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可欣 吳心妍 黃志鵬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加上就業水平存在差異、就業地區分布不平衡,畢業生就業問題現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而隨著就業的壓力的增大,更多的畢業生選擇繼續升學,這同樣給就業市場帶來了延期的影響。因此本文從大學生總體就業現狀入手,通過以經管類專業大學生的就業情況為例,進行SWOT分析,進而對促進經管類大學生就業等相關問題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因為大學生是人才市場的新興力量,他們學識豐富、精力充沛,是人才市場的主力軍。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傳統的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產業轉向以資本、知識密集型為導向的產業,從而導致部分企業削減人才需求量,用部分機器代替人力;而于此同時由于高校逐年擴招,人才市場的供給持續大于需求,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就業出現困難。因此在國內外雙循環的背景下,研究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和促進大學生就業率的路徑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畢業人數逐年增多。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1年至2020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800萬大關,2019年高校畢業生達834萬人,比2018年增加34萬,畢業生人數已達到近10年來的最高水平,就業創業形勢復雜嚴峻。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增加,市場面臨如此龐大的大學生供給群體無法適應太多的需求,就業與市場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二)自主創業率較低。有關數據顯示,“教育業”是2019屆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的最熱門領域,其中本科畢業生有24.5%選擇此行業,同時就業的崗位也主要集中于教育及職業培訓、中小學教育,以及文學藝術、設計、體育等領域。有15.8%的大學生到“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創業、8.6%的大學生到“零售業”創業,從主要任職的工作崗位來看,大學生到文體娛樂領域創業主要從事攝影師、自由寫作等工作,而到零售行業則主要從事銷售、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工作。(三)就業區域不均衡。一些大學生在面臨西部和基層的就業服務與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求職中傾向選擇后者,有關報告顯示,長三角地區是2019屆畢業生最為青睞的就業地區,其中有25.8%的畢業生選擇此地區,其次是珠三角地區(21%),與之相比的東北地區、中原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則相對較弱。從區域范圍上看,大部分高校畢業生會選擇留在省會城市、中心城市或區域內相對發達的城市進行求職和工作,希望到直轄市、省會城市以及計劃單列市工作的人數比例高達69.4%,愿意在地級城市工作的人數比重為23.1%,愿意去縣城和鄉鎮工作的人數占比僅為6.7%。
(一)S(strengths)優勢。1.從同類競爭的角度而言,經管類和商科專業的考研人數不斷增加,雖然機會多,但是競爭依舊很大。如若參與這場競爭,升學失敗加之就業不成的可能性將會增大。龐大的考研大軍會讓部分沒有堅定意志沖擊考研的部分大學生望而卻步,他們將有可能將進入人才市場,擁有更多機會參與應聘,且風險小于考研后再就業的風險,一定程度上為人才市場減少了人才空缺。2.從學生個人目的而言,部分經管類商科專業的學生為能盡早進入社會、適應社會,以實現經濟獨立、積攢經驗而選擇就業。再加上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在通貨膨脹的作用下,想要維持或提高現有生活水平則需要更多資金來源,因此部分大學生為減少家庭負擔,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大學課程的學習,為補貼家用而選擇就業。3.從待遇與福利上看,各大企業給經管類商科專業畢業生的待遇水平有所上升,福利不斷改善,且剛進入公司的起點與其他就業人員相差不大,發展前景依靠自身業績可以有所提升,再加上部分商科畢業生或是應聘者為謀求更多福利會在就職后跳槽或者自我創業,盡早走進社會、適應社會所遇到的合適的機遇會更多,且所積累的來自社會的財富也會越多。
(二)W(weaknesses)劣勢。1.從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而言,大部分高校經管商科專業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所學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為輔,社會經驗不足,所做工作與所學知識無法融會貫通,同時,學校應該改進向他們普及社會工作有關知識方面的工作。據調查,大部分經管商科專業大學生對社會上各個工作單位的人才培養以及未來發展流程不熟悉甚至是不了解,導致適應社會工作的難度上升,部分應屆畢業生更是對踏入社會就業充滿未知的恐懼,想要以攻讀研究生的方式來填充著自己的知識儲備,為未來的社會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因而造成應屆畢業生的減少。2.就業觀念也是影響應屆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從目前的就業形勢來看,不是缺工作,而是學生對就業的高度期待,尤其是經管類商科畢業生。他們要么覺得職位不夠高,要么覺得福利不夠好,對自己的職業定位有偏差。如果定位不夠準確,在就業競爭中,企業就會淘汰大部分該類學生。3.從學生的自我意識角度看,一些經管類商科畢業生認為自己不應該從底層開始工作或是投身事業,工作態度浮躁,所以總是沉浸在自己美麗的藍圖中。這種浮躁心理正是導致“高成功、低成功”的原因,因此這部分學生往往錯過了大量鍛煉和發展的機會,這種心理導致許多經管類商科畢業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
(三)O(opportunities)機會。1.從政策角度來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后,相關政府部門通過頒布一系列政策和實施一系列保障大學生就業的措施,例如教育部的“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該措施旨在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持體系,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該項政策的頒布勢必推動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開展,減少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為當今大學生畢業之后就職創造更多機會。2.從機遇角度來看,由于2020年的疫情爆發,中央給予應屆大學生更多優惠,推出了應屆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該項政策包括自主創業享受稅收優惠,在孵化園進行創業享受國家的資金補助,創業人員享有社會保險優惠,放寬創業貸款限制,讓更多的應屆畢業生,甚至是待業人員都有更多機會、更大成功率去自主創新創業,再加上經管商科畢業生對運營的熟悉程度高于其他專業的學生,因此能夠將這一優勢最大化發揮。3.從招聘渠道而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招聘人才的方式越來越多,不僅有常見的校招和社招,還有很多線上渠道可以進行應聘。大多數企業擁有自己的官方網站平臺,為應聘者提供投遞簡歷的便利渠道,同時也方便公司人力閱覽簡歷進行招聘,渠道的多樣化使得公司更容易招到想招的人才,應聘者更大概率就職自己心儀的職位。
(四)T(threats)威脅。1.從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看,根據教育部之前公布的數據,預計2021年高校畢業生總數將再創歷史新高。經管、商科作為熱門專業,應屆畢業生更是越來越多。同時在疫情背景下留學渠道受到極大影響,疊加部分出國留學學生的歸國潮,會讓部分學生選擇在國內發展就業和升學,這將給未來就業市場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2.從高校角度來看,各大高校在疫情期間開始擴招研究生,擴招人數多至1000人,并且將在近幾年持續擴招,經管商科學生升學比例上升。從短期來看,更多人順利研讀碩士,減少就業人數,起到了緩解經管商科學生就業壓力的作用;但是從長期來看,提高了社會平均學歷水平,但因此將會加重考研趨勢,從而使企業招聘要求拔高、進而導致更多學生無法就業這樣的人才供應鏈被拉長的情況,企業更多招收研究生,加重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3.隨時時代的不斷進步,更多經管類商科學生有能力并且有實力去考取研究生文憑,使得當下人才市場招聘要求大幅上升,不少事業單位、大型企業的財務類崗位都要求優先招聘擁有研究生及以上文憑的應屆商科畢業生,并且擁有高學歷的應聘者將在未來擁有更快的提升,大學生的就業選擇空間、未來發展情況因而下降,使得更多大學生不愿就業、不敢就業。且該情況有加劇以及不斷普遍的趨勢,若不加以控制,只會對研究生甚至所有本科及以下學歷的待業人員就業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一)自身層面。在考研、就業形勢都日趨嚴峻的今天,經管類大學生群體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選擇時,應當充分結合自身情況和理想目標。在學習生涯期間要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同時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將自身所學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做到融會貫通。同時要調整自己的就業觀念,不要想著一來就能選擇到自己最滿意的工作,在工作中也要避免浮躁,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手上的每一份事。
(二)高校層面。以往高校對學生的培養方向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為輔,從而導致部分經管類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所做工作與所學知識無法融會貫通。因此高校應該改進部分教學計劃,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各方面綜合發展;同時高校應和企業密切合作,多為學生提供實踐實習的機會,讓在校大學生提前對工作有一個認識,從而可以更好地擺正對就業的態度。
(三)政企層面。政府和企業應當充分發揮帶動作用,通過創造就業崗位以及完善就業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來促進經管類甚至各個專業的大學生就業,比如可以定期舉行宣傳會和招聘會,政府通過發展當地經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加就業崗位的作用,同時企業也應當提高自身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水準,讓他們不再對就業感到厭煩和浮躁,讓大學生從被動就業轉向主動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