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霞
短視頻是比文字和圖片報道更為直觀的信息表達方式,一個短視頻蘊含的信息量有時遠遠超過長篇大論的文字報道,由于其“在現場”的特征,其報道更為客觀,說服力更強。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網絡正在代替傳統報刊廣電媒體成為受眾獲取新聞來源的主渠道,由用戶自己上傳的短視頻大有取代傳統媒體官方報道之勢。加之社交網絡時代受眾高度依賴移動設備,用戶生產新聞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傳統新聞媒體必須緊跟時代發展,創新新聞編輯和報道的形式,主動尋求突破轉型,實現短視頻和新聞的融合。[1]
傳統媒體是單向傳播,和受眾缺乏互動和雙向交流,給受眾帶來的體驗較差。受眾的依賴程度是短視頻持續火熱發展的前提,當前短視頻市場受眾規模最為巨大,覆蓋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群體,并且正在產生強大的受眾依賴。[2]短視頻新聞滿足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社交化、碎片化以及大眾化的需求,依托于移動視頻平臺的新一代視頻產品正在取代傳統新聞視頻片段。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不再是一家人定時定點圍在電視前看新聞節目,而是利用碎片化時間各自刷手機。用餐時間和通勤時間也是他們獲取新聞的重要節點,短視頻就成為他們獲取資訊的重要方式,受眾接收信息習慣被改變,甚至打造了新的視覺流行文化。
新聞的本源是客觀事實,其特征是新鮮動人,短視頻直觀的形式確保了新聞的真實性,正所謂有圖有真相,視頻的真相比圖片更加完整,比文字更加有說服力。短視頻依托移動互聯網能夠在新聞發生的第一時間實時生產極具熱點的新聞,并且上傳到網絡平臺,即通過現場錄制突出了新聞的原創性和真實性,通過受眾在移動互聯網媒介中的選擇突出了新聞熱點。和傳統新聞相比,短視頻新聞更能體現社會責任,更關注老百姓身邊的點點滴滴,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真實展現他們的生活狀態,更接地氣。另一方面短視頻也能夠以小見大,在小制作中釋放大能量,更有利于主流價值的傳播。[3]
短視頻的方式本質上是創新了新聞信息的傳播形式,短視頻革新了新聞生產模式,創造了UGC和PUGC的新聞生產模式,推動了新聞內容的創新。移動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是三大傳統媒體的未來,短視頻新聞有力地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局限性,給新聞媒體的突破轉型帶來了重大的機遇。傳統媒體如果能夠抓住短視頻的風口,不僅可以實現自身的轉型,而且也可以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給用戶推送更多他們感興趣的新聞。在強大的政策支持和網絡平臺監管下,短視頻新聞的環境得到了有力改善,同時人工智能和VR技術也推動了媒介環境的變革,加快了新聞轉型的步伐。
首先,傳統媒體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承擔著國計民生上情下達的喉舌作用,其報道非常嚴謹。我國人群對傳統新聞媒體有著較高的信任度,這有利于傳統媒體在短視頻新聞媒介生態中建立競爭優勢,比如在引流方面,直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平臺上獲得大量的粉絲。其次,傳統媒體專業性高,具有深度報道的優勢,憑借龐大的團隊,可以打造優質的短視頻內容,實現內容為王。同時,采編人員素質高,能力強,自身也可以建立品牌效應,其短視頻新聞的質量是一般自媒體平臺所不能比的。第三,傳統媒體自身資源能力強大,可以開展線上線下多種活動,整合多個渠道的資源,開拓多種渠道,當前傳統媒體已經具備了短視頻批量化制作生產的全面基礎。
首先,傳統媒體和抖音、快手等頭部平臺相比,閱讀量、點贊數、轉載量都嚴重落后,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各大媒體報道的短視頻新聞內容大致相同。內容單一化嚴重,很少看到傳統電視媒體制作出具有鮮明特色的火熱短視頻。報道內容對各個用戶細分市場缺乏了解,沒有全面下沉到科教、美食、生活領域,內容還相對粗糙,自身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其次,受到傳統新聞的觀念和體制影響,新聞發布的時效性較差,往往落后于各個網絡平臺,審核時間較長,缺乏網絡時代的創新意識和用戶思維。缺乏以用戶為中心的觀念,仍然是對上級負責的思想,資訊類內容沒有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和多樣化體驗。第三,短視頻新聞的分發制作模式還有待建立。在去故事化,去播報化,記者弱化的背景下,沒有建立起移動互聯網的完善生產系統。[4]在傳播上,分發路徑不成熟,將電視節目分段轉發,和用戶之間的溝通不是非常暢達。最后,短視頻也帶來了新聞倫理失范問題,有些拍攝者無意闖入別人的空間,有些拍攝者甚至是無所不用其極,出現諸多侵犯他人隱私甚至制造假新聞炒作的現象。[5]此外當前短視頻有娛樂化的傾向,導致嚴重偏離新聞的使命和責任。
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將優質的內容而非營銷手段作為短視頻的基石,充分發揮自身視頻制作專業化的優勢,改變傳統固有的文字報道思想,不斷創新短視頻形式,提高產品質量。比如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提高短視頻制作的效率,可以使用人工設備自動錄制和生成短視頻,并且在后臺自動審核視頻內容是否有違法違規和不適宜觀看等現象,然后快速發布,全過程采用AI模式。還可以引入VR技術提高短視頻新聞的感染力,比如利用VR技術還原犯罪現場吸引受眾。在短視頻新聞的編輯過程中,切記不可使用假新聞、標題黨等方式欺騙受眾,這樣短期雖然會獲得流量,但是長期就喪失了新聞公信力。短視頻新聞要以內容真實為根本原則,堅守原創視頻,堅持專業化生產,制作和傳播高水準的優質短視頻新聞。新聞內容要根據專業領域細分,比如打造美食、體育、科學、文教等專業類的節目,提供具有品牌特色的差異化服務,要提高節目的知識和技術含量,最大程度上體現新聞媒體的專業性。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分析用戶需求,給頭部用戶提供多元化的短視頻新聞產品。為提高受眾收視率,在專業和堅守新聞價值的同時,還要注重加入幽默搞笑的元素,注重生活技能的培養,盡量還原第一新聞現場。
一是要打造專業化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培養新聞編輯使用短視頻拍攝設備,快速進行新聞編輯,捕捉新聞信息以及和受眾溝通交流的能力。建設全媒體化采編隊伍,以老帶新,新老共建,培養編輯人員AI、VR、航拍等新技術的應用能力,大數據分析能力和媒介傳播的視野。二是要創新觀念,革新思想,敢于打破傳統新聞播報的舊思維和舊框架,不斷推動傳播模式的創新。比如在新聞播報中可以采用虛擬主播代替傳統主持人,對需要滾動直播的節目進行持續報道,在有危險,人員不能到達的現場也可以采用機器人主播。在新聞編輯中要以用戶為中心,建立受眾思維,充分借鑒抖音等平臺火爆短視頻的經驗,展開新聞制作,在堅守新聞價值的同時,加入娛樂性元素。三是根據移動互聯網用戶的特點,重構新聞編輯流程,改變過去單一的新聞發稿量考核模式,根據欄目類別進行分工,采編人員定崗定責。構建新聞素材的共享機制,短視頻新聞經過深加工后進行融合報道。引入中央廚房等模式,以增加用戶體驗為目的,建立全媒體采編發一體化流程。在分發模式上,要充分發掘短視頻的社交優勢,在多個網絡平臺進行分發,滿足分眾需求,實現品牌傳播。同時加強與網友的互動,允許網友以私信、評論和連線直播等方式加入到節目中。
堅持為大眾服務的理念,正確引導主流輿論方向,做好新聞服務的工作。短視頻必須堅持真實性的原則,在人人都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進行發聲和短視頻制作的時代,虛假新聞的消息滿天飛。比如一些自媒體平臺經常發布某明星去世的假新聞和標題黨來吸引眼球,針對這一現象,既要對新聞編輯人員進行道德自律的約束,加強他們的職業操守培養和道德責任,又要建立外部約束機制,對發布假新聞的行為進行追責。傳統媒體要給受眾提供新聞制作的機會,融合UGC模式讓他們成為專業新聞編輯的參與者和傳播者。對于非專業的視頻,在不要求時效性的情況下,新聞編輯可以進行二次加工制作,從而體現專業性。對于有可能引起誤解的短視頻,為避免謠言傳播,可以在視頻中加以標注,正確地引導大眾輿論。傳統媒體可以結合現場云等技術,鼓勵用戶自己拍攝短視頻或者提供現場信息,以用戶實名認證的方式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專業性。針對新聞低俗化的現象,傳統媒體要不斷推陳出新,打造高質量的新聞產品來重塑大眾的新聞品位,通過打造新聞品牌逐漸將低俗短視頻擠出市場。
短視頻已經迎來風口期,移動設備和社交網絡成為短視頻傳播的載體,在此背景下,短視頻新聞已經成為主流媒體轉型突圍的重要戰略。但是短視頻新聞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傳統新聞編輯進行短視頻轉型的過程中,存在觀念保守,經驗不足,水平較差等問題。因此,傳統媒體要根據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的需求,在堅守新聞價值的基礎上,構建短視頻采編發一體化的流程,打造高質量的專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