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理明,范稚蓮,楊丹亞
(1.廣西大學農學院,南寧 530004;2.崇左市左江治旱工程管理中心,廣西 崇左 532200;3.廣西大學農牧產業發展研究院,南寧 530004)
廣西左江治旱馱英水庫及灌區工程位于廣西崇左市,地處左江旱片,工程任務為灌溉、供水與發電等綜合利用,屬大(2)型灌區,為Ⅱ等工程,灌溉范圍涉及江州、扶綏和寧明3縣區的21個鄉鎮,127個行政村299個村民小組。灌區工程設計引水干渠總長202.28 km,其中:寧明干渠46.03 km,馱英西干渠31.62 km,馱英東干渠64.48 km,客蘭東干渠60.15 km。當前水庫大壩已實現封頂,預計2023年底工程基本完工,工程建成后,在馱英水庫龍頭水源基礎上,通過聯合灌區現有各水庫調度補充,可實現灌區總灌溉面積達84.12萬畝。
(1)提升供水能力,保障產業園和工業區用水。馱英水庫及灌區轄區內有廣西中國-東盟青年產業園、中泰產業園和崇左市工業區。園區距水源較遠,引調供水困難,隨著工業生產蓬勃發展,需水凸顯。工程建成后聯合調度就近的大型水庫——客蘭水庫進行綜合開發與利用,優化供水布局,建設水廠,完善水庫輸配水設施與園區管道用水一體化銜接,每天可為產業園和工業區供水15.5 萬m3,緩解工業園用水緊張,促進工業穩步發展。
(2)改善播種面積,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崇左市地處左江旱片,常年干旱缺水,灌區內耕地復種指數偏低,特別是水稻種植嚴重受限,各類優良的農業技術也無法大面積推廣。工程建設后水源充沛,復種指數將提高至1.44,總播種面積將達120.0 萬畝。其中甘蔗播種面積達51.8 萬畝,實施水源灌溉,預計單產由現狀的5.54 t/畝提高為8.00 t/畝,當地龍頭產業產量得到保證;水稻播種面積達38 萬畝,單產由現狀的382 kg/畝將提高為450 kg/畝,為當地糧食需求提供有效保障[1]。同時優化種植結構,充分利用水土資源,發展套種名特優水果、種植蔬菜等高附加值農作物,實現糧食增產,提高種植業效益,促進農業協調發展。
(3)為旅游開發提供水利基礎條件。馱英灌區工程布置有1 條總干渠和4 條干渠,總長度202.28 km,還布置有支渠64 條,總長442.67 km,涉及范圍廣,工程建成后,灌區內水利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用現有的大中小型水庫作為調劑、補充,并起“結瓜”庫作用的水源聯合調度開發,進一步增強轄區水利基礎。灌區范圍形成獨特的水文化,通過大力宣傳,可全力打造水上休閑度假品牌,興辦壯鄉農家樂、水庫景區、壯鄉民宿、優美水田風光等旅游項目,興旅富民,促進生態旅游業繁榮發展[2]。
(4)為鄉村振興提供水利支撐。當前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但鄉村水資源匱乏成了鄉村振興“卡脖子”難題,馱英水庫及灌區工程范圍涉及江州、扶綏和寧明3 個縣區的21 個鄉鎮,127 個行政村,工程建成后,水庫總庫容達2.28億m3,工程渠系遍布,通過渠系與現有水庫連點成線,聯合調度提高供水水量,開展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提升鄉村景觀。同時可為鄉村振興提供充足水源,鄉村發展多樣規劃,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修復完善水利設施,更新換代水利供水設備,保障農村飲水安全,為國家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區域性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水利支撐。
(1)氣候資源。灌區范圍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630 h 左右,年平均氣溫約22.5℃,熱量豐富,光熱水同季,雨量豐富,年平均降雨量1200 mm左右,四季常青,利于發展亞熱帶水果及農作物。
(2)土地資源。灌區土地資源豐富,總耕地面積為104.8萬畝,人均耕地面積為3.28畝/人,是廣西平均人均耕地面積的4.21 倍。其中水田面積為27.1 萬畝,旱地面積為77.7 萬畝,典型灌片土地較為平整易于開發,土壤類型適宜種植,主要發展甘蔗、糧食、蔬菜、水果、木薯、生豬、牛、羊、雞(鴨)、淡水魚等種養產業。
(3)旅游資源。崇左市是地處祖國南疆的邊關年輕城市,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山水交融,有500 多處山水風光、原始生態等多類型旅游資源。素有“山水崇左別樣桂林”的美譽,曾獲央視“魅力中國城”冠軍,灌區內有花山巖畫、左江斜塔、白頭葉猴生態公園、弄官生態公園等著名景點,生態旅游發展潛力巨大。
(4)農業資源。灌區內的扶綏縣、寧明縣及江州區3個縣(區)“雙高”基地建設已完成土地整治并通過驗收149.05 萬畝,完成良種良法并通過驗收111.58 萬畝,水利化方面已開工建設面積84.96 萬畝。灌區內高標準農田建成面積137 萬畝,水產養殖面積約2 萬畝,灌區內糖料蔗生產保護區面積完成劃定294.35 萬畝,旱改水161 個項目11.53 萬畝,農業資源豐富。
(1)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崇左市一直推進農業示范區建設,目前已建成各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498 個,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26 個,發展農民合作社1988家,農民合作示范社54家,家庭農場228家,興邊富農、綠色發展成為崇左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主旋律,為馱英水庫灌區打造農業示范區、提升農業品牌打下堅實基礎。
(2)養殖業成為新的增長亮點。灌區21 個鄉鎮年出欄1000 頭豬以上規模養殖場50 家(共106.29 萬頭),年出欄肉牛50 頭以上規模養殖場5家(共1650 頭);工廠化現代化鰻魚養殖場1 個,年產成熟鰻魚1200 t 左右;水產圓形池養殖約395 個(其中扶綏縣228個,江州區157個,寧明縣約10個)扶綏縣圓形池養殖羅非魚實現單產55 kg/m3;灌區內各縣大力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效益逐年增加。鰻魚養殖、圓形池養殖和稻田綜合種養成為產業新的增長點。
(3)蔗糖業為灌區支柱產業。灌區所涉及3個縣(區)甘蔗種植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三分之二以上,成為區域內優勢特色支柱產業。2020年甘蔗種植面積299.15萬畝,占崇左市總面積428.13萬畝的69.87%,總產量1 737.55萬t,占全市總產量2 573.16萬t的67.53%,甘蔗成為灌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1)綠色生態文化旅游綜合開發與利用。馱英水庫灌區內4大灌片依據自身區位、資源、人文等優勢特點,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氛圍。秉承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對轄區的灌區文化旅游發展按灌片進行科學合理規劃與開發設計。一是寧明灌片,充分利用水庫、田園風光和部分文物古跡等資源優勢,進行景觀建設,可開發馱英水庫旅游觀光帶;二是江州灌片,都市觀光農業、生態休閑旅游業等資源較為豐富,有創4A 級旅游景區的崇左市白頭葉猴生態公園,可打造羅白社區上進屯等民俗文化新村;三是東門灌片,具有豐富的森林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可打造森林公園;四是客蘭灌片,客蘭水庫秋色宜人、日出日落蔚為壯觀、延陵國文化和礦區工業文化獨具一格可供開發。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美麗廣西”鄉村建設行動深入推進,灌片區域內村屯的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將進一步改善提升,馱英水庫灌區發展鄉村旅游的資源優勢將進一步顯現,助推當地旅游高質量發展。
(2)生態種養業綜合開發與利用。馱英水庫水質為Ⅱ類水,是養殖高價值水產品的重要資源,堅持“節約用水,先養后灌”原則,利用養殖尾水富含氮、磷等成分,灌溉甘蔗、西瓜、蔬菜等農作物,可以減少化肥用量,促進生態種養,實現農產品綠色安全有品質。按照“以養促種、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循環利用種養模式,可發展工廠化集約養殖、規模化生態種植,沿灌區干渠、支渠周邊,推廣水產養殖場與種植合作社或家庭農場有機結合,水庫水資源優先用于水產養殖,后用于農業灌溉,種養雙贏,促進種養業高質量發展。
(3)水力發電綜合開發與利用。水力發電產生的電能屬清潔能源,具有高效清潔環保等特點,當前為達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國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清潔能源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勢必帶動經濟新發展。一是馱英水庫建設有渠首、河道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0.6 MW,多年平均發電量5229萬kW·h,可充分挖掘水庫水能資源發電效益,注重電站運營管理擴大增收,為水庫運營管理二次開發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二是利用水力發電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水力發電用于建設村級道路照明,給鄉村大地夜景帶來亮麗的風景線,提升鄉村夜間文化。三是水力發電用于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用電,可結合火龍果農業基地、養殖基地照明用電,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4)水資源農田灌溉運營綜合開發與利用。在工程轄區范圍內開展灌區節水配套設施改造,充分利用水資源,在水土資源條件適宜地區規劃新建一批現代化灌區,建設灌區高標準農田,推廣應用噴灌、微灌、管道田間輸水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灌溉甘蔗、果蔬等農田,促進增收。拓寬水利灌溉開發投入渠道,引導農民籌集資金,鼓勵社會投資,通過企業或者農村合作社等方式運營,實行水資源有償使用、計量收費制度,配套水表和智能控制技術,監測用水量,增強群眾節水意識,提高水資源灌溉效率,避免浪費。農田灌溉用水價格按照管理權限實行分級定價,政府可通過聽證會等方式統一出臺水價指導文件或由用水協會組織供需雙方協商定價,充分利用水資源發揮經濟效益,助力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5)土地整理綜合開發與利用。馱英灌區項目建設用地需占用耕地約651.69 hm2,其中旱地約為523.86 hm2、水田約為118.83 hm2。按政策要求,建設項目需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當前項目業主已購買耕地指標,工程建成后,原部分旱地變成了水田,可開發利用性強,除發揮工程原有效益外,運營管理單位可通過引進社會資本、民間資本等方式,聯合市、縣、鄉、村一體化開發全域性產業合作,對形成的水田、棄荒地等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開發與利用,設計布置田間道路、灌排渠系等水利設施,使旱地變良田,也可開發池塘養殖、田園鄉情風光景色旅游等。工程建成后形成66 億元固定資產,采用PPP、眾籌等模式,結合金融政策,盤活固定資產,整合甘蔗“雙高”基地和旱改水項目,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整個土地開發收益可與當地市、縣、鄉、村共享,促進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水利工程建設應注重后期的運營管理和綜合開發與利用,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對促進鄉村生態和諧發展及鄉村振興有著重要意義。馱英水庫及灌區結合現有資源現狀和區位優勢,在文化旅游、生態種養、水力發電、農田灌溉、土地整理等方面的綜合開發與利用,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