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新聞攝影的航拍由來已久,通過高空攝影的特殊拍攝位置和全景涵蓋,能夠極大地提升攝影作品的質量,為讀者提供更優質的作品。但受到技術的影響,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攝影航拍,需要借助直升機,讓航拍的成本和難度大幅提升。近十年來,無人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新聞航拍創造了有利條件,航拍成本明顯降低,填補了我國新聞攝影在技術和設備方面的不足。
新聞攝影的航拍方式,是指在高空區域俯拍地面場景,以獨特的角度來涵蓋更大范圍的區域,在視覺效果上更加震撼、全面,攝影構圖可變性更強,適合重大題材、戰略性報道及自然風光等攝影領域。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攝影十分依賴專業的攝影記者和相機設備,航拍則需要直升機的配合,這就導致航拍必須受到直升機設備、航空管制、天氣因素等的明顯影響,拍攝活動的時間、地點和題材不靈活。
無人機航拍進入民用領域時間較短,20世紀90年代主要用于農林、電力領域,用于繪圖、播撒農藥等工作,由于無人機成本高、操作難、缺少集約化的攝影設備和遠程操控技術,無人機航拍的應用范圍并不廣,拍攝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無人機航拍技術進入新聞攝影領域,得益于無人機設備的成本降低,以及新媒體技術在相機設備中的深入應用,自2010年以來,國內外各類型知名廠家推出的小型無人機設備、攝像頭、遠程操控系統及智能手機,讓“航拍”成為一項十分“平民”的活動,新聞攝影無人機航拍迅速流行起來,在遵守禁飛區域規定和拍攝倫理的前提下,無人機航拍在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無人機航拍降低了經濟成本。傳統的航拍需要借助直升機,面對有價值的新聞事件時,新聞機構需要租用直升機,或通過相關單位申請直升機,從本質上來說,在空中進行拍攝對攝影器材和拍攝技術并沒有過于特殊的要求,核心在于如何升空,直升機的特殊性讓航拍成為難事,拍攝成本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有的區域受到管制,很難順利實現航拍,還需要進行繁瑣的審批程序。無人機航拍則恰恰相反,航空管制雖然也有一定的影響,但由于升空高度更加可控,受限制明顯降低,且無人機設備售價在幾千元到十萬元之間,并且可反復使用,與直升機租賃的成本相比,每次拍攝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無人機拍攝降低了時間成本。這與直升機航拍需要復雜的審批流程有關,面對突發新聞時,傳統航拍來不及成行,而小型無人機航拍則可以隨時升空拍攝。此外,直升機航拍在審批完成后,升空拍攝時間和路線都受到嚴格限制,攝影記者無法做出更改,而拍攝時如果遇到活動時間變更、天氣變化等因素影響,也無法實時做出調整。無人機航拍具有時間靈活、操作簡單、隨時待命的優勢,降低了時間成本。
3.無人機拍攝降低了人力成本。相比于直升機航拍,無人機航拍培訓簡單,絕大多數攝影記者或非專業攝影記者均可勝任,既可以操縱無人機飛行,也可以完成拍攝任務,不需要經過飛行員方面的高端專業訓練。
新聞事件的發生是隨機的,除了一些策劃專題活動外,大多數新聞的發生難以預料,尤其是特殊環境下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甚至存在一定的危險,即便攝影記者身處其中,也很難窺得全貌。而利用無人機航拍的方式,攝影記者可以最大范圍了解新聞事件的全貌和多種因素,并通過航拍作品展現新聞發展的全過程,了解細節之處。相比于傳統的新聞攝影,無人機航拍實現了遠程遙控和高清拍攝,通過機載攝像頭或相機,攝影記者通過手柄操作控制位置和高度,以飛行或懸停的方式拍攝圖片,必要時還可以拍攝視頻資料,用于新媒體平臺的短視頻新聞創作。這種情況下,攝影記者可以獲得第一手圖片、視頻資料。
拍攝視頻是航拍的重要創新點之一,傳統的視頻新聞以電視新聞節目為主,體積較大的攝像機實現航拍,也離不開直升機的配合。但無人機、高清攝像頭和遠程控制技術的持續升級,讓高清視頻拍攝成為現實。無人機在高空拍攝視頻,能夠實現比圖片更加震撼的效果,連續的鏡頭能夠讓受眾獲得更全面的視角,了解新聞事件發展的全貌。當前,傳統媒體轉型融媒體傳播,必須滿足受眾對短視頻新聞的訴求,通過航拍新聞視頻打造更加優質的短視頻新聞節目。
無人機航拍處于高空拍攝,即便有高清攝像頭的支持,依然很難做到對新聞細節的把握。在保證航拍圖片全面的前提下,很難照顧到拍攝細節,廣角所體現的是整體的震撼效果,而不是具體的細節。此外,航拍作品更適合拍攝廣袤場景的自然類題材,對人物、事件缺乏捕捉能力。
無人機升空需要占用空中航線,并涉及地面設施的保密安全,因此要嚴格遵守禁飛規定,避免因違規操作造成嚴重后果。無人機航拍并非是“萬金油”的創作手段,需要充分結合實際和實地需求,提前確定管理規定和禁飛區域、高度等因素,這限制了無人機航拍的工作效率。
無人機作為精密的飛行設備,造價高低不同,但在飛行中速度較快,一旦發生墜落或故障,容易對地面設施、財物和人員造成嚴重傷害,尤其在復雜的地面環境中,電線、樹木、建筑物等都會對無人機帶來安全隱患。
受益于技術升級,無人機航拍被電視、報紙、新媒體機構的攝影攝像記者以及自媒體人廣泛應用,網絡航拍作品比比皆是,但新聞攝影和短視頻的傳播目的是展現新聞事實,讓受眾了解新聞事件,并非只為感官享受和大而全的景象。無人機航拍讓一些媒體從業人員產生本末倒置的現象,追求航拍效果和炫技,而忽略了事實的深刻表達,是對新聞創作和讀者的不負責表現。
新聞攝影中運用無人機航拍,關鍵在于提高攝影人才的綜合素養,合理利用無人機設備,與新聞傳播需求相融合。首先,傳統媒體機構應注重攝影記者的培訓,提高攝影記者隊伍整體的無人機設備應用能力,將航拍與傳統攝影思維相結合,重新搭建構圖、錄像、題材選取和新聞敘事的新媒體思維。其次,攝影記者還要具備良好的規則意識和職業操守,在無人機航拍中避免違反相關法規,注重保護他人隱私,重要事項不泄密。最后,攝影記者要充分掌握航拍的創作理念,在技術上熟練掌握設備操作技巧,在新聞理念上要恪守新聞創作原則,在傳播上則應深入研究受眾需求,用航拍作品滿足媒體信息的傳播需求。
無人機航拍并不是萬能的,而是需要合適的應用場景,做到與場景、傳播環境、傳播內容相契合。以2014年青島世園會為例,花海組成的園區在航拍之下盡收眼底,科學的規劃和色彩繽紛的花卉、植物、展園在全景航拍圖片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地面拍攝的新聞圖片只能看到小場景,而無人機處在數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高空,俯瞰角度能夠選擇更好的拍攝位置和素材,有利于獲得更好的拍攝效果,甚至發現全新的拍攝內容。因此,媒體在采用無人機航拍時,要做好新聞事件的定位,避免受眾產生審美疲勞。
航拍是特殊的拍攝行為,既是新聞傳播工作的必要手段之一,更涉及社會公共安全、涉密區域保護、公眾人身安全等問題,無人機一旦失控或使用不當,容易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和人身、財產損失。因此,無人機航拍應受到全面的監管,新聞主管單位應會同公安、民航、無線電等單位制定無人機使用管理規定,規范無人機使用規則和審批流程,明確禁飛區域和涉密單位保護策略。
綜上所述,如何利用好無人機航拍技術,已經成為當前傳統媒體轉型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無人機航拍是對航拍活動的根本性變革,也為各類媒體機構廣泛使用航拍作品提供了巨大機遇和資源庫,能夠更加全面地展現新聞事實,提高受眾的體驗感,獲得更高質量的閱讀效果。無人機航拍要積極發揮在新聞創作和傳播中的優勢,也要避免諸多不足帶來的影響,以高質量的人才團隊、航拍作品,助力媒體融合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