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紅波 劉傳熙
互聯網與短視頻結合,產生了短視頻新聞這一新的新聞產品,并日益成為各大主流新聞機構進行內容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1]“短視頻現場新聞”是指“移動端首發直擊新聞現場的視頻新聞。要求時效性強,現場感強,信息量大,傳播效果好。時長不超過3分鐘”。[2]“短視頻專題報道”是指“移動端首發對新聞事件或人物較深入的視頻專題報道,含微紀錄片。要求新聞價值大,內容有深度,呈現方式新,社會反響好。時長不超過8分鐘”。[3]由于移動傳播環境和終端的變化,短視頻新聞在敘事方面呈現出一定的獨特性。本文通過分析第28屆—第31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新聞一等獎部分獲獎作品,試圖歸納總結短視頻新聞敘事的幾種基本模式,為我國短視頻新聞的生產制作和創新發展提供借鑒。
短視頻新聞的生產強調“用戶思維”,用戶一定程度上掌握、駕馭了信息再生產的權利。[4]美國學者米德在《心靈、自我與社會》一書中認為:“自我意識是作為一個對象的自我識別和出現,對人的行為決策具有重要影響。”[5]完整的自我既是“主我”又是“客我”,“主我”通過個人圍繞對象事物從事的行為和反應體現,“客我”是自我意識和社會關系性的體現,人的自我意識在“主我”和“客我”的辯證關系中逐漸形成、發展、變化。在“移動優先”的短視頻新聞報道中,出現了新聞生產者個人化的“主我敘事模式”。
有電視新聞敘事研究者認為,通過某個特定的人的眼光進行敘述,容易使受眾直接感受聚焦人物的特定個性和心理。[6]所謂“內焦點視角”,是指新聞人物作為敘事者參與故事,講述自己看到的一切,同時表現自己的內心。[7]以內焦點視角進行第一人稱敘事,可以在短時間內拉近與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在吸引受眾的同時達到“面對面交流”的效果。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反映重大主題的新聞一改往日的宏大敘事,采取第一人稱敘述的模式,增強新聞的感染力和貼近性。比如,第29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新聞一等獎作品《臊子書記》就通過天津大學“80后”青年教師宋鵬的第一人稱敘述串聯全片,講述了他積極挖掘地方特色,以“賣沙灣臊子”為切入點,因地制宜幫助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沙灣鎮大寨村脫貧的故事。與第三人稱敘述相比,“我”“我們”的表達使得受眾真切地感受到扶貧干部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道路上不懈奮斗的情懷,讓作品更有溫度。再如第30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專題報道一等獎獲獎作品《十八洞村龍金彪的Vlog|脫貧之后》采取Vlog(視頻網絡日志)第一視角的方式,以十八洞村年輕村民龍金彪在脫貧后的故事為線索,講述十八洞村人脫貧后如何做到不返貧的致富奔小康的生動實踐。該報道生動地記錄了故事主角龍金彪的生活、干農活等場景和他當時的感受,拉近了新聞主角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敘事邏輯與敘事的連貫性及真實性息息相關。布雷蒙把因邏輯關系組合的事件序列稱為“敘事序列”。[8]短視頻新聞的敘事序列,注重增加細節,通過“連接式”“鑲嵌式”和“兩面式”形態為新聞事實與受眾搭建了橋梁。短視頻作品《臊子書記》和《十八洞村龍金彪的Vlog|脫貧之后》文本內容邏輯緊密,環環相扣,在較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向受眾呈現出豐富的內容。其中,《臊子書記》運用了“鑲嵌式”的敘事手法,從宋鵬第一次到大寨村時的“心涼”到下定“豁出一條命,也要挖斷窮根”的決心,再到付諸實際行動“將家家都會做的臊子開發成產品”,敘事邏輯嚴密。在表現“將臊子開發成產品”的過程中,記者通過快節奏的敘述,具體展現了“臊子市場空白”“消費者對臊子有需求”等可行性分析,以及“依托電商售賣臊子的必要性”。宋鵬與大寨村村民共同努力取得成績以后,宋鵬的扶貧工作任期已滿,作品通過具體細節表現宋鵬家人的逐漸理解與大寨村民的依依不舍,通過情感渲染實現主題升華。這種通過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方式,主客融合,敘事邏輯嚴密。《十八洞村龍金彪的Vlog|脫貧之后》采用了“連接式”的敘事手法,通過龍金彪的敘述,從“種辣椒失敗”中吸取教訓,到開發出“農旅融合”的新道路,再到“黃金菩提樹”“種茶”等項目的成功,通過“前一個事件引發后一個事件”的清晰脈絡,講述十八洞村脫貧后發生在龍金彪身上的故事,通過塑造這一典型人物的成長和心路歷程,表現出十八洞村脫貧后不返貧的積極嘗試和村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決心。
短視頻新聞利用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多媒體特征,在影像畫面的基礎上,運用動畫、手繪圖像等強網感的多種敘事元素傳達新聞報道的內核,加強了表達效果,豐富了受眾的視聽體驗。[9]這也成為自我表達中必不可少的敘事載體。《臊子書記》開篇通過3D版的“扶貧日志”與現實環境形成相似性轉場,并貫穿全片,在吸引受眾的同時更加生動地展開故事。在講述宋鵬的“扶貧創意”時,使用MG動畫的形式,形象表現出對于沙灣臊子市場的前期考察以及“互聯網+扶貧”的成果。同時該片懸念營造及細節描寫部分運用了花體字與貼圖等符合青年受眾手機觀看習慣的元素符號。在講述“未來的村民銀行”花椒樹的種植部分時,運用了3D技術模擬山上不斷生長的花椒樹,通過隱喻的手法展現出對于大寨村美好明天的展望,渲染情緒的同時升華全片。《十八洞村龍金彪的Vlog|脫貧之后》的開篇部分使用龍金彪的手繪漫畫形象,再配以形象的花體字疑問句,在介紹主要人物的同時,使開篇的懸念更具形象性。在表現投資目標“200萬”“半年過去”“我們可以這樣搞”等重點細節轉折以及十八洞村為防止返貧所做出的具體成績和未來展望時,運用了具有網感的動畫貼圖及特效。運用新穎的形式,提升了受眾觀看的體驗感和參與感。
“強情節”指的是敘事中情節邏輯戲劇化,頻頻制造矛盾沖突和懸念,使人緊張感疊生,強情節與新聞價值的新鮮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等要素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依靠緊湊的情節點和戲劇化邏輯快速吸引受眾關注,情節越強的作品新聞價值越大。[10]面對著移動互聯網中大量的娛樂性強的短視頻內容,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前提下,“強情節”的建構對于短視頻新聞的生產顯得尤為重要,也更容易引起受眾的共情。
在新聞敘事中為了傳遞最新信息或是突出最有價值的片段,時序倒錯的情形頗為常見,采用倒敘的策略能夠將有沖擊力的現場畫面置于開頭,迅速吸引受眾的注意力。[11]短視頻新聞依托移動互聯網進行傳播,考慮到網民具有選擇自身感興趣內容的自主權,時序倒錯的手法在短視頻新聞的傳播中被更加廣泛地運用。比如,第31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專題報道一等獎獲獎作品《老外看小康中國》,開篇部分用“什么是幸福?”等疑問展開,后又通過提出“全面小康是什么?”“為什么要兼顧不同領域及地區的協調發展?”“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發展有什么差別?”等問題,運用“講故事”的方法,通過“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將黃大發帶領草王壩村民修渠這一具體事件融入作品,通過真實案例將“中國智慧”具象化表達,顯著降低了海外受眾理解全面小康理念的難度。第29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新聞一等獎獲獎作品《鼓嶺!鼓嶺!》講述了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親自促成的一段中外民間交往的佳話。這部短視頻新聞作品開篇通過“這是一個跨越百年的真實故事”引入,吸引受眾的同時引人深思、形象生動地講述了從加德納在臨終前喊的“Kuliang,Kuliang”(鼓嶺音譯)到加德納太太收拾丈夫遺物時發現“Kuliang”是中國福州鼓嶺,再到帶著丈夫的愿望訪問鼓嶺的故事。作品通過倒敘的手法,在充分還原事實的基礎上以情敘事,真實生動地講述了加德納老人發自肺腑的異國“鄉愁”。
敘事學相關研究表明,同樣的事件被敘述多次,每次根據不同人物各自的位置呈現,讓不同人物從各自角度觀察同一事件,可以讓受眾從多種敘述中了解到故事的豐富性。[12]短視頻新聞利用多重視角進行敘事,將所敘述的新聞事實更加立體全面地展現給受眾,使得受眾在有限的時間內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新聞生產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既能豐富情節,又能增強故事性。比如,《老外看小康中國》通過知名外國政要和專家學者的觀察視角展開情節,同時與黃大發帶領草王壩村民修渠的敘事線相輔相成。在表現修渠遭遇困難、團結協作完成修渠時,這部短視頻作品輔以外國專家視角對中國脫貧致富的認識,在全球視野中展現中國實現全面小康的世界意義。《鼓嶺!鼓嶺!》通過習近平總書記原聲、加德納的太太來訪時的見證人回憶,以及現場回訪的多重視角進行敘事,在有限的5分52秒中,為受眾完整展現了加德納老人對中國產生深厚感情的原因,以及相關人員對這一跨越百年的傳奇故事的講述與評價,各敘事視角相輔相成相互補充,使得這一具有故事性的專題短視頻新聞報道更加完整、全面。
與單純的圖文敘述相比,動畫因其形象性特征,輔助了短視頻新聞強情節模式的視覺建構,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因語境帶來的文化差異。例如,《老外看小康中國》中運用了大量的動畫視頻輔助敘事,從“具體的幸福感”引入,通過動畫展現了“吃冰淇淋““看電影”“看球賽”等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提升幸福感的例子,吸引受眾的興趣。在表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同樣運用了動畫進行敘事,把抽象理念具象化,將全面小康的內涵以及對全球的影響融匯在形象的“追求幸福”的動畫中。《鼓嶺!鼓嶺!》運用動態沙畫與歷史資料、現場回訪共同敘事。開頭部分以動態沙畫這種新穎的動態形式向受眾講述了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結尾部分再次使用動態沙畫配以習近平總書記的原聲敘述,表現出加德納夫人理解了加德納眷戀中國的原因,呼應開頭部分的同時,升華了作品主題,通過動態沙畫到現實再到動態沙畫的敘事組合,巧妙連接了福州與加州,現實與歷史,通過動態沙畫建構豐富的情節,凸顯總書記的人文情懷。
21世紀初期,互聯網絡與個人影像的結合與發展孵化了早期拍客,拍客們隨時記錄所見所聞,并上傳至網絡,引發受眾共鳴。拍客完成了一個媒體人的工作,受眾更加注重所拍內容而非拍攝者本身。[13]這些由拍客快速傳遞給受眾的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與專業的新聞生產者相比,拍客缺乏對于新聞價值的判斷,缺少了“把關人”審核環節的視頻信息往往會被移花接木等。隨著短視頻的流行和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一些專業的新聞生產機構對于突發新聞的報道采用了拍客對于事件快速傳播的做法,同時以無人機航拍、全景視頻拍攝等新技術為依托,在拍客模式基礎上進行延伸。在滿足受眾對于新聞時效性追求的基礎上,保證了所傳遞內容的真實性,形成了短視頻現場突發新聞的“拍客+”模式。
敘事者聚焦的全知視角又稱零度焦點敘事,這種敘事角度的敘述者無固定視角,不受視域限制,通過這種視角可以對報道的事件作全方位、全景式的敘述,具有廣度和深度,給人以權威感,同時還可以方便敘述者的敘事。[14]從拍客的限知視角到如今的全知視角離不開無人機航拍等技術的賦能,面對突發的新聞事件,新聞生產方憑借著自身的新聞敏感性,在短時間內整合所拍攝素材,運用“拍客”思維與新技術結合,避免了內容的雜糅及單一化的呈現。比如第31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現場新聞一等獎獲獎作品《獨家航拍!直擊水龍與火龍艱苦拉鋸》,通過可視化表現手段及時滿足了社會各方對火災及救援情況的關切。《四川日報》記者克服重重困難,跟隨救援隊伍轉戰火場,運用無人機航拍展現了“火龍”之猛和“水龍”的強勢挺進,運用手持設備拍攝展示了救援的生動細節。該作品通過全知視角將火情與救援同步表達,真實、全面記錄了一線“火龍”與“水龍”艱苦拉鋸的現場,反映出消防、公安、民兵等多路力量奮戰火線的英勇頑強,迅速回應社會關切,成為全國媒體中首發獨家短視頻新聞。第28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新聞一等獎獲獎作品《柳州融水突圍記|廣西日報記者“失聯”數十小時,在穿越40處塌方后發回災區最新畫面!》是《廣西日報》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因災情惡化“失聯”的數小時中,憑借自身的新聞敏感收集、記錄下當地鄉鎮干部組織營救、自救的珍貴視頻畫面,并運用手機端進行梳理和剪輯,在外界對受災情況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全方位展現了災區的情況。移動終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移動設備在影像記錄的清晰度方面有了顯著提升,各手機端APP的開發也滿足了對突發新聞進行邏輯整合的平臺。該組短視頻新聞是移動端首次發布“孤島”桿洞鄉的視頻新聞,也是其他媒體對暴雨災情的權威來源。在回應社會關注焦點的同時利用全知視角,生動呈現出基層黨員干部在自然災害面前,及時搭建起災區與外界溝通橋梁的新聞事實。
在突發新聞的傳播中,與私人拍客相比,專業的新聞生產機構具有更嚴格、清晰、完善的新聞產出機制。移動互聯網給予了新聞從采集、審核到分發高效提速的豐沃土壤,延續了拍客時代“隨拍隨傳”的特性。比如《獨家航拍!直擊水龍與火龍艱苦拉鋸》的短視頻新聞生產制作采用了“采編在現場”“編審在云端”“分發全媒體”的全流程快速響應機制,實現了現場采編移動傳輸、云端編審快速發布、流程貫通一站分發,將前方記者現場采集的視頻素材,經過簡要編輯后分批快速傳回后端,后方團隊再經過細致編審、包裝,及時推出短視頻報道,并分發《四川日報》全媒體平臺各端口,得到全網媒體轉載。從前方記者克服困難獲取一手信息,到后方編輯給出建議和指令,通過前、后方的實時配合,短時間內完成了新聞采編的全流程。同時,除第一時間在《四川日報》全媒體平臺發布外,該短視頻新聞作品還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同步傳播,實現“一次生成,多次使用”,視頻在抖音平臺播放量300萬、微博觀看量達百萬。《柳州融水突圍記|廣西日報記者“失聯”數十小時,在穿越40處塌方后發回災區最新畫面!》的短視頻新聞生產制作中,《廣西日報》聯動報網微端全方位追蹤災區雨情災情,既兼顧了新聞的時效性,又通過圖文、視頻、直播等多種呈現形式,通過豐富的內容含量擴充了報道容量,滿足了受眾對災區信息的訴求,也更易產生共情及二次傳播。
短視頻新聞在畫面呈現與敘事節奏的選擇上更“接地氣”,在早期拍客“僅上傳原視頻”的基礎上,搭配符合當下互聯網用戶觀看習慣的動感字幕以及快節奏的音樂等增強網感的視聽符號,在有限時間內傳遞出更豐富的信息內容,輔助突發新聞的敘事。《獨家航拍!直擊水龍與火龍艱苦拉鋸》《柳州融水突圍記|廣西日報記者“失聯”數十小時,在穿越40處塌方后發回災區最新畫面!》在包裝制作上,都選用了白色黑體字配醒目顏色的字幕條配合突發新聞的現場畫面進行敘事。其中,《獨家航拍!直擊水龍與火龍艱苦拉鋸》在表現“西昌瀘山山火持續蔓延”時,“持續蔓延”四字還使用了醒目的黃色進行區分,以此向受眾強調山火的持續時間之長、波及范圍之廣、火勢之大。報道突發事件的短視頻新聞在背景音樂的選擇上通常采用快節奏強沖擊力的音樂,《獨家航拍!直擊水龍與火龍艱苦拉鋸》中航拍的火災現場畫面配合以打擊樂為主的強動感音樂,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氛圍,在表現各類救援力量密集集結時,又在背景音樂中加入了較為悠揚的旋律,緩和了原本的緊張氛圍。《柳州融水突圍記|廣西日報記者“失聯”數十小時,在穿越40處塌方后發回災區最新畫面!》在表現救援隊現場支援時,背景音樂也從低沉逐漸高昂起來,圖文和視聽語言配合,增強了感染力。同時,該作品傳播力很強,讓受眾了解到災區的真實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謠言的傳播。
短視頻新聞依托移動互聯網終端發布,突出體現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移動優先”的傳播特性,較好地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全媒體傳播”理念。筆者通過分析第28屆—第31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新聞一等獎部分獲獎作品認為,當下短視頻新聞具有模式化生產的趨向,并在案例分析基礎上歸納出三種具體的新模式,即新聞報道中通過內焦點視角、敘事邏輯嚴密、傳播符號多元生動、主客融合的主我敘事模式;專題新聞中運用時序倒錯手法、多重敘事視角、動畫輔助敘事進行懸念前置、情節豐富、具象表達的強情節模式;突發新聞中通過全知視角還原現場、高效運作的融媒體報道、聲畫語言增強網感的“拍客+”模式。期待移動終端新聞內容生產傳播者,在保證真實性和內容質量前提下,充分結合手機受眾的觀看習慣,生產傳播更多優質的短視頻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