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志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我國21世紀的基本國情,預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7億,占總人口的34.9%。推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也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過程。積極、科學、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在養老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養老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是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
建設有山東特色的現代化養老服務體系,既要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特征和本質要求,又要立足山東經濟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的基本省情,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緊緊抓住老年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供“山東智慧”“山東答卷”。
山東省60歲及以上人口達2122.1萬,占全省總人口的比例為20.9%,是全國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全省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000萬左右,占總人口的37%。巨大的老年人口規模是山東突出的省情,決定了有山東特色的現代化養老服務體系,在發展途徑與推進方式上必須綜合考量人口基數給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帶來的巨大影響,積極應對、穩步推進。
一方面,堅持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將建設現代化養老服務體系納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納入全省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充分利用“十四五”戰略機遇期,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掌握戰略先機和主動權。尊重人口老齡化發展規律,科學研究老齡社會、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加強現代化養老服務體系發展規律研究,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推進科學決策,實施科學行動,走出一條有山東特色、均衡治理、優質高效的科學應對之路。在各級黨委領導下,充分發揮政府在推進養老服務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和支持社會參與、全民行動,不斷提升養老服務工作的綜合性、協同性和實效性,形成多元主體責任共擔、老齡化風險梯次應對、養老服務人人參與的新局面。
另一方面,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既隨著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不斷增強養老保障能力,又充分考慮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財政承受能力,合理引導社會預期,不吊高胃口、不空頭許諾。緊扣《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明確的“到2035年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成熟定型,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中期目標和“到本世紀中葉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備”的遠期目標,著力構建管長遠的制度框架,制定見實效的重大政策,不斷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財政投入力度,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穩步協同發展,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共同富裕目標下建設有山東特色的現代化養老服務體系,要不斷增加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務供給,有效增強養老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一方面,做大做好“蛋糕”。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優先發展專業化、規模化、醫養結合能力突出的養老機構,持續提高護理型床位和認知障礙照護床位比例。推動建設一批方便可及、價格可接受、質量有保障的普惠性養老機構。支持專業養老服務機構連鎖化、規模化、品牌化建設和運營養老服務設施。重點培育一批以照護為主業、輻射社區周邊、兼顧上門服務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支持建設和運營家庭養老床位,將服務延伸至家庭。鼓勵企業、社會組織、醫療機構、家政公司、物業企業積極參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推動醫養康養工作,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護理服務”“互聯網+康復服務”,發展面向居家、社區和機構的智慧醫養結合服務。
另一方面,切好分好“蛋糕”。推動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不斷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推動建立覆蓋全省城鄉職工居民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基本護理保障需求。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老年人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等方面的權益。健全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對健康、失能、經濟困難等不同老年人群體,分類提供基本養老服務。推動加大各類養老服務資金對農村養老服務的支持和傾斜力度,推動養老公共服務投入向農村地區重點傾斜,積極引導城市養老服務力量支援農村,縮小城鄉差距。在織牢社會保障和兜底性養老服務網的基礎上,加大由兜底養老向基本養老、普惠養老的轉變力度和速度,縮小群體差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建設有山東特色的現代化養老服務體系,要推動養老服務向“物質服務+精神服務”發展,在滿足老年人基本物質保障和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向精神慰藉、情緒疏導、情感溝通等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延伸,推動老年群眾物質與精神生活統一、全面發展。
一方面,積極推動老年人在物質上富足。堅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結合,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建設現代化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物質需求提供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財富積累。緊跟老年消費需求變化,深化老年產品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輔助性以及康復治療等方面的產品,補齊老年產品供給短板,滿足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質的需求。綜合利用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等資源,打造一批食材可溯、安全衛生、價格公道的標準化社區老年食堂,建立覆蓋城鄉的老年人助餐服務網絡,解決老年人“就餐難題”。完善從專業機構到社區、家庭的長期照護服務模式,加強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和保障。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提供“助浴”“助急”“助行”“助潔”等多元化助老服務,推動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難題。
另一方面,積極推動老年人在精神上富有。將推動養老服務發展與傳承弘揚山東傳統孝善文化有機融合,把孝親敬老價值觀念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建設傳承傳統美德、具有時代特征、彰顯山東特色的孝親敬老文化,大力弘揚敬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樹立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社會風尚,推動建立老年友好型社會,筑牢積極實施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社會基礎。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提升老年文化體育服務質量,引導老年人以志愿服務形式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移風易俗、文教衛生等活動,發揮老年人在家庭教育、家風傳承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升老年人精神面貌。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進行了部署。建設有山東特色的現代化養老服務體系,要堅持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協同推進、融合發展,既強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線職能,促進資源均衡配置,確保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到位,又要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催生銀發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
一方面,高質量推進養老事業發展。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全省老年人最迫切、最直接、最現實的需求,加強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公益慈善、老年優待等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養老服務制度建設,逐步建立以失能照護為主要內容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探索發展面向社會大眾的經濟可負擔、方便可及、質量可靠的普惠型養老服務,推動實現基本養老服務全覆蓋。加強農村互助幸福院、“幸福食堂”“時間銀行”等互助性養老探索,構建覆蓋城鄉、方便快捷的老年助餐服務體系。大力推進醫養康養結合,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和醫療健康服務的綜合需求。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確保每位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靜心、舒心。

濟南市市中區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養老顧問為長者服務。
另一方面,高質量推進養老產業發展。按照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的要求,合理規劃布局養老服務業集聚區和特色產業基地,著力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鏈條完整、服務功能完善的養老服務業園區。以省醫養健康產業引導基金為依托,加快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信息化應用水平高、品牌輻射示范效應大的創新型養老服務企業。實施“養老服務+行業”行動,促進養老服務與文化、旅游、體育、教育、養生、健康、地產等行業融合發展。深化老年產品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企業積極開發老年人康復輔助器具、服裝服飾、養老照護、適老化改造等老年用品,培育發展老年金融、老年教育、老年體育、老年旅游、老年養生、健康服務等多元化服務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