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滿 湟中福瑞滿銀銅器研發有限公司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看不見的,也是以為傳播媒介的,它的所有者、收藏者都生存于民俗,是由他們傳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薪火,而沒有了傳播和傳遞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便不會生存。沒有一個老藝術家、老匠人、老師傅,就不可能有非物質史學文化的技藝。如果不對傳承人加以保護、搶救,非物質史學文化遺產保護也就僅僅是一句空談。而非物質史學文化作為一個生活態文化。對傳承人的保護,一方面是對傳承人自身利益的維護,同時對其生存、生活方法進行了保護,比如對養老、生活方法的經濟補貼,許多人富有創新的手藝由過去的家傳變成了今后社會大眾可以享用的生活資源,政府應當給予與其相應的經濟補貼;另一方面,也是對傳統機制的維護,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傳統的獨特方式,是以口傳心授方法的延續,要在產品設計、思維、工藝技術等各個方面都保持其手工業方法,才能有機會把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盡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至今。這就要求項目的維護方必須與傳承人一起協商收徒,由維護方給與相應的經濟補償。由此,就形成了中國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廳共同制訂的《我國傳統工藝復興行動計劃》,為我國手工藝的保存與弘揚明確了目標與著力方向。這項行動計劃的實施,體現出了我國政府對復興我國傳統工藝文化的決心與信心,特別是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政府扶持力度前所未有,這將對非遺的傳承和發揚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必將極大地激發廣大傳統手工藝者的創造精神。最后就是傳承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養與接力,身為傳承人在傳承非遺的同時還兼具著培養下一代具備傳承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任,作為非遺文化傳承人,只有不忘初心,不問歸路,用一顆匠心在傳承的路上精益求精、嚴謹、專注、堅持、敬業,才能讓傳統工藝得以發揚,在下一輩得以傳承,也只有這樣我國傳統的文化遺產才會源遠流長。

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的朱小健演講提到如今的非遺保護是將靜態與活態保護相結合,通過創新性改造,讓非遺更適應當代社會的經濟與社會文化發展需求。如今的互聯網時代,非遺不該只是靜靜的躺在博物館供人觀賞,完全可以大膽,與時并進,將非遺文化搬上網絡,通過直播或者視頻傳播,與網友親密互動,讓民眾能夠切身感受非遺文化的價值,每次看李子柒的視頻都深有感觸,將非遺文化展示給世界看。傳承人的技藝再高,如果老百姓不愛聽、不愛看,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因此,關于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與宣傳,需要動員社會所有能夠動用的力量,包括政府部門、媒體等的力量,以擴大其宣傳,并盡力提升對這些遺產項目的深遠影響,讓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直接接觸這些遺產并重新發現其中的現代價值和意義。簡單的說,就是要讓非遺走進生活,方能被大眾所接受,也才有其意義和價值。因為就技藝本身而言,歷代前輩精益求精,已經達到高峰,當代人可能很難在這方面有所超越,同時也很難窮盡前輩們的所有經驗,做出一模一樣的作品。所以,當代傳承人以及創意設計工作者應該思考自己的作品能否代表今天這個時代的某些特質,是否符合時代的趨向。當然,就非遺文化走進生活,除了設計出符合時代特征和潮流的作品外,更要社會主流意識、新聞媒體的介紹、地方政府的主導往往起了很大的作用,從而引起廣大老百姓的矛盾心理。當人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以珍惜的心態來看待,就可以創造出一種良好的文化氣氛,而保護傳統也就不會是空談。
創新是指以已有的思維模式與提供不同于常規或常人思維方式的新觀點為導向,運用已有的科學知識與物力資源,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基于理想化要求或為了適應社會需要,而改變或提供出新的事件、方式、元件、途徑、條件,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創新的實質是突破,也就是沖破舊有的思想定勢,舊有的常規戒律。新活動的內核就是“新”,它或者是產品的基本構造、特性和外觀特點的改變,或者是產品造型設計、內涵的表現方式和表達方法的更新,甚至使內涵更加充實與完整。創新只有在對所創新的實物整體、系統、全面、熟練的掌握后,才能通曉其原理或規律,進而根據外部環境做出合理的變化以求實現最優的結果。對于非遺文化的創新,依然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系統、完整的掌握。傳承者不但要傳承工藝,而且還要深入地研究所從事的工藝的發展歷史,以及這門工藝歷史演化的實際情況、歷代代表性人物的生活經歷,甚至所產生出來的一些研究藝術的新方法。只有樹立了這種全新的意識,技術創新才能有了堅實的根基,創作出的創新藝術作品才可能成為傳承中國深厚歷史底蘊的優秀作品,否則對先進的技術還不能把握,就談技術創新,是無源之水、不定根之樹。


非遺就在于一個守正創新,守正大家都知道,保留非遺的核心內容,這也是我們需要傳承下去的精華。傳統非遺傳承最主要的是三種方式:第一種,收集保存。這是最直接的保護方式,既然是遺產,是老祖宗的東西,就要攛掇攛掇,拾捯拾捯,通過文本記錄、制作成影像等方式放到珍藏館、博物館當中。第二種,傳授教習知識及技巧。很多高校、文化事業單位和一些文化企業,包括政府層面參辦的非遺傳習班就是一個典型。尤其是高校和類似少年宮這種本身是有教化功能的組織,通過當地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設通俗易懂、體驗性強的教學課程,通過傳統的直接教導學習非遺技藝。第三種,宣傳展示。簡單來說,就是讓非遺傳承在公共場合直接表現,比如說,非遺竹扇的制作,通過解說人員現場講解竹扇,非遺技藝人現場制作作品,現場表演制作過程。在很多地方的大大小小文化活動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方式。最后,就是創新,非遺是應該保留和繼承,但如若不能創新和發揚,它的存在性就是個問題。人類的生產方式變了,社會環境也變了,人文需求變了,宣傳的手法也變了,加工與制造的技術也變化了,而最關鍵的就是整個文化生態都改變了,一旦不能適應全新的人文生態,現有的非遺項目的生存也就是個問題。所以,如果一概重視保存而不談再開發,本身也就是錯了。在當今社會節奏加快,更多年輕人喜歡更豐富的生活方式的時候,我們的非遺是能夠保留我們過去的精華,還賦予它新的包裝和內容,這個包裝內容和它的精華是能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在保護創新上,分清哪些可以適度的開發,哪些必須嚴格保留,但凡是具有人文內涵價值和社會傳播價值的作品,注重可繼續傳播而不是無限逐利。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發展,應該是在適當基礎下實現發展,在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比較原生態化、原真性基礎下,合理發展。而所有方式的歷史文化發展,最后面對的人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主人,而非外來人。

加強政策的執行力。借《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出臺之際,著眼于長遠,立足現實,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思路,制定了傳統美術保護計劃,切實地將傳統美術資源建設納入了各級人民政府的議事日程,并落實保護措施和經費。進行系統全面的保護。加強傳統藝術傳承人隊伍建設。對傳承工藝品實行特別扶植措施,提倡帶徒授藝,讓民間絕技后繼有人。同時,要求工作人員做好錄音、收集,用視頻、聲音、數字、圖片等手段,將傳承技藝的信息保存下來。鼓勵指導青少年了解民間藝術,培育下一代傳承人;利用非遺進校園、上課程,在中小學校推廣開設興趣班,形成民間繼承、保存、研發的骨干力量,推動各類民俗傳承藝術的傳播和研究。
加強培育支持力度。由地方各級非遺項目主管機關,負責建立地方民間藝術傳承文化保護和發展的領導團隊,為民間傳統藝術資源建設提供隊伍保證;通過建設長效體系,增加社會投入,建立對傳承文化保護的專項經費制度,并納入國家年度財務預算,重點進行對傳承文化資料的普查、收集、保存、運用、培訓,和對重點項目和重要傳承人的資金幫扶。同時,積極配合當地政府為發展傳統工藝品產業提供了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政府對于民間藝術品的研發與生產都予以支持,并給與各種榮譽性的獎項,以增強藝術生產者的創作積極性。同時也要將經營民間藝術品的產業當成一種行業來培育,培養國家級的大師,增加名牌產品認知度,從而推動了民間工藝在中國文化產業中的蓬勃發展。
加強文化宣傳。文明的源泉產生于民間,而唯有從民間這塊資源豐厚的土地中,才能孕育出大量無價之寶。從家庭教育開始,從小著手,逐步滲入社會各個階段的人群當中;積極宣揚與保存民間藝術傳承中華文化的價值與重要性,從民俗文化資源已經是一個民族地區軟實力標志的高度,引導人民群眾更多地了解民間藝術資源,從而提高全體人民對搶救與保存民間藝術資源的意識,提高全民對保護民間文化的意識,進一步培育人們對民俗文化資源的感情。
嘗試建立“抱團發展”模式。當前,傳統手工藝人由于受資金、人員、場地等多方面限制,普遍以小規模家庭作坊模式發展,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作用微薄,加之市場經濟互聯網等的沖擊,傳統手工藝的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多數民間工藝品生產企業都是一些散兵游勇式的個體生產廠家,缺少產業化管理。目前的家庭作坊,足不出戶,觀念陳舊,保守的傳藝思想。若嘗試打破家庭作坊式生產,走集約化經營之路,以產品特色鮮明、基礎條件較好、關聯度大的傳統工藝制作人為抱團發展對象,以資本資產為紐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培育民間工藝的特色企業。以此做大規模,促進民間工藝產業集群發展,進一步抓緊建好特色民間工藝產業傳習所及保護傳承示范基地。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不僅僅需要各種政策和機制的激勵,更需要的是喚醒“工匠精神”,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所謂匠心,就是不懼枯燥和漫長,為接近極致,傾盡全力,不和別人計較,只和自己計較。作為非遺文化傳承人,只有不忘初心,不問歸路,用一顆匠心在傳承的路上精益求精、嚴謹、專注、堅持、敬業,才能讓傳統工藝在我們這一輩得以發揚,在下一輩得以傳承。但同時,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揚只有走進生活才會更好的發展,如何走進生活,我想首先要從轉變人民的觀念開始,使人民對傳統工藝感興趣,其次更需要傳統工藝發揚匠心精神,使作品更加精益求精,而不是“快餐式”的生產和消費。以各種合適的方式進行開發和利用,使傳統手工藝產生經濟價值的同時,又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給人們生活帶來美的享受


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網的興起,網絡技術的發展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問題打破。換而言之,這不正是各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發展自身的機遇。利用互聯網媒體下的網絡直播線上宣傳非遺。利用短視頻營銷策略,近幾年來,新媒體行業越來越吃香,短視頻憑借一個“短”字,成為碎片化時代的新寵,悄悄走進生活場景的方方面面。相較于微電影需要特定的表達形式,對團隊配置要求較高,短視頻時長短,可以在短時長內,對事物進行簡明精準的介紹、內容輕快,通過輕快的內容聚焦用戶眼球、操作簡單,一部手機便能在短時間內做出成品。短視頻利用的是碎片化時間,而用戶也樂于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視頻短視頻擴展了人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渠道。因此,應當充分利用好短視頻運作,我認為可從這幾個方向入手:第一,在各大短視頻平臺認證官方賬號,提高公信度,通過在平臺推出非遺相關的系列作品,例如“銀銅器及鎏金技藝”作品集,用續集的方式吸引讀者的同時還能造成回味,引發讀者深入了解。第二,制作內容可以圍繞非遺所在地美景在配以非遺相關技藝,最后加上熱門內容,這樣既能適應當下短視頻創作熱流,提升播放量,又能達到宣傳效果,提升非遺知名度。建設相關文化旅游,推動非遺發展,文化在豐富旅游的內涵的同時,更是帶來了周邊產品內涵的提升和帶動產品的銷量。當地政府部門可以同非遺傳承性代表人及協會,憑借自身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人文氣息,打造成文化旅游村鎮,將旅游產業同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文相結合。利用旅游乘數效應,實現產業鏈整合鏈接,產業與產業之間相互推動,融合發展,不斷引進新鮮的血液,最終帶動非遺的創新與發展。在文旅方面,同樣可以利用民宿和農家樂,將民宿和農家樂統一打造成符合當地非遺文化的風格,借此宣傳非遺的文化,在一些優美或有代表性的地點打造打卡點供游客拍照紀念,根據消費者的熱點、文化旅游發展趨勢變化而調整,將非遺文化滲透到每一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

總之,在非遺的發展和創新方面,運用數字化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大眾已經進入了全新的新媒體傳播時代,數字化網絡技術更快速、更便捷、更高效,為非遺的發展和創新提供原動力。為此,我們必須直面現實,迎合社會熱點,緊跟時代發展,在有原則的創新基礎上將非遺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不斷打破陳舊落后觀念,不斷的做出改造創新,使非遺得到更好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