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嘉一
隨著我國影視傳媒的不斷發展以及觀眾對于“娛樂”需求的不斷增長,電視綜藝節目逐步成為我國電視媒體中一種很重要的節目類型,無論是節目的開設量還是節目的收視率,都呈現飛速增長的態勢。其中,在各個頻道中都大量出現由三人及三人以上的主持人同臺主持的“主持群”現象也引起了業界、學界的廣泛關注。
在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快速發展的十幾年里,“主持群”不斷孕育、發展、成熟。“主持群”不僅是伴隨著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形態不斷改變、發展的產物,也是電視綜藝節目行業內部競爭中的獲勝者,與電視綜藝節目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2004-2008年間,我國電視綜藝節目中開始出現由三名或三名以上主持人同臺主持一檔節目的現象,繼湖南衛視推出“快樂家族”這一主持團隊之后,“主持群”的理念也漸漸被受眾所接受。大型有實力的電視臺紛紛推出了屬于自己的“主持群”節目,打開電視機就是一番熱鬧的現象展現在觀眾面前。
但是隨著“主持群”遍地開花以來,面臨的問題也接踵而至——“模仿”。當一個“主持群”一炮而紅之后,很多衛視都會以這個“主持群”作為參考,大致相同的角色定位、人員分配都會引起受眾的視覺疲勞,再加上后期沒有及時有效的規劃發展“主持群”的品牌效應,導致很多“主持群”只是曇花一現。
1.內因
其一,電視綜藝節目形態的改變。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形態的改變是促使“主持群”產生的直接原因。電視綜藝節目從“傳播者為中心”發展為“受眾為中心”,而且這會是未來幾十年的一個大趨勢,這個趨勢導致了電視綜藝節目形態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原電視形態節目《綜藝大觀》和新電視形態節目《快樂大本營》為例。在《綜藝大觀》節目中,它的主要形態構成就是小品+歌舞為主,以其他各藝術門類的表演為輔的形式,強調節目的表演性、娛樂性。在這種節目形態下,通常選用的主持模式就是單人主持或者是雙人搭配主持,因為整個節目的流程內容,僅憑一個或是兩個主持人是能夠起到整場節目的領導、串聯作用的。可是在新電視形態節目《快樂大本營》中,它的形態包羅萬象,主持人和嘉賓的開場表演、節目過程中的益智問答、競技游戲、團隊比拼、情感故事都囊括其中。隨著電視節目形態的轉型與多元化,一個主持人或是雙人搭配的組合難以負擔整場節目,因此“主持群”就順勢而生,很大程度上符合了新電視節目形態的構成所需要達到的效果。“主持群”的優勢就是將各具特色的人進行組合,每個人都能揚長避短,帶來多人數、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互動的效果,并且與節目形態珠璧交輝,形成一種新的整體的風格特征。
其二,有利于電視臺培養更多優秀的主持人。如今我國綜藝節目不斷創新,無論是從內容的角度,還是形式的角度,都有所進步。在這種情況下,仍然由一個人主持,壓力顯然會變大,甚至可以說是應接不暇。“主持群”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單個主持人對于一場節目下來所需要承擔的壓力,規避單個主持人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同時,也可以讓主持人更加放松。不僅如此,“主持群”的另外一項重要作用就是將老帶新落到實處。作為一個主持人除了要有最基本的專業素養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他的實戰經驗,剛剛入職的新人主持很難以一己之力去完成整檔節目,而將其放入一個“主持群”當中,由經驗老到的主持人帶領,不僅可以豐富他的經驗,同時為電視臺進一步儲備了人才。其次,一個“主持群”中有其獨特的角色分配定位,對于每個不同的主持人來說,如何在既定的框架之中最大程度地展現自己的個人特點和魅力也是一門必修課,在“主持群”內部出現競爭是十分平常的情況,通過內部競爭,也可以敦促主持人提升自己的水平,由此可見,“主持群”同樣也產生于電視臺主持人隊伍建設的道路之上。
2.外因
其一,受眾需求的改變。我國電視綜藝節目“主持群”產生的外因很大原因之一就是受眾需求的改變。在傳播學中有一條很著名的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即:人是擁有自我的社會存在,人在把外界事物和他人作為認知對象的時候,同樣會把自己作為認知對象。在這個過程當中,人能夠認識自己,擁有自己的觀念,與自己進行溝通或者傳播,并且能夠自己采取行動。所以在此過程中,觀眾能夠獲得更強的參與感,傳統的綜藝節目往往是你說我聽的模式,跟現在觀眾的需求已經不再匹配。現在的觀眾收看綜藝節目更希望能夠打破自己和主持人、嘉賓的距離,能夠不僅僅是觀看節目,而是參與到節目當中去。那么能夠在一檔節目中代替受眾參與的人就是主持人,他們成為了受眾訴求的代言人;傳統的單人主持或者是雙人主持形式都是以節目報幕、串聯為主,主持人與主持人之間的互動、關系都顯得略為刻板單調,很容易引起受眾的審美疲勞,受眾就會沒有參與感。而“主持群”突破了傳統,明確不同人對應不同分工,形成了主持人與主持人之間、主持人與嘉賓之間、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多方面多角度的互動,受眾很容易代入狀態,由觀看變成參加。第二,受眾的需求是千變萬化的。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是有特定需求的人,受眾會選擇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內容。傳統的單人主持或者雙人搭配主持模式流程太過于單一,因此不能使所有觀眾的需求得到滿足。一個“主持群”中有著不同特點的主持人就可以吸引到滿足其不同需求的受眾,因此“主持群”應時而生,這種經過合理組配搭建而成的“主持群”就可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進一步提高節目收視率。
其二,業內的激烈競爭。外部原因的第二點是來自于電視行業內部的激烈競爭,現在我國很多電視臺都把本臺的電視綜藝節目作為主推節目,其中綜藝節目的主要元素有主持人、嘉賓、游戲過程和訪談環節。嘉賓是一個不確定因素,但是游戲過程和訪談環節都必須要有主持人在場。主持人作為一檔節目中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對于節目的收視率、受喜愛度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那么為了保證本臺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在節目主持形式上有所創新,“主持群”也應運而生。
馬太效應就是指兩極分化的現象,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那么在一個“主持群”團隊形成的初期時候,在一些節目當中很容易看到各主持人之間話語權不平衡的現象,個別主持人可能因為自己資歷比較淺、經驗較為不足的原因,在一整場節目當中會處于邊緣化的現象。一整場節目下來,不會讓受眾捕捉到很多他們的精彩鏡頭,不會給受眾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那么這個時候受眾心理就會產生一種疑問:那他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呢?感覺好像就算沒有他們,節目也不會有太大的不同。如此一來,不僅會讓主持人本身尷尬,同時也會弱化節目的傳播效果。以《快樂大本營》為例,在“快樂家族”成立的初期,吳某和杜某就近乎處于這種“邊緣化”的狀態。何某身為節目的頂梁柱在節目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古靈精怪且放得開的謝某也很討人喜歡,李某睿智機敏,偶爾帶著長沙口音的普通話逗人發笑。作為新成員的吳某和杜某在最開始的時候,存在感就會顯得很微弱,鏡頭相比起來也不夠多,偶爾參與到某些話題的時候,就會讓人覺得像是生搬硬套,刻意為之,總之就是給人一種與團隊格格不入的感覺。
電視綜藝節目作為一種娛樂性極強、協作互動性極強的節目類型,已經成為人們在工作、學習閑暇之余最愛收看的節目類型之一。各檔節目基本都是圍繞著節目主持+嘉賓表演+游戲/競技項目這樣一種形態來進行展開。以往的電視綜藝節目之中,主持人大多是起到一個串聯者,甘當綠葉,來襯托嘉賓。但是當“主持群”到來后,“主持群”不管是人數還是特點上,都會無形之中給嘉賓帶來很多壓力,使得嘉賓的個人魅力沒有辦法體現到最大化。而且,在一場節目當中,“主持群”團隊成員之間更為熟悉,搭配起來也更加默契融洽,很容易造成一種“主持群”團隊的表演優于嘉賓的情況,這樣就很容易造成節目中的喧賓奪主,搶占了嘉賓的風頭。這種情況在《天天向上》和《快樂大本營》中時有發生,有時候一整場節目下來,嘉賓可能會由于自身不熟悉這個舞臺、害羞的情況下,只是簡短粗略地回答一下問題;又或是壓根插不進話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會引起嘉賓粉絲的不滿。之前就出現過在微博上某嘉賓的粉絲團公開向節目官方質問,為什么我家愛豆(偶像的意思)明明是主要嘉賓,卻在一整場節目下來只有幾句話,幾個鏡頭。長此以往會影響到節目的傳播、喜愛度、接受度,對欄目和“主持群”團隊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一檔節目的品牌效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持人,因為節目的創意、策劃、內容、立意的體現最終都是由主持人呈現出來,正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主持群”這一現象百花齊放的現象下,還是只有少數“主持群”品牌長盛不衰,而其他同時代出現的“主持群”都“泯然眾人矣”。這就足以體現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在“主持群”品牌管理上還是沒有足夠的重視。
“主持群”一般由三人及三人以上的主持人搭配組合而成,在主持人數量變多的情形下,如果不事先指定好每一個主持人各自負責的環節,就容易造成現場話語權混亂的情況。要合理地分配布置個體的單項主持任務,要讓主持人明確自己在哪一部分、哪一方面要及時地表現、處理。作為核心主持人,除了充分負責整場節目的把控、主導之外,也要適當地“放權”,多給予其他主持人一些表現的機會,達到主次配合的最佳效果。作為輔助主持人,除了首先要把自己負責的板塊發揮好之外,也要更多地了解核心主持人的主持風格、主持特點,并且在此同時不斷學習,深化建立屬于自己的模式,以便更好地配合核心主持人并展示自我優勢。
在我們現有的綜藝節目電視中,嘉賓永遠是一場節目的主角,是重中之重,而我們的“主持群”團隊更多的是擔任一個陪襯、襯托作用。而“主持群”在節目中的運用使得主持人對于節目的參與度都有了大大的提升,從而會使得一場節目下來好像嘉賓的參與無關緊要,更多讓觀眾感受到這個主持團隊盡顯光芒。所以日后“主持群”在綜藝電視節目的發展之中,就一定要重視并明確:“主持群”團隊在節目中不僅要串聯全場、把控節奏、調節氣氛,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凸顯嘉賓。可以適當地將主持人之間閑談娛樂的時間減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到嘉賓的身上。留更多與嘉賓問答溝通的時間,增加嘉賓展現,或是游藝娛樂的環節,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現有綜藝節目當中“主持群”過于喧賓奪主,掩蓋嘉賓風采的問題。
一個品牌的打造要從定位開始,通過合理的定位角色分配才能凝聚成為一個有不同特色的整體,增加品牌的競爭力。那么“主持群”品牌也是一個道理,這就需要利用一切機會推廣、宣傳自己的“主持群”,成為享有廣泛影響力的群體。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對生成的“主持群”有所計劃,第一是要設計他們的形象,就是對每一個主持人有著相對應的清晰定位;第二是塑造他們的形象,針對他們所對應的形象進行包裝,突出個人的特色;第三是要宣傳形象,擴大這個“主持群”的知名度。
具體有以下幾個途徑:一是為這個“主持群”拍攝專屬的宣傳片并進行推廣。“主持群”是一檔電視綜藝節目最生動的招牌,可以在廣告時間或互聯網上大量推送自家“主持群”的宣傳片進行傳播,吸引受眾的關注。二是以團隊身份參與各色各樣的節目和演出,利用節目和主持人本身的知名度吸引受眾,從而將注意點從個人轉到團隊上面。第三是根據主持人的個人特色為他們量身定做一檔節目。當主持人有了一些知名度之后,可以充分利用主持人的性格特點和個人風格進一步進行宣傳。例如,吳某在《快樂大本營》“主持群”出道后,隨著主持風格的成熟,湖南衛視又專門邀請她擔任美妝綜藝節目《我是大美人》的主持。在這個節目中,吳某的個人特色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強化了其在受眾心中的印象,同時也為她所在的“主持群”增加了宣傳推廣的機會。
“主持群”現象的出現,無疑是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史上近幾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主持群”不同于往常的單人主持或是雙人搭檔主持的形式,打破了傳統的以報幕、串詞、點流程為目的的主持意義,開啟了電視綜藝節目的一種新現象。它的出現有我國電視綜藝節目自身改變、發展的內部驅動,同時也有著外部受眾需求改變的因素。
總的來說,“主持群”現象是受電視綜藝節目、綜藝節目行業內部競爭和管理、受眾需求的改變三方面變化隨之產生的,“主持群”是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一個風向標。但目前階段的“主持群”還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在挑戰和機遇并存的今天,還需要媒介、主持人與受眾的共同努力、繼續探索;把握住市場定位,運用優良的營銷策略,結合現有成功的“主持群”案例去因地制宜地完善“主持群”,這樣才能實現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傳播效果和收視率的最高化,進而推動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