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天德
為適應出版業快速發展的步伐,自2000年開始,部分出版社就嘗試將編輯加工工作分離為選題、組稿與審稿幾個模塊,審稿由專門的文字編輯負責。文字編輯的職業化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書荒”局面,為出版社的良性發展提供了支持保障。但是,近幾年由于出版社內部文字編輯與策劃編輯工作職能分離而引發的諸多弊端開始顯現,文字編輯也陷入了較為尷尬的困境。因此,探究出版社文字編輯的職業發展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了解出版社內部文字編輯職業現狀,以當前在圖書出版機構內文字編輯從業者為對象(含新型在線網絡閱讀、電子書出版從業者),對出版社文字編輯職業現狀進行了實證研究。
調查過程中所用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963份,有效率為80.25%,具備真實性與有效性。調查問卷內容涉及了學歷、收入、幸福/壓力指數三個維度,主要針對出版社內部文字編輯生存現狀與心理現狀綜合審視其職業現狀,比如,“你的學歷是什么?A專科或以下、本科、碩士(含在讀)、博士(含在讀)及以上”;再如,“你在工作中可以獲得哪些方面的滿足?A創新,B自主,C收入,D協作。”進而探究分析出版社文字編輯的存在狀況、存在問題,特別是近幾年出版單位事轉企體制轉變背景下出版社文字編輯身份與職能的變化。
1.基本信息
從分布機構上來看,國營出版機構從業者與民營出版機構從業者比例為1.33:1;從出版機構性質來看,民營文藝類出版社與國營學術類出版社(含大學出版社)從業者數量占據樣本總量的13.25%,民營中介性文化公司(從事紙質類圖書出版)從業者數量占據樣本總量的44.21%,國營理工類出版社從業者數量占據樣本總量的5.20%,民營與國營新興電子出版社從業者占據樣本總量的37.34%。從年齡分布上來看,調查群體中年齡最大者為56歲,年齡最小者為22歲,平均年齡32歲;從性別上來看,男性占據樣本的41.21%,女性數量占據樣本的58.79%。從民族成分上來看,漢族人數占據樣本總數的99.41%,少數民族占據樣本總量的0.59%。
在問卷調查中,除了基本性別、民族、年齡信息填寫外,還詢問了與調查對象學歷相關的問題,包括專科或以下、本科、碩士(含在讀)、博士(含在讀)及以上幾個選項。調查結果顯示:勾選專科及以下的人員數量占據樣本總量的11.25%,勾選本科選項的人員數量占據樣本總量的69.25%,勾選碩士選項的人員數量占據樣本總量的18.25%,勾選博士數量的人員數量占據樣本總量的1.25%。由調查結果可知,出版社內部文字編輯具有顯著的高學歷特點,從業群體中高學歷人員所占比例遠遠超出其他行業,從側面驗證了知識密集型企業生產知識產品的特殊性質。特別是大學出版社,多傾向于博士甚至博士后等高層次學歷人才。
2.職業幸福感
借鑒NHI(National Happiness Index,國民幸福指數)計算公式,以貨幣數量為基礎,綜合考慮收入遞增、基尼系數、失業率、通貨膨脹等因素,統計調查對象職業幸福指數。得出:大多數出版社內文字編輯幸福指數有所下降,最高為7.20,最低為6.50,但均高于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幸福報告(2021)》2020年全國平均國民幸福指數5.34。結果表明:多數出版社內編輯在工作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自身幸福感。
3.工作滿足感
借鑒羅蘭·貝格的人力資源設計理論,統計調查問卷中調查對象關于自身職業可以給自身帶來哪種程度上的滿足結果。得出:占據樣本總量36.25%的調查對象認為自身職業最能帶給自身最接近創新程度的滿足;占據樣本總量39.65%的調查對象認為自身職業最能帶給自身最接近自主程度的滿足;占據樣本總量9.85%的調查對象認為自身職業最能帶給自身最接近收入程度的滿足;占據樣本總量14.25%的調查對象認為自身職業最能帶給自身最接近協作程度的滿足。表明出版社內編輯創新滿足感與自主滿足感適中,協作滿足感稍弱,收入滿足感最低。
促進書稿質量增值,是出版社內部文字編輯崗位設置的初衷。即便各出版社持續增加質量檢查以及違規懲處力度,但是因文字編輯薪資收入為計件結算模式,多數文字編輯未形成深度加工書稿意識,守住編校質量合格底線機械加工情況較為突出。加之文字編輯無法參與其他編輯環節,對責任編輯的組稿過程、選題意圖、審稿要點不夠了解,導致其無法從整體上促進書稿增值。
當前,多數出版社對于文字編輯的職業遠景規劃不夠明了,大多從工作需要著手,并未考慮內部文字編輯的職業發展問題。而長時期從事枯燥的文字編輯工作,會導致文字編輯喪失興奮點、興趣點,極易在工作付出與工作樂趣失衡下喪失工作信心以及精益求精的動力源泉。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背景下,出版社文字編輯工作方式較為傳統,在編輯校對時多選擇一字一句校對的方式,并未發掘現代網絡科技的優勢。特別是主要以書籍、報紙等紙質類產品為載體的傳統出版社,并未與時俱進地創新內部編輯工作方式,也未反映現代社會中存在的新知識、新思想與新活動,最終喪失了市場競爭力。
在高校學科設置持續細化的背景下,培養專業型人才成為高校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目標,但也埋下了專業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的隱患。此時,在專業畢業生進入出版社編輯行業后,僅可在某一方面發揮專業實力,缺乏復合型知識和專業能力。加之出版社內部缺乏完善的培訓制度,導致內部文字編輯綜合能力不足,無法滿足跨學科、交叉學科書稿編輯加工任務。
在責任編輯負責圖書出版全流程、文字編輯負責編輯加工的分工模式下,文字編輯成為出版社內的弱勢群體,在經濟收入、職業發展方面與同級別責任編輯具有較大差距,這一模式嚴重制約了文字編輯業務成長以及其在促進書稿質量增值上的作用發揮。因此,出版社應加強對文字編輯工作價值的認識,將文字編輯放置在與責任編輯同等地位,引導雙方平等合作。在雙方合作過程中,由責任編輯根據稿件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合作的文字編輯,或者由文字編輯選擇合作的責任編輯,形成良性競爭合作關系,并允許責任編輯與文字編輯交換工作內容,為文字編輯參與圖書生長全過程提供機會,促使文字編輯了解組稿過程、審稿要點與選題意圖,提升其把控書稿整體質量的能力。有條件的情況下,出版社可以在保留文字編輯與策劃編輯相互轉崗通道的基礎上,鼓勵資深編輯進入文字編輯崗位,從根本上消除文字編輯不注重書稿質量加工流于形式的問題,帶動整個文字編輯團隊的健康、良性成長。
編輯加工是所有書稿編輯工作的出發點,但并非文字編輯工作的全部內容。出版社應明確文字編輯的定位,為內部文字編輯職業發展制定長期規劃,完善人才儲備基地以及文字編輯創新業務試驗基地。對于入職1年以內的新編輯,出版社應組織其開展集中培訓(規范性加工、修飾性加工),次年組織文字編輯與策劃編輯開展融合訓練,第三年則逐漸定崗,允許其根據需要雙向選擇策劃編輯或文字編輯工作。
對于入職3年以內的新編輯,出版社應限制其參與策劃工作的條件,僅要求其完成編輯加工工作,為其后期從事責任編輯、策劃編輯打下基礎。比如:要求新編輯通過深度挖掘書稿內容、深層次開發書稿價值提升創造性加工能力,主動在日常工作中消除詞語、語法、文字、標點符號差錯等敏感性問題,及時發現易出錯的專有名詞、物理量名詞、插圖、公式、表格、正斜體、上下角標等原稿缺憾,同時根據客觀判斷提出增加內容、形式特色的建議,促進書稿加分增值。
對于入職超過3年的編輯,出版社應將專家型編輯作為其職業遠景規劃的目標,發掘每一位文字編輯成為專家型編輯的潛質,并鼓勵文字編輯立足新時代背景聚焦書稿質量與業務鉆研,在日常編輯加工工作中勤于思考,主動積累,在平凡的編輯校對工作中取得不平凡的成績。
此外,薪資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的缺失,是出版社內部文字編輯職業發展前景模糊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出版社應摒棄以往單純增加工作量提高收入的薪酬模式,而是將文字編輯的薪酬增長制度納入出版社整體薪酬增長機制內。并根據文字編輯與責任編輯、策劃編輯工作內容的差異,引入定額+績效考核的薪酬模式,將周期、質量、業務水平作為績效考核指標,根據文字編輯職稱等級、工作年限、崗位職責的提升逐漸增加定額,規避文字編輯單純追求數量的情況。同時將圖書獲獎情況或暢銷率作為文字編輯獎勵的依據,激勵更多的文字編輯參與到書稿深度加工中,提升加工質量。除此之外,對于擔任新編輯導師的編輯,可適度提升績效薪酬,并將新編輯成長速度作為導師績效薪資的設置依據。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人們閱讀方式逐漸變更,傳統出版社內部編輯應根據現代人數字化閱讀傾向以及碎片化閱讀心理,與時俱進,打破紙質編輯理念,提升數字化編輯能力。同時出版社內部文字編輯應主動與大眾的生活向貼近,批判地收集網絡素材。并從大量素材、線索中提煉豐富的內容,借助自身專業素養轉化為獨特的內容,規避文字堆積情況,并從橫向、縱向兩個方面對書稿內容進行了解。在橫向,對比知識相關或類似的圖書內容表達,為校對審閱以及書稿框架結構調整提供依據;在縱向,拓展稿件深度、豐富稿件內容,有針對性地審核、校對,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在工作方式升級過程中,文字編輯應注重創新性與個性化,避免單純的信息搬運,而是記錄、反映社會中存在的新知識、新思想、新活動,抓住大眾視線。
業務培訓是提升內部文字編輯能力的有效手段,可以讓出版社以及文字編輯個人受益無窮。出版社可以從崗前培訓、繼續教育培訓兩個層面出發,建立固定規范的培訓制度。文字編輯崗前培訓與策劃編輯類似,入職第一年需要組織其集中學習出版專業基礎知識與編校規范,同時著重開展編輯加工訓練;次年則組織文字編輯學習在繼續開展編輯加工訓練的同時,學習審稿、選題策劃、組稿、編輯加工知識,并開展與組稿技能、選題策劃技能、審稿技能相關的全面訓練;第三年借助定崗契機,組織文字編輯學習策劃與營銷知識,并對文字編輯的自我職業發展規劃進行明確。為了提高崗前培訓效果,出版社可以對導師制進行進一步完善,選擇社內品德與業務能力、教學能力兼備的優秀人才擔任導師,由一名導師帶領一名到兩名新入職編輯學習出版專業基礎知識與編校規范。
針對當前內部文字編輯專業能力突出而綜合能力薄弱的現狀,出版社應要求內部文字編輯以自身專業知識為基點,以接受遠程在線繼續教育或參加學術論壇的形式,豐富自身知識儲備,適應多學科交叉、融合稿件編輯加工需求。同時出版社應在內部營造學術氛圍,為內部文字編輯學術能力增強提供各種便利。
在出版社,文字編輯主要負責對作者遞交的書稿進行審閱、編輯加工、校對整理,通過書稿檢查、標注、修改、潤飾活動的開展,可以為書稿質量整體達到出版要求提供依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文字編輯的工作決定了書稿是否具備出版價值。當前出版社文字編輯具有顯著的高學歷、工作幸福感高、創新滿足感適中、收入滿足感與協作滿足感低的特點,但同時存在職業遠景規劃不明、工作地位不高、工作方式傳統、培訓制度不完善等問題。上述問題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引發了編輯加工工作數量與質量的矛盾。因此,出版社應從內部著手,提升文字編輯的地位,細化內部文字編輯職業遠景規劃,并完善內部培訓制度,督促內部文字編輯升級工作方式,提高文字編輯能力,為書稿編輯加工質量提高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