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媒體融合發展,2014年出臺《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媒體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國內媒體融合進入了6.0甚至7.0的時代。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是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的必然趨勢,也是傳統媒體尤其是報業面對新業態新傳播尋求的突圍之路。
因種種歷史原因,山東濰坊日報社媒體融合之路步伐緩慢、滯后。2021年以來,濰坊日報社在充分借鑒國內省市級媒體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高點定位,大刀闊斧,創新革弊,推進媒體融合改革,實現了彎道超車、真融深融,建立起科學、順暢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使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大大增強,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鮮明“濰報”特色的媒體融合改革之路。在人民日報社人民網主辦的2021年(第六屆)全國黨媒網站高峰論壇上發布的《2021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中,濰坊日報“濰坊新聞網”位列省級和地市級黨報2021頭條號平均閱讀量(24.24萬)視頻類全國第九位。
傳統媒體實現融合發展,不是簡單地增設一兩個部門,更不是物理上的組合拼裝,首先必須下決心、下大氣力解決傳統媒體人思想上的藩籬,破除原先固有的各部門間的藩籬,破除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采編發各環節的壁壘。濰坊日報社多年來的主業一直是《濰坊日報》《濰坊晚報》,并且實行的是分媒體運行格局,每個媒體都有自己獨立的采編發團隊和運行體系,力量分散,各自為戰,分媒體觀念、傳統媒體思維根深蒂固,推進媒體融合改革阻力不小、難度很大。為破除融合改革思想藩籬,凝聚共識,報社在改革草案出臺后,召開了多輪次、黨委成員至采編一線多個層次的改革征求意見會,在匯聚民智的同時統一了思想。為破除部門和采編發壁壘,報社媒體融合改革大力度重塑了組織架構,精簡職能部門,實行大部制、大中心制,扁平化管理,將所有采編經營部門資源融合、職能整合、效能優化,設立全媒體采訪中心、全媒體編輯中心、融媒體中心、全媒體經營中心等四大中心,徹底打破了原有媒體間壁壘,實現了一支全媒體記者隊伍服務日報、晚報和新媒體等全部編輯發布平臺,建立了全新的策、采、編、發、評一體化全媒體運行格局。
媒體融合發展不是一融了之,“融”只是開始。從相加邁向相融,必須通過流程優化、體制化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在推進媒體融合改革中,必須著眼于頂層設計,構建全新的運行體制機制,才能確保媒體融合后的健康、順暢發展。濰坊日報社從全媒體層面,為新聞宣傳體系設立了“核心大腦”——全媒體指揮中心(中央廚房),負責統籌、協調、調度、指揮策采編審發評全鏈條各項工作。由報社分管新聞業務的黨委成員擔任輪值指揮長,對新聞業務統一指揮調度,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使新聞采編業務管理更加便捷、高效、暢通。媒體融合改革時,同步啟用了先進的融媒體采編一體化系統平臺,對策采編審發評流程進行了鏈條式重構再造,真正實現了“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同時,配套設立全媒體每日例會制度,一體化策劃,根據各類各種宣傳主題,統籌在日報、晚報和新媒體端用不同形式呈現,確保形成分層次、立體化的最大最優傳播效果。
媒體融合發展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重塑了傳播的生態和格局,將過去分散的、獨立的資源重新鏈接,其融合思維的核心應該是“移動優先”。在融合改革中,濰坊日報社將“移動優先”這一理念貫穿始終,將報社原有的日報、晚報、新聞網等各自所轄的分散新媒體資源和采編力量統一整合,組建成立了融媒體中心,并以濰坊融媒客戶端為龍頭,在采編指揮調度、重大選題策劃及稿件發布等各方面加強新媒體統籌、引領。全媒體記者采寫稿件,通過融媒體采編系統進行文字、圖片、音頻、視頻、VR稿件等融媒體加工制作,以不同表現形式生成作品,經審核把關后投入統一稿件庫,供報網端微全媒體全平臺使用,并支持鼓勵在新媒體移動端首發,做到新聞“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發布、全面覆蓋”,形成以移動端為核心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流程。目前,濰坊日報社已建成擁有網站、客戶端、微信、微博、報紙電子版、抖音號、頭條號等30多個新媒體平臺、600多萬粉絲的新媒體矩陣。上線僅一年的濰坊融媒客戶端在濰坊市級新聞客戶端中躍居第一位,成為全市時政和民生新聞權威、迅捷的主流發布平臺。
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相關制度,是采編業務工作的指揮棒,更是媒體融合真正實現深入可持續的保障。如何讓這支指揮棒發揮出最好的效力,起到“攪活一池春水”的效果?濰坊日報社在推進媒體融合改革過程中,充分吸收原各分媒體考核分配辦法的優點,科學設置,嚴謹考證,建立起全新的全媒體人員績效考核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徹底打破原先存在的“大鍋飯”現象,堅持全媒體一把尺子、一個標準,實施采編、經營、管理的全員全崗位績效考核。在薪酬分配中,加大對一線、重要崗位和業績突出人員的待遇傾斜,真正實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展月度、年度優秀好作品評選,從政策上加大獎勵力度,鼓勵創作更多更好的新聞精品力作。尤其是在采編人員考核分配中,調整優化了工資結構,設立新媒體產品發布每月最低分值,同時把閱讀量、點擊量等傳播力指數納入績效考核中,體現移動優先,激發、鼓勵采編人員采寫、制作適合新媒體發布的融媒體作品。全體采編人員逐漸養成了新媒體思維,接地氣、帶露珠、有深度、形式活的優質作品批量涌現。
無論媒介環境怎樣變化,內容始終是主流媒體發展的根本。濰坊日報社在推進媒體融合改革中,牢牢堅持內容為王,狠抓原創優質內容生產,并且進一步解放思想,對濰坊日報、濰坊晚報、濰坊融媒客戶端三大版塊進行了革新性改版、升級,使融合發展釋放出了巨大活力。在慶祝建黨100周年、黨史學習教育、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等主題宣傳,以及圍繞濰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等重大宣傳中,融媒精品力作、精彩優質內容不斷呈現。《逐夢沃野織錦繡》等四篇以新時代濰坊“三農”之變為主題的深度報道,為《經濟日報》的《齊魯不凡》系列報道提供了重要素材和依據。《濰坊干部作風建設短鏡頭》《濰坊1.5萬名干部包企業促發展側記》等報道,被澎湃新聞、人民號、半月談等轉載、發布。濰坊日報社全媒體推出的重大報道《1029個孩子的媽媽》中的人物典型楊守偉,被評為“齊魯時代楷模”。緊跟新媒體發展趨勢,報社融媒發力“視頻+”,在人、財、物等方面全力支持,新媒體視頻作品實現了量大質優。報社客戶端濰坊融媒首發推出的視頻作品《出租車變“救護車”濰坊的哥為救人連闖紅燈》受到廣大市民熱傳點贊,并被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十幾家權威媒體抓取發布,綜合閱讀量、點擊量超過5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