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敏 舒彥杰 張晨晨
青田縣供銷合作社圍繞“三位一體”改革,以農合聯為載體,從探索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做強農合聯服務平臺,到創新組建新型基層社做好農合聯服務體系,供銷合作社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企業、村集體經濟等涉農主體及組織在服務農民、組織農民上共同發力,從搭建服務平臺到擴大服務規模化,再到創新服務內容和形式,走出了以服務規模化為核心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路子。
浙江省青田縣供銷合作社始創于1950年,在經歷與商業局的兩次合并后,于1978年恢復重建。青田縣社于1999年至2002年開展改制工作,除縣社本級及1家停產歇業的基層供銷合作社外,將所有的基層供銷合作社、社屬企業進行改制解散,雖然工作壓力小了、經濟負擔輕了,但縣社至此開始成為無抓手、無政策、無資產的三“無”空殼供銷合作社,“鞋兒破、帽兒破,哪破哪是供銷合作社”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在缺乏必要的資源、政策支持下,如何進一步發揮供銷合作職能,推動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成為青田縣供銷合作社所面臨的首要難題。而習近平總書記主政浙江時期親自倡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則為青田供銷合作事業煥發了新的生機。2015年,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推的農村“三位一體”改革在浙江全省推行,青田縣供銷合作社逐步建立了具有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服務功能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探索出了一條獨具山區特點、青田特色、后發特征的“三位一體”改革發展新路徑,有力實現涉農資源“統”起來、利益聯結“緊”起來、合作運轉“實”,走出了一條富民增收的有效路徑。
2017年,為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及政府主導作用,青田縣供銷合作社作為農合聯執委會單位,組織青田縣農合聯會同青田縣政府、麗水市農投公司共同出資2000萬元成立農合聯資產經營公司——青田縣僑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揮農合聯農民合作基金、資產經營公司的引領作用,引導農合聯會員開展合作投資經營。
作為農合聯開展“三位一體”為農服務的公共平臺,該公司秉持“讓利于民、服務大局”工作宗旨,在全縣范圍累計推廣建成稻魚米“五統一”標準化示范基地7000畝,所有基地均安裝智慧農業設施,逐步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程可溯源、互聯共享的追溯服務。先后建成總投資4770萬元的山茶油冷榨加工廠(浙南油庫青田山茶油科創中心)、投資4200萬元的“稻魚共生”全產業鏈提升綜合扶貧項目的竣工投產,可年精加工大米1.5萬噸、山茶油180噸,逐步形成涵蓋稻魚、油茶、楊梅等各類特色農業產業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大格局。建設總投資6900余萬元的僑鄉農產品精深加工倉儲園區,一期已成功招引安能物流、醬板鴨加工等企業入駐,并建成農產品出口冷庫,打造集研發創意、精深加工、物流倉儲等功能于一體的優質農產品集聚示范基地。
為拓寬市場銷路,青田縣供銷合作社指導青田縣僑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嵊州、上海、慈溪、青田、蓮都五地開設1家僑鄉農品城展示展銷中心及5家直營店,并先后于全球19個國家設立100家農品城海外專柜及奧地利、德國的2家農產品海外倉,開創“國有企業+互聯網平臺公司+物流公司+海外區域貿易商”模式,帶動本土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累計實現稻魚米、山茶油等自營農產品累計銷售額達5000余萬元,市場化銷售率從11.5%提高到45.6%以上,帶動麗水地區農產品出口銷售額超6000萬美元,成功以1000萬元農合聯合作基金撬動全縣農業生產大局,成為正確處理政府、市場、社會三者在農業治理體系中關系的典范,有力發揮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的協同治理作用。
2019年,浙江省委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推動農合聯更好服務鄉村振興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推動小農戶、家庭農場入社和合作社聯合”。青田縣供銷合作社(農合聯)緊扣契機,創新基層社組織形式和聯合社治理機制,通過農合聯會員、村集體經濟入股等形式組建6家“三位一體”聯合合作性質的新型基層供銷合作社,通過公司化運營方式帶動鄉村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集體共建”模式改變單打獨斗,實現抱團發展。以建立村集體、村民、基層社之間長期互利關系為目標,按照“民主自愿”原則,以當地村集體經濟及產業為基礎,共同入股注冊青田縣禎埠供銷有限公司來領辦“集體共建型”禎埠基層社。該社按照“一個服務中心+N個民生服務”內容開展現代農業發展工作,形成“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互助型基層服務組織。“一個中心”指青田縣禎埠現代農業服務中心,由農資供應、電商服務站、農產品購銷、日用品超市、綜合服務區五大功能區組成,為禎埠鎮及周邊區域農戶提供農資供應、農技推廣、農信擔保等服務;“N個民生服務”指開展物資供應、渠道對接、承接項目等系列服務。截至目前,禎埠社通過消費幫扶活動,組合銷售青田稻魚米、山茶油、手工紅糖等多款農特產品,形成縣域農產品“供應+銷售”雙向渠道的互聯共通,累計為農增收42萬元。
“產業聯結”模式創新項目驅動,實現鏈式發展。結合舒橋特色中藥材產業基礎,整合縣、鄉、社會能人三方服務資源,成立以“青田縣舒橋供銷有限公司”為主體的“產業聯結型”舒橋基層社。依托該社建立中藥材產業農合聯一體化服務平臺,以項目帶動當地中藥材產業發展,推動年深加工2000噸百合項目積極入駐臘口農產品加工倉儲園區,預計建成后舒橋供銷合作社可為青田中藥材產業農合聯提供精深加工、現代化倉儲等專業化服務;依托該社開展甌江原生中藥(浙貝母、百合等)品種保護科普基地項目建設,建立集種源保護、組織培育、種植推廣、科普教育和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中藥材基地,推動青田中藥材產業步入綠色化、高效化進程。此外,該社積極實施跨區域協作,大力推行產業聯結、統租分包、借種包收等模式,在全縣6個鄉鎮鼓勵推廣建成中藥材示范基地共13處1680畝次,通過借種收獲中藥材種苗100萬斤,實現“一畝田萬元錢”收益效應;拓展多方為農服務,參與縣社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項目,在舒橋鄉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基層網,設立田間產業保鮮倉,打通農產品配送“最后一公里”。
“強村抱團”模式凝聚組織合力,實現區域聯建。利用實體化公司運營理念,創新體制機制,拓寬衍生商品銷售渠道,積極帶動村民全民創業、全域一村、全網帶貨,組建“政府單位組織牽頭、強村公司注冊入股、特色產業帶頭發展”的“強村抱團型”禎旺基層社。該社由禎旺鄉6家強村公司(即6個村集體)共同參股注冊成立,以6個村支部書記為核心社員,全體村民為基礎社員結構進行管理,打造“1+6+6+N”合作化供銷基層綜合體。村民銷售或采購產品可按照“村集體收益+個人銷售提成”方式,既賺到傭金又幫村集體增收。成立以來,該社通過村企合作,帶動30多戶低收入農戶流轉100畝土地種植甘蔗,出產優質紅糖8萬斤。目前,該社已累計拉動村集體經濟增收120萬元,村民增收290萬元,帶動70余名村民就業。
青田縣具有獨具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青田縣“稻魚共生”系統,是我國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然而,獲得這一殊榮后,青田并沒有多少實際收益。稻魚米價格還是一如既往,種植面積還一路萎縮。
為改善稻魚產業一盤散沙狀況,青田縣供銷合作社按照“一業一聯”的要求,于2017年3月建立全縣首個產業農合聯——稻魚產業農合聯,并以農合聯大平臺抓品種、抓標準、抓品牌,創建“青田稻魚米”農業品牌,努力助推“稻魚共生”產業發展成當地農業主導產業。成立以來,稻魚產業農合聯以“青田稻魚米”品牌營銷為龍頭,放大“稻魚共生”金字招牌在市場中的影響力,推廣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標準、統一加工包裝、統一品牌形象的“五統一”標準化種植模式,培育黑米、絲苗、嘉豐優2號、甬優17號、潤香、銀秋等品種,先后四年榮獲“浙江好稻米”金獎,榮獲“2019中國好稻米”、黑龍江國際大米節雙金等榮譽,成為首屆聯合國地理信息大會指定用米,切實提升稻魚米影響力。加之定位“稻魚之戀”,挖掘品牌故事,賦予品牌內涵,從舉辦“稻魚之戀”的開犁節、開鐮節,到亮相各類推介會、展銷會;從邀請網紅進行直播,到九個掛職縣長吆喝賣米等品牌營銷專業服務下,青田縣稻魚米的售價從曾經的每斤3元漲至每斤10元以上,輻射帶動全縣5萬余畝稻魚共生產業發展,助農增收5000余萬元,幫助全縣30多個重點脫貧村實現消薄增收。
得益于稻魚產業農合聯的成功,青田縣先后還組建了楊梅、油茶、茶葉、中藥材等產業農合聯,按照一個產業帶頭人、一位首席專家、一個發展目標、一套扶持政策、一個管理團隊、一套管理制度、一場產業服務活動、一個專業服務平臺“八個一”標準完成產業農合聯規范化建設,通過產業農合聯載體整合同類生產者、管理者、營銷者,實現抱團發展,扭轉了農業產業“小、散、弱”格局。截至目前,青田縣五大產業農合聯累計吸納個人會員69名、團體會員250個,利用土地面積50萬畝以上,帶動數萬名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青田縣供銷合作社圍繞“三位一體”改革,依托農合聯載體,從探索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做強農合聯服務平臺,到創新組建新型基層社做好農合聯服務體系,供銷合作社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企業、村集體經濟等涉農主體及組織在服務農民、組織農民上共同發力,從搭建服務平臺到擴大服務規模化,再到創新服務內容和形式,實現了產、供、銷更加便利和普適化,走出了以服務規模化為核心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路子,架起了涉農主體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銜接的橋梁。農合聯不僅有助于整合為農服務資源,助推農業“接二連三”,實現農業多功能和行業協調發展,提供多元化服務,推進小農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更有助于健全供銷服務體系,包容合作經營、公司經營、股份合作經營,并且為多類型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經營提供制度與組織的空間,構建全產業鏈的利益共享機制,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踐證明,這不僅是對供銷合作社自身的改造,也是對當前供銷服務體系的完善,加強了聯農帶農作用,穩定了合作經濟屬性,有助于促進產業振興、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