液、保和丸等;對脾虛夾積者,可選用小兒香橘丸、健脾增食口服液(湖南省兒童醫院自制劑)等;若積滯化熱,可選用小兒化食丸等。
3.敷貼療法。①大黃10克,芒硝20克,檳榔10克,焦三仙各30克。共研細末后以麻油調敷于中脘、神闕穴,熱敷5分鐘后保留24小時。隔日1次,3次為l療程。用于乳食內積實證伴腹脹者。②玄明粉3克,胡椒粉0.5克。研細粉拌勻置于臍中,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習換1次。用于乳食內積證。
4.體針療法。取穴以足三里、中脘、梁門為主穴。乳食內積者,加內庭、天樞;脾虛夾積者,加四縫、脾俞、胃俞、氣海。適中刺激,不留針。實證以瀉法為主;虛證以補法為主。
5.推拿療法。①摩腹:手掌按在腹部,圍繞肚臍以其至劍突三分之二為半徑帶動皮下組織揉腹,順時針1分鐘,逆時針1分鐘,作用健脾消食。②捏脊:俯臥位,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前半段,然后頂住患兒皮膚,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同時向上捻動,自尾椎兩旁(脊柱兩側)雙手交替向前推動至大椎穴(脖后突出位)兩旁,作用健脾助運。③按揉足三里:足三里位予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陷中,操作時使小兒直腿或屈膝,用左手托膝部,右拇指掐穴上,掐后揉之。次數50~100次,作用調理脾胃、補中益氣、扶正祛邪。
根據生長發育需要,按順序添加輔食,由少至多、由稀至稠、由一種至多種等,忌輔食添加過多過快過急,亦不可逾期不予添加。忌暴飲暴食,過食肥甘炙賻、生冷瓜果,偏食甜食零食及過于滋補,等。注意飲食調理,合理喂養,乳食宜定時定量,富有營養而又易于消化。
乳食內積的患兒應暫時控制飲食,適當給予藥物調理,待積滯消除后,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注意病情變化,給予適當處理。嘔吐者,可暫停進飲食,并給生姜汁數滴加少許糖水飲服;腹脹者,可揉摩腹部;便秘者,可予蜂蜜10~20毫升沖服,嚴重者可予開塞露外導;脾胃虛弱者,可灸足三里。

李海霞 副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博士后。湖南省兒童醫院中醫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師從湖南省名中醫王孟清教授。從事兒科臨床10余年,擅長中醫藥治療咳嗽、哮喘、反復易感、鼻炎、厭食、腹痛、泄瀉、便秘、夜啼、汗證、單純性肥胖、身材矮小、遺尿、性早熟、多動/抽動障礙等病證。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童健康協同創新平臺委員會委員、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兒科教育研究理事會理事等社會職務: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SCI論文4篇。主持科研課題多項。
坐診時間:每周一、二、三、五全天,周四、六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