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薇 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消費主義產生并興起于1920年左右的美國,貫穿于民眾日常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消費主義不僅表現為一種消費至上的生活態度,而且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通過追求物質享受從而實現人生意義的價值觀念。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的今天,消費主義現象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社會潮流,并衍生出多種消費行為。
在我國當今社會中,消費主義具體表現為虛假消費、符號消費和炫耀性消費現象。
所謂虛假消費,是一種與人的實際需求相背離,在其他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形成的盲目且沖動的消費行為。虛假消費與虛假聯系在一起,人們在消費活動中,被商家的營銷手段所欺騙,從而掉入商家的消費陷阱。
1.“饑餓營銷”下的沖動消費
在“物以稀為貴”的心理作用下,消費者很難抵抗限定包裝、限量發售的商品的誘惑,再加上商家完美的宣傳和不斷向消費者傳遞的“先來者有,后來者無”的心理暗示,刺激消費者對限定商品的瘋狂搶購。商家通過“饑餓營銷”營造出一種非買不可的緊張氛圍,讓消費者無法通過理性地思考就盲目購買,并借此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
2.“網紅效應”下的從眾消費
自媒體行業的興起和發展,催生出網紅效應。不少商家抓住網紅效應這個營銷手段,將自己的產品打造成網紅產品,吸引廣大消費者的購買。在網紅效應的宣傳下,消費者逐漸相信“大家都買的一定是好的”,并僅以此作為購買商品的最“可靠”的衡量標準,“那么多人買,一定沒錯”的從眾消費觀念逐漸形成,從眾消費行為也逐漸增多。
3.“優惠活動”下的盲目消費
近年來,電商行業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足不出戶便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任何商品,而且還是直接配送上門,這使得網購的消費群體逐漸增大。電商們更是抓住這一機遇期,舉行年中大促和年貨節,以及各種促銷活動。制定令人眼花繚亂的優惠規則,不少消費者在各種形式的優惠活動的吸引下,為了滿足商家制定的滿減規則,購買、囤積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等購買的商品送到,又忽然發現有太多是自己不需要的,繼而再進行退貨,不僅造成金錢、精力和時間上的浪費,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負擔,這都是盲目的消費行為帶來的后果。
4.“用過就扔”下的夸張消費
消費主義宣揚無節制的消費。正如鮑德里亞在其《消費社會》一書中,指出的那樣,“我們處在‘消費’控制著整個生活的這樣一種境地。”[1]“消費主義倡導的是一種‘用過就扔’的一次性消費,商品的使用壽命不再決定于其物理的功能,而是決定于主觀因素。”[2]消費者不斷追求處于潮流前端的商品,不斷迎合商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全然不考慮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這種“用過就扔”的夸張消費行為帶來的后果是物品的浪費、資源的消耗以及生態環境的污染。
所謂符號消費,是指在消費活動中,吸引消費者的不再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而是某種被商家刻意制造或營銷出來的附著于物品的符號意義。并且人們在消費過程中將自我價值的實現寄托于商品本身被賦予的符號意義。

“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憑借這句廣告語,鉆石成功在中國打開銷售市場,并使中國消費者開始廣泛地接受鉆石文化。鉆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形成的,因為其美麗、稀有的特征,被商家用以象征愛情的忠貞和永恒。成功帶動了人們對愛情的向往,促使消費者為其背后象征的愛情含義買單。
隱藏在商品背后的符號意義,可以是所渴望的某種價值的實現,對某種理想的追求,也可以是財富、地位和身份的象征。[3]
所謂炫耀性消費,原意指的是發達國家中的富人階層為了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財富情況和個人能力而進行的生存必需品之外的浪費性、奢侈性消費。我國當今社會的炫耀性消費主要表現為奢侈品消費和“精致窮”。
在消費主義的蔓延下,消費逐漸成為人們肯定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人們通過購買相應的商品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和生活風格。“消費主義使人始終處于一種欲購情結之中,消費也因此成為人自我表達與認同的主要形式。”[4]
奢侈品消費背后的炫耀性動機主要是渴望自己的財富和地位得到社會的認可。通過模仿西方富人階層的生活方式,大量購買奢侈品,以奢侈品的價格、品牌來定義社會層級和人生價值。據統計,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經濟下行的整體態勢下,中國境內奢侈品消費不降反升,有望在2025年成為全球奢侈品最大銷售市場。[5]
“精致窮”是指盲目追求高品質、昂貴、精致的生活而不考慮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一種生活方式。透支自己的實際消費水平購買奢侈品和昂貴服務包裝自己,打造虛假精致人設,折射出人們對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不理智追求。
“消費主義將人的幸福、社會地位和國家發展道路都奠定在高消費上。在人生觀上,消費是人生最大的幸福”[6]這樣的錯誤觀念被消費主義者奉為人生信條,他們深陷在物質的旋渦里,逐漸忘卻了生活本身的真正意義,也最終失去了人生的意義。
消費主義作為一種不合理的消費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對當代青年的思想和行為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青年處于人生中需求最旺盛的時期,其生活需要亦隨實現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增長直至過度膨脹。”[7]面對日常生活中琳瑯滿目的商品和天花亂墜的各類廣告,青年的欲望無形之中被助長,主要表現為攀比消費、超前消費以及網絡虛擬消費。
1.攀比消費。越來越多的青年購買商品時,注重的不再是商品對自己的實用性,而是優先考慮商品的品牌效應。“要面子不要里子”成為年輕一代消費時超越性價比的首要選擇。在攀比中助長了享樂主義,消解了青年積極進取的拼搏奮斗精神。
2.超前消費。在這個經濟支付手段高度發達的時代,越來越多的青年投入到超前消費的大潮中,打著“用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旗號,深深地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中。超前消費原是對經濟收入長期穩定的人群推出的一種便捷的消費方式。然而青年群體逐漸成為這一支付方式的主要追隨者。信用卡、貸款等消費方式,使還沒有能力滿足自己購買欲望的青年過早地滿足了自己的購買需求,他們無節制地刷著信用卡,“拆東墻補西墻”是他們的常態,這種惡性循環不斷透支著他們的未來,摧毀著他們的人生。
3.網絡虛擬消費。“調查發現,大學生的網絡虛擬商品消費比例增加,網絡虛擬商品消費符號化過度現象不容忽視。”[8]近年來,隨著大型網絡游戲和視頻平臺的興起,網絡虛擬消費成為一種趕潮流的消費方式。在網絡游戲中,為了獲得更好的游戲體驗,或是為了在網絡虛擬游戲中體驗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滿足的自我肯定,不少玩家不惜頻繁地往游戲中充值。對于有經濟基礎的玩家來說,這是調節生活的方式,但是對于不少尚未具有經濟來源的青年學生來說,過度沉迷網絡虛擬游戲,不考慮自身實際就充值的做法,對自身成長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視頻平臺帶火了視頻直播,不少青年沉迷于直播,大量贈送禮物,為了拔得頭籌,成為榜首,不惜將自己的生活費全部用以打賞主播,嚴重影響自己正常的學習生活。
不管是攀比消費、超前消費還是網絡虛擬消費,都表明當代青年受消費主義的影響,形成了不符合自身實際,不利于自身發展的錯誤的消費觀。錯誤的消費觀一旦形成將會對青年的成長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擁有積極的自我價值觀是人在社會中生存的必要條件,正確的且積極的價值觀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要前提。“消費主義認為,消費是人們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的根本途徑。消費的滿足等于幸福的獲得,然而這是極其虛幻的。”[9]陷入消費主義陷阱的青年,誤把追求富足的物質生活作為人生的最大向往,將享受物質帶來的快感與滿足作為自己人生自我價值實現的標桿。在這樣的人生價值觀下成長起來的青年,極易發展為及時享樂主義者。由于只關注消費所帶來的物質享受,青年會忽略自身精神世界的培養和發展,導致精神世界的極度匱乏,以及對社會關懷的減少,并最終導致自主意識和創造力的喪失。
自我個性和批判精神是一個人在社會中保持自我本質的一個重要體現。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社會人們的生活具有極高的同質性。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大部分活動都具有極高的相似性。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尤其要注重消費主義對人們精神的侵蝕。
1.泯滅自我個性
一是審美領域的個性泯滅。審美原本就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越來越多的青年為了達到美的標準,刻意改變自己去迎合大眾的審美。盲目追求潮流,忽視自己的獨特性,終將逐漸喪失真正的自己,直至完全失去自我。
二是生活方式的個性泯滅。消費主義鼓勵人們消費,大量購入非必需的物品。這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囤積式生活。受這種生活方式影響的青年,將自身的安全感寄托在自己囤積的物品上,享受這些積攢的物品所帶來的安全感。但這種生活方式帶來的只是大量物品的閑置、有限空間的占用、金錢的浪費以及內心世界的持續空虛。
2.喪失批判精神
青年是擁有強烈批判精神的主要群體。這是因為,青年的固有觀念少,具有較強烈的批判精神。青年的批判精神能夠幫助其思考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社會的完善和進一步發展。批判精神的存在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長足動力。
消費主義對青年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青年階段作為人生中奮斗拼搏的黃金期,如果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會對青年的人生發展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當代青年應理性對待消費主義,努力規避消費主義帶來的負面效應。
消費主義的蔓延會滋生助長娛樂至上主義、及時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會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流的社會教育體系和社會評價體系造成一定的沖擊。要從思想認識和現實踐行兩個層面入手,自覺抵制消費主義的不良影響,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1.在消費行為中明確真正需要,突出人的主體性。
消費行為中人的主體性體現在以真正需求為主導而進行的消費行為。消費主義下人的真實需求被物欲取代,人與物的關系被顛倒,人逐漸被商品奴役,成為異化的人。消費主義引導人們將自己的精神追求通過消費活動進行滿足,精神空間逐漸被消費欲望壓榨,崇高理想的實現以商品的占有為標準,自身理想的向往和對生命意義的尋找皆被禁錮于商品背后的符號意義。
要積極倡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觀,傳遞尊崇勞動的主流價值觀念,引導人們通過日常的生產勞動明確自身的真正需求和創造真正的幸福,培養以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目的消費行為。
青年要通過日常生活實踐明確促進自身發展的真正需求,明辨商品背后的符號意義,避免其他虛假欲望刺激下的消費行為。在適度、合理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追求滿足崇高理想和尋找人生價值等精神需求。
2.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宣傳教育,積極倡導綠色消費觀。
消費主義的蔓延會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加強人們對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認同感。西方的奢侈品牌、價值觀念等成為部分國人追捧的對象,并借助消費主義不斷宣傳鞏固其品質優秀、文化先進的觀念。使得部分消費者逐漸背離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形成的敬天惜物、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秀民族基因,落入消費主義陷阱,成為國際資本逐利游戲中的犧牲者。
在日常生活中加強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要推進主流意識形態的隱性滲透教育,實現主流意識形態與人們日常生活實踐更好的交融匯通。同時引導大眾傳媒向全社會宣傳綠色、健康、理性的消費觀念,大力弘揚綠色發展理念,倡導可持續消費觀,構建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美好社會。
當代青年生活在物質充裕、國家和平穩定的美好時代,加之消費主義的影響,使得青年一代對中華民族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秀民族精神缺乏深刻認識,要通過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不斷增強青年對民族精神的認同感和時代賦予的使命感,自覺減少個人的鋪張浪費行為,踐行綠色、健康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
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倡導精神消費。
防止消費主義對日常生活的滲透,克服消費主義的不良影響,要在保障人們進行合理、適度的物質消費的基礎上,積極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的以滿足物欲為主的消費觀念,有意識地推動物質滿足性消費向精神發展性消費的轉變。
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促進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為最終導向,在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引導下,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彰顯中華民族優秀民族基因、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
青年要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審美品位,選擇優秀文化產品進行消費,有意識地轉變自己的消費觀念,促進精神世界的豐富和發展。
2.充分發揮家庭、學校教育對青年成長成才的引導作用。
家庭作為最基本的消費單位,對青年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年從小耳濡目染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費習慣,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家庭要特別注重對孩子消費觀念的教育,中國傳統消費文化,禮儀、節儉作為維護家庭的核心理念,應當在今天繼續弘揚。
學校是培養青年成長成才的地方,也是為人生之路打基礎的地方。在規避消費主義不良影響方面,學校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消費教育,經常舉辦消費教育講座,宣傳科學健康的消費習慣,積極引導學生明辨消費主義、娛樂主義和及時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和科學健康的生活理念。
青年要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判斷,明辨不同的消費行為,選擇適合自己,符合自己實際的消費方式。拒絕商品廣告效應的誘惑,明確商品和人的關系,了解自己當前的消費能力,減少并克制不必要的物質需求,努力豐富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堅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努力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模式,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拒絕消費主義對自己精神世界的侵蝕,擔當起歷史賦予的使命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