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冕
隨著真人秀影視節目產業的快速發展趨勢,大量真人秀綜藝節目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其中不乏一批優質的節目作品,但是更多真人秀節目由于本身制作質量不過關或是沒有做好宣發及受眾定位工作等種種原因,導致最終口碑與收視率不佳,不僅浪費了節目制作方的資源與精力,更有可能會因為節目的一些價值觀取向問題在社會輿論方面產生不良的影響。如何制作一檔口碑與收視率雙豐收的節目,這是當下相關電視從業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真人秀類型節目在中國也經過了多年的發展,由最初的大量引進國外真人秀進行改編,逐漸演變成核心創意原創為主流的模式,觀眾常見的真人秀也是從最早演唱音樂競賽為主演變為生活、親子、游戲、演員競技、導演競技等多種不同的類型。其中騰訊視頻在2019年推出的《演員請就位》,就是在之前《演員的誕生》等演員競技類節目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制作,在制作上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加入了導演這一職位,從之前的演員現場話劇表演演變成了在導演指導下,演員加入劇組演出并進行拍攝的方式。這樣的模式相對來說更直觀地體現電影電視演員在短片中呈現出的整體效果,對比最初《演員的誕生》中只進行影視段落表演的模式,這種方式更能考驗演員與導演之間的配合默契度和演員表演的完整性。在這樣的節目制作方式下,也讓觀眾初窺影視化短片的制作流程與當下演員們的生存狀態。
《開拍吧》是愛奇藝制作的影視創制競技真人秀節目。現在很多電視臺開辦了這類真人秀競技節目,人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觀看節目,參與真人秀節目的演員本身就有一定知名度,有的甚至擁有大量粉絲,通過參與真人秀節目,參演者也獲得了一定的關注度。
通過整季節目播出后的口碑反饋,可以發現節目競賽部分的設置也是十分巧妙。通過三輪導演短片的拍攝,最終挑選一位導演拍攝院線長片,每輪節目組都盡量通過規則流程,將一部影片從立項投資到最終的宣發放映環節都進行了還原,雖然有礙于節目時長與操作難度,對部分流程環節進行了縮減,但是其影片制作的核心內容部分都進行了展現,這樣不僅對參與節目競賽的青年導演們是一種鍛煉,也讓觀眾能夠了解一部影片誕生的整個過程,更是相關電影從業者學習的一個范本。
節目中每一輪競賽的第一部分就是導演與演員的互選,在優秀的影視作品當中,導演和演員之間是相互成就的。導演的影片呈現需要演員的表演,所以節目中的導演會和演員進行互選,這時導演考慮的問題不僅是需要找符合自己影片人物定位的演員,同時為了影片放映后的票房參考成績,還需要對演員的演技與知名度進行綜合考量、進行平衡,選擇最適合自己影片的演員。而演員們同樣也有自己心儀的故事與導演,那么這就產生了節目的戲劇效果。
每位導演對演員選擇完畢后就需要與“綠燈會”的成員進行劇本闡述爭取投資,節目中的幾位“綠燈會”既是投資人也是導師,他們會通過投資青年導演們的影片,再根據最終投資影片的票房進行比拼,這樣無形中就讓他們之間也產生了競爭關系。當遇到心儀的導演與故事的時候,也會根據投資金額的多少進行競爭,確定影片投資權的歸屬。這其實就是展現了在電影制作過程中投資人與導演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說明導演需要有一定的經濟頭腦,并且有制片能力,會合理地規劃投資資金,完成影片的拍攝。但是這個環節在節目中呈現得過于簡單,影片投資制片環節在電影制作產業中是非常嚴謹的,而這樣的娛樂化表達雖然符合綜藝真人秀節目輕松的氛圍,但是卻不夠專業。
在進入影片拍攝階段時,節目組會對每位導演的拍攝制作過程進行跟拍,在這個環節也將每位導演的性格和拍攝時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展現。一部短片的拍攝其實是一部長片電影的濃縮,時長短但同樣要求故事具備完整性,拍攝時除了客觀條件的限制,導演在主觀呈現上也只能有選擇性地表達。節目當中這部分內容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從這些環節可以讓觀眾看到影片創作的不易,調動了觀眾的情緒,為下一部分觀眾觀看最終影片提前進行引導帶入。
影片拍攝制作完成后,節目組為這一階段也設置了一個較為合理的環節,首先進行影評人評分,再讓參與節目的觀眾上座觀影。而在這個階段出現的結果與現實當中能見到的情況進行了真實的展現,并提出了一個問題“專業影評人與普通觀眾的審美是否割裂”。如郝杰導演偏個人化表達的文藝片獲得了影評人的高分,但在線下觀影的最終結果中獲得了最低票房。這個問題是電影從業者都需要關注的問題,在整個電影市場中如何平衡文藝電影與商業電影,電影產業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也能包容一部分導演的影片進行藝術上的探索。
影視創制真人秀《開拍吧》是在當下大量真人秀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的一匹黑馬,節目的制作目的是為扶持新銳青年導演,為導演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平臺,節目組選擇了六位影片風格各異的青年導演,在得到四位資深電影人組成的“綠燈會”的投資幫助下,展開多輪角逐,拍攝多部短片作品,接受票房、口碑、專業等多維度的評判,最終選取一位導演在愛奇藝平臺的資助下拍攝院線長片。該節目在前期的宣發力度略有不足,與同類型的《導演請指教》對比,無論是在媒體平臺宣傳投放上還是在輿論爆點引導上都不占上風,但在節目正式播出后卻在觀眾口碑上及評分網站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不僅讓觀眾相對深入地了解當下電影制作業的發展,也給予有實力的導演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
對于《開拍吧》的節目制作來說,如何選擇合適的參賽導演與資深電影人組成的“綠燈會”成員,是節目組面臨的第一個重要問題。在真人秀節目制作中,節目的參與者的選人是否得當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節目最終的成敗。首先從導演的選擇上來說,節目的宗旨是為了扶持優秀的新銳青年導演,那么就需要對導演的拍攝實力及個人風格特色進行篩選,同時為了增強節目的娛樂性和可看性,還要兼顧導演們的出身背景及個人經歷,這樣不刻意制造沖突,也能讓觀眾看到導演們的思想碰撞。
最終節目組選擇了易小星、王珞丹、沙漠、胡國瀚、郝杰、彭宥綸這六位導演參與節目,而這些導演的風格類型也是較為多元。比如易小星導演,已經有過院線長片的拍攝經驗,并且其影片的票房成績也較為不錯,已經熟練掌握喜劇類型影片的拍攝技巧。通過節目幕后采訪也可以了解到,他是一個市場定位非常清楚的類型片的導演,參與節目的拍攝,其實也是主要為了能夠在未來的電影拍攝類型上,打破觀眾認為他只會拍喜劇的印象。那么這就產生了節目里的故事沖突,導演自己想要尋求改變而打破觀眾的固有認知,這樣就給易小星在節目中立下了一個想要自我突破的人設,使節目的觀眾加深對其的印象。而王珞丹作為一名知名演員,零經驗轉行當導演來參與節目,在影視行業中演而優則導的例子并不罕見,有許多導演出身于演員。對于王珞丹來說,參與節目不僅是鍛煉自己導演能力的一個機會,也是為了打破自己演員身份所帶來的束縛,使觀眾了解到她也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導演。王珞丹與易小星有相似之處,易小星是想在拍攝的影片類型上進行突破,而王珞丹則是由演員轉變為導演,力圖進行自我身份突破。
對于沙漠導演和胡國瀚導演來說,就有區別于其他幾位導演,兩位導演之間有很多相似點,都是“90后”,同時也都是電影專業科班出身,沙漠是北京電影學院畢業,胡國瀚是中央戲劇學院畢業,近幾年都有幾部不錯的作品被大眾認知,這兩位導演出現在同一個節目中自然就很容易被觀眾和“綠燈會”的成員進行對比。而在競技類型的真人秀節目中有較多相似點的參與者很自然相互會產生競爭,不過從節目呈現效果來看,兩位青年導演相互間的良性競爭也為節目增強了戲劇性,增加了可看性。
節目導演中郝杰導演和彭宥綸導演也有許多與眾不同之處,兩位導演近些年來雖然都少有作品產出,但是以往他們的作品都擁有非常鮮明的個人特色;而參與真人秀節目拍攝時展現的性格都比較內斂,這就會讓觀眾對他們產生好奇心,使觀眾對他們的作品產生期待,這對于兩位導演來說也是讓觀眾重新認識他們的機會。
節目中身份定位對應這六位導演的導師就是由四位資深電影人組成的“綠燈會”,其成員包括劉震云、陳凱歌、陳思誠、舒淇。這幾位都是國內資深的電影行業從業者,從資歷到能力都非常出眾,并且他們代表了電影工作的各個維度。劉震云是文學作家也是電影編劇,陳凱歌是知名的電影導演,陳思誠則是從演員轉型成為了導演監制,舒淇則是非常優秀的電影演員,他們各自擅長的部分幾乎包含了整個電影從立項、改編到影片拍攝、最終宣發上映的各個階段。由他們對六位導演的影片項目投資和最終成片評定,對國內電影行業的發展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節目中聚集了各種類型的職業電影人,通過導演與“綠燈會”的交流,展現出的是溝通的藝術,呈現的是個人思想的碰撞。四位“綠燈會”成員每個人的聊天風格都有特點。劉震云的每一次發言都特別幽默,特別尖銳,點評也很到位。舒淇很直率,對自己喜歡的導演或者項目非常鮮明地表達自己的喜愛。陳思誠是非常地練達,對怎么去平衡現場的各種突發的狀況十分專業。陳凱歌則是特別有大局觀,發言得體,對關鍵點他點評精確。他是用專業的智慧,人生的經驗,最后用準確的表達不斷地去接近每位導演和作品之間的真相。在第一期節目中他跟沙漠導演交流的時候,可以用簡單的兩個問題讓沙漠導演真情流露。陳凱歌對他說:“就當你說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從你的孤獨而來,就像你一個人坐在屋子里面,你的頭上有一個燈泡,你把它點亮。而對你而言,電影就是那個燈泡,照亮了自己,讓你能夠盡情地去擁抱屬于自己的內心。”陳凱歌用他的智慧與專業,在跟同樣對電影創作尊重敬畏的創作者進行深度的交流,鼓勵這些青年導演勇于表達,敢于突破。這樣不煽情不做作自然的情感流露也是能夠直擊觀眾內心的,感動了眾多節目的觀眾,同樣也證明了節目組在參賽青年導演與導師們選擇上的成功。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但是拍電影的過程是現實的,電影的制作過程是復雜的。這個過程如果展現了過多,其實是容易讓現在很多觀眾失去耐心,因為造夢和現實本來就是一對矛盾。對于這個節目到底是確定一個什么樣的風格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做好節目需要踏實求真,以真實性為基礎,帶領觀眾看到影片創作背后的細節,發現行業的問題,去除刻板印象,去除奇觀化的表現,引導觀眾放棄獵奇的心態,讓更多的觀眾來了解電影,熱愛電影。這就要求節目組也需要做好節目娛樂性與真實性的平衡,用心對待影片創作,鼓勵導演進行個人創新性的表達。
節目中參賽導演們的創作作品也要注意到影視倫理問題,如沙漠導演的幾次影片當中都選擇了少數特殊群體為主題進行創作,雖然立意是在呼吁整個社會關注他們,幫助他們,但是在實際的影片創作過程中導演們需要考慮到,在拍攝這類群體時,不會讓他們再受到二次傷害,在保護的同時,如何使用平等的視角來展現他們的生活狀態。這就需要在影視拍攝前進行更嚴謹和深度的調研,未來在創作時,節目組可以給予導演更多影片拍攝制作時間,鼓勵導演們在正式拍攝前進行資料梳理和田野調查等方式,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這個群體人們的真實生活狀況,同時提升社會責任感,使影片整體的完成度更高,真正地幫助弱勢群體在社會當中更好地生活。
導演在影片創作上與演員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節目當中可以給予導演更高的創作自由度,在演員選擇方面可以考慮選擇類型更多樣化的演員,節目組邀請的演員應該以演技派為主,不用刻意追求流量明星。同時在前期與導演就可以進行及時溝通,了解所需演員的類型,邀請時確定好演員的拍攝檔期,減少因意外情況從而導致演員拍攝時間緊張的情況出現,保證影片創作的質量。
由于節目受眾面除了相關影視從業者外,更多的還是普通觀眾,那么在真人秀綜藝節目快節奏剪輯的同時,可以將各個環節展現得更加清晰,可以通過字幕、圖片、解說等多種方式幫助觀眾理解影視制作的過程。通過瀏覽節目彈幕及評論,其實可以發現大多數觀眾對影片投資資金的使用方式上有一些疑問,節目組可以嘗試更直觀地展現影片的各個制作環節所使用的資金,幫助觀眾了解影視創作過程的不易,看到導演們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加強相關節目的延伸創作,節目當中的參賽導演與“綠燈會”成員都是有一定的影迷號召力的人物,節目組可以邀請他們參與衍生節目的制作,開發更多的節目類型,提升用戶黏性,從而擴大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形成節目品牌效應,根據目標受眾進行精準化內容生產,在豐富節目內容價值的同時進一步形成傳播價值。
真人秀綜藝節目通過多年的發展,不斷進行創新,由娛樂至上的創作模式轉變為娛樂性與社會價值共同驅動作用。對于觀眾來說,通過優秀的電視節目可以獲得知識得到精神滿足。而對于節目創作者,要求有更高的文化素質,依靠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導向,不斷創新,創作團隊要不斷地對節目進行變革,從內容制作、節目定位、價值傳播上尋求突破。抓住節目內核,做出節目風格,優化節目形態,做好與觀眾的交流互動,在節目的整體質量與收視率上達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