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強
目前,“供銷合作社是干什么的、存在還有什么意義”成為社會之問。“供銷合作社能干什么、怎么干”又是縣基兩級供銷合作社自身之問。目前,應該加強供銷合作理論的研究探討,把理論成果寫在農村土地上。同時,抓住根本性問題、關鍵問題引領綜合改革,持之以恒推進。此外,供銷合作社的發展空間在農村,既要系統聯合,又要與強的聯、優的合、大的靠,借勢借力,合作發展。
江西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個工人消費合作社已整整100周年,回顧其創辦目的、經營過程、后續影響,至今仍心潮澎湃。總的說是三個“接地氣”:一是口號接地氣,當時的宣傳口號“創辦消費合作社可買到便宜貨”,契中了安源工人經濟上深受剝削的殘酷現狀;二是經營接地氣,產品針對并讓利礦局工人,經營上千方百計減少成本,增強競爭力;三是方法接地氣,發行了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張股票,股東可以買到最便宜的東西,還可以分紅;四是干部接地氣,一心為工人方便著想、一心為工人謀利著力,所以合作社幾乎壟斷了安源煤礦的消費市場。100年來,伴隨著風風雨雨,合作經濟一路走來,解放前主要承擔支援革命戰爭,改善群眾生活的作用;解放后特別是計劃經濟時代,供銷合作社承擔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作用。隨著市場的放開,曾走入風雨飄零階段,現在又進入風生水起時期。如今的供銷合作社走什么、如何走,作為縣級社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的。
江陰地處長三角城市群幾何中心,素有“江尾海頭”“鎖航要塞”之稱。202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80.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3.9億元,以約占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超過二百五十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實現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十九連冠”、榮獲中國工業百強縣(市)“五連冠”,被譽為“中國制造業第一縣”“華夏A股第一縣”。江陰市供銷合作社有29個基層社,組織網絡健全,基層社行管人員近100人,形成了老中青梯次結構。系統內房產14萬多平方米,土地17萬多平方米,有資產并開展經營活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市級社財政靠撥款、鎮級社靠房租,市基兩級工作人員旱澇保收,從而造成以下困境:一是系統動力不足,干好干壞一個樣,混日子思想嚴重,更不要說今后長遠規劃;二是功能不足,不具備為農民服務、為政府擔憂的強引擎;三是競爭力不足,總體年齡老化、能力弱化、思想僵化,出租資產為主,開拓性不夠;四與農民的聯結不足,基層社員數量少、聯系不足,影響力小。為何會出現動能不足,甚至有些縣級社捧著金飯碗在討飯,主要是偏離了合作經濟之路。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供銷合作社的發展必須回歸本源,即大力發展合作制經濟。推動供銷合作經濟的發展,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首先,合作經濟是供銷合作社發展的根本方向。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形式,合作社是合作經濟關系的一種典型組織,具有產權明晰、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等特點。因此,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必然將逐步成為政府實施農業政策的有力助手,合作經濟的發展必然是供銷合作社發展的根本方向。
其次,合作經濟是密切聯系農民的紐帶。供銷合作社的問題實質上是農民的問題,供銷合作社是農村市場的主體,在農村由小農戶向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過程中,農業生產離不開市場,供銷合作社的興衰與農業生產的起伏息息相連。
最后,合作經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原動力。目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小農生產方式仍是主要的農業生產方式,新型農民主體總體上呈小、散、弱的特征,這需要我們加以引導,建立有市場競爭力、抵御市場風險的合作經濟組織,并形成龍頭企業,帶領農民闖市場,發揮供銷合作社帶著農民種、幫助農民銷的作用。
首先,多措并重形成思想合力。目前,“供銷合作社是干什么的、存在還有什么意義”成為社會之問。“供銷合作社能干什么、怎么干”又是縣基兩級供銷合作社自身之問。應該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強供銷合作理論的研究和探討,理論成果應寫在農村土地上,既要有前瞻性,也要有實效性。二是抓住根本性問題、關鍵問題引領綜合改革,要一個聲音喊到底,要一以貫之,持之以恒推進,上下一心,其利斷金。三是破除“自娛自樂”的想法。供銷合作社的發展空間在農村,發展的力度來自黨委、政府的支持。同時,既要系統聯合,又要眼觀八方,與強的聯、優的合、大的靠,借勢借力,合作發展。
其次,做強功能提高識別度。為什么社會上對供銷合作社認知度不高?歸根結底,有作為才有地位。地位在哪里,在于做大做強功能。要按照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理念,以農產品銷售為龍頭,建立新型的農產品銷售、資金融通、風險防范和利益聯結機制,融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促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加快鄉村振興。此外,可以大力發展股份合作、土地入股等多種多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其他合作經濟組織,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提升農戶主體能動性,實現農民增收、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等目標。
最后,夯實基礎促使良性發展。一是推進開放辦社。在完成縣(市)“三會”制度建設基礎上可以推進鄉鎮基層社“三會”制度建設,特別是召開社員代表大會,把基層合作社辦成農民利益的緊密聯合體。要擴大參與成員的范圍,兩委成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商經營戶等都可以成為社員,給供銷合作社帶來新的經營思路和管理理念,同時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推動合作經濟發展。二是黨委、政府要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對合作社進行規范,并加大指導和扶持,促進合作社良性發展。特別要加強民主管理,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創新活力,按照“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推動農民的合作與聯合,夯實供銷合作社發展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