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發
上班族久坐、缺乏運動、壓力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不斷攀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很多患者都有這樣的疑問:腰椎間盤突出癥適合做微創手術嗎?
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微創手術也在不斷進步。其具有創傷小、花費小等優點,能夠有效解決患者的病痛。但微創手術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術后癥狀緩解不明顯、遠期效果不好、再次發作的概率比較高。如果二次手術,則會導致患者身心俱疲,異常痛苦。因此,只有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合的治療方法,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
“微創”的概念廣義上包括了介入手術,如激光、臭氧等。該類手術創傷比較小,但是存在明顯的缺點,即經皮操作,不能看到患者內部的細節,效果不明確,優良率在40%—80%.一般適合病情比較輕的患者。現在基本上不用上述方法。
第二種則是椎間盤鏡,即經皮脊柱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在局部麻醉下,通過光源、放大鏡以及顯微鏡等輔助,經過細小的通道進行操作,切除椎間盤。該方法能最大限度保護椎旁的肌肉組織,且切口比較小,手術損傷小,患者術后恢復也比較快。但是該手術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手術是采用細小管道進行操作的,手術視野比較小;電視輔助系統屬于二維圖像,手術難度較大,手術器械比較長,操作難度大。在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損傷神經、切除不徹底等各種并發癥。微創摘除掉的是椎間盤當中比較少的部分,依然殘留著大部分,會突出壓迫神經,存在較大的復發風險。該手術多適用于外側椎間盤突出,以神經根刺激癥狀為主的患者。如果存在比較明顯的腰椎滑脫、側彎、脊椎裂等癥狀,則應當考慮開放手術。
第三種微創手術是經皮椎弓根螺釘固定術與經皮通道操作術。在全麻狀態下,經椎旁肌間隙進入,這樣能夠有效避免椎旁肌剝離,并且大大減小了手術后的創傷。該手術應用范圍也比較廣,能夠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與脫出、脊椎側彎畸形等;因采用了相對先進的經皮通道技術,手術視野也更加開闊,可以采用常規手術器械,可在透視引導之下進行操作,創傷也比較小,精度更高。
第四種是顯微鏡輔助小切口椎間盤切除術,這也是最早流行和常見的手術方式。在全麻狀態下進行開放手術,利用顯微鏡進行操作,從而減少對手術周圍骨與椎旁肌肉造成的創傷;通過顯微鏡功能也能夠精準定位,有效避免了盲目的剝離,減少出血,降低神經損傷的風險。顯微鏡也能有效減少放射透視的次數,能夠實現固定融合,避免再次復發。
牽引治療 即腰部固定與制動。牽引時,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處于平衡的狀態下,受牽拉腰部則處于固定的狀態,腰部運動范圍以及幅度受到限制,這樣能夠減輕局部充血和水腫等炎性反應。腰椎間盤突出癥因受到脊神經的壓迫與刺激,一般伴有腰背部肌肉痙攣,造成腰部疼痛癥狀比較明顯。牽引治療能夠幫助患者腰背部肌肉放松。對腰椎間盤突出比較輕微的患者,這樣會導致椎間隙被牽開;對病程比較長的患者,牽引有利于緩解對神經根的壓迫與刺激,減輕下肢麻木與疼痛,效果明顯。
物理療法 短波療法:在發病初期,為了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減少滲出以及水腫等不良炎性反應,同時減輕由于壓迫或刺激神經根導致引起的疼痛癥狀,通常主要采用短波電療法,溫熱量,每天一次,每次20~40分鐘,15~20次為一個療程。超刺激電流療法:使用兩個8~12平方厘米大小的電極,放置于骶部與腰部,將電量調到8~12毫安,等到通電感逐漸消失之后,在增加電量至18~23毫安,每次治療時間大約15分鐘,每天一次,如果效果明顯,可繼續進行治療6~12次。
手法治療 手法治療主要是通過雙手,對患者的關節部位進行牽拉、推動以及旋轉等活動治療。以骨關節活動為指導,通過相應的手法改善患者的骨關節功能,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在治療過程中,也可以輔助簡單的運動。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應用相應的力度,對于急性期以及疼痛劇烈的患者可使用輕柔的手法,時間可持續60秒,強度與時間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每個療程5~10次,2個療程之間要休息10~20天。手法治療應當在專業的醫師指導下進行,切不可盲目進行手法治療,以免在不了解患者病情的狀況下,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是否進行手術治療,要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個人健康狀況、年齡、經濟以及臨床癥狀等多方面因素,明確適合的手術治療方案。不僅要改善臨床癥狀,還應當為患者的健康做長遠考慮。也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首先,腰椎間盤突出癥如果采取保守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反復發作的概率也比較高;其次,腰椎間盤突出癥在發作的時候疼痛感是非常劇烈的,必須要保持某個姿勢才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如果出現下肢無力、大小便異常等癥狀時,都是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許多患者可以選擇椎間孔鏡手術進行治療,該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效果通常是非常明顯的。對年輕患者,椎間孔鏡手術優勢也非常突出。對部分身體狀況比較差的患者,如心臟疾病以及腦血管疾病等,無法承受“大手術”,可采取微創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