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麗嶸
基層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關鍵節點,也是包含所有治理行為要素的完整單元。“郡縣治,天下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推動了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學界就如何推進基層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進行了多角度探討,楊華的《縣鄉中國:縣域治理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就是該領域研究的一部最新力作。
《縣鄉中國:縣域治理現代化》全書深描中國政治的真實運行場景,對縣域治理現代化探索做了抽絲剝繭、入木三分的剖析。作者圍繞中央與地方、頂層與一線、領導與干部、屬事與屬地、跨級與上級、監督與自主等基層治理基本問題的分析,探討了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治理現代化和基層干部培養等重要主題。該書通過豐富、翔實的案例,分析了縣鄉治內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總結了新經驗。不僅實現了紀錄片般娓娓道來的“運鏡”效果,更在學理分析上深入淺出、條理清晰地揭示了基層治理和縣鄉政治運作的深層邏輯。
《縣鄉中國:縣域治理現代化》以現象學方式凸顯了縣域政治社會的復雜與多面,被稱為縣鄉政治生態的寫實“白描書”。作為國家進行基層治理的“實質性”空間,縣域之于市、省乃至國家,雖屬“方寸”,卻“五臟俱全”。縣域內最關鍵的治理主體——縣鄉政府是政府和社會交融的縫合線,雖地理上遠離國家政治核心卻又身處社會秩序的核心。從行政文化的角度看,縣域恰好是一個原生、多元的地帶,成為治理工作最為復雜的場域。《縣鄉中國:縣域治理現代化》對制度化的縣域治理結構和原子化的行動者的白描,以及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差距比照,將基層治理場景中的張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給予讀者極強的感受沖擊。
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該書對縣域之事描述清晰,意義深遠。自1983年我國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后,“鄉”成為最基層的行政單位。此后,“鄉”進入國家治理實踐與學術討論之中,成為一個非常重要卻相對缺乏研究內容的議題。在整體國家環境之中,“縣域”作為重要治理單元的情況下,在爭取群體利益、實現自我認同時,參與者和外部觀看者的反思性與行動力并未衰弱。“鄉”仍然擁有最豐富、最具體的治理資源。比如,在包干制問題上,作者和縣鄉之人都坦率地承認,理想的規范、制度、程序和鄉村的實際工作及問題相比較,存在著相對的距離。而縣域治理現代化的方向也恰恰就在于因地制宜地將二者結合。這種共識反映了縣域空間現代化過程中,傳統行政和社會治理知識的解構、重塑,乃至進一步發揮本土資源,實現制度創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縣鄉中國:縣域治理現代化》是作者多年來扎根村、鄉、縣調研的經驗總結所得,囊括了作者對縣域治理中的體制、機制、政策、人事、財政等全方位的細致觀察以及深刻的理論凝練。該書對歷史及當代社會現象的反思性觀察、解讀,啟發廣大讀者,在過去與現在、中央與地方、外在現象與自我等幾個不同維度上,創造新知,挖掘自我。書中展現了縣域作為基礎政治和行政單元的復雜性和創造力,豐富了基層治理現代化研究,對提升基層治理能力,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