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娟,楊耀忠△,王茜
(1.上海市寶山區吳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900;2.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上海 201899)
卒中后痙攣性偏癱屬于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后遺癥之一,對于患者個體的后期康復產生較大的影響[1-2]。我國人群在近些年以來的腦卒中發病人數逐漸增多,相當比例的患者經過救治后進入后期康復,諸如卒中后痙攣性偏癱之類的各類并發癥對患者的恢復過程造成干擾[3]。卒中后痙攣性偏癱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主活動能力造成干擾,延長了患者的臥床時間,進一步提升了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的褥瘡,墜積性肺部感染的危險,對生命安全形成一定的影響[4]。以往的研究結果顯示,疾病早期的介入治療,對于改善腦梗塞之后的偏癱痙攣狀態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運動能力,提升其生活水平,促進康復[5]。本研究分析解痙平衡針刺法對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上海市寶山區吳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治療的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具有良好的對比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f±s)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f±s)
?
1.2 納入標準①腦梗死和腦出血的診斷參考《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年版)》[6]中的相關內容,患者經過頭顱部位CT或MRⅠ等醫學影像學檢查后確診;②患者的肢體偏癱處于恢復期之內,改良Ashworth分級在Ⅰ~ⅠⅠⅠ級;③中醫診斷參考《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7]中的相關內容;④年齡大于18歲且低于75周歲,性別不限;⑤本次為卒中初次發作,病程1年之內,生命體征較為平穩,可以配合完成治理;⑥具有所使用治理方法的適應癥;⑦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①具有認知功能異常或者明顯的精神癥狀,如妄想、幻覺等,無法正常溝通;②具有視聽功能障礙或文化水平極差,無法正常交流;③對所使用藥物具有過敏現象;④合并具有顱內占位性病變,如腫瘤、寄生蟲;⑤合并具有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如癲癇、短暫性腦缺血性發作、格林巴利綜合征等,誘發肌張力變化;⑥合并具有凝血功能障礙,皮膚疾病等針灸治療禁忌癥。
1.4.1 對照組 患者接受常規治療,包括抗凝用藥,調節血脂,調節血壓和血糖水平,戒煙戒酒,調節體內水電解質平衡等。同時社區康復訓練醫師給予患者進行抗痙攣牽伸訓練,包括主動訓練以及被動訓練,具體如下:被動訓練:康復訓練醫師將患者健側肢位擺放舒適位置,對患者全身肌肉進行按摩,患肢采用合適體位后活動患肢關節,對痙攣肌肉進行低強度、持續性地牽拉,每次持續15~20s,休息30s,重復2~3次;每次被動訓練20min,每日1次。主動訓練:借助康復訓練手冊中圖片演示等方式,向患者講解正確臥位,引導患者根據個人能力進行床上主動翻身、上下肢伸展、提臀、坐位站立、扶床行走、上下臺階等活動;每周訓練5天后休息2天,共訓練8周。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方法基礎上,接受解痙平衡針刺法治療:選擇患者的百會、至陽、神庭、小海、委中、尺澤、照海、陽溪、郄門、陰陵泉、承山等穴。患者取平臥位,常規對針刺部位消毒,利用一次性無菌針(0.25mm×40mm)對選定穴位針刺,利用補陰瀉陽行針法,得起之后留針20min。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5天后停止2天。兩組均連續給予8周的治療。
1.5.1 臨床有效率依據《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7]中的相關要求,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級別。
1.5.2 肢體功能 使用Fugl-Meyer測評法(FMA)評分對患者的肢體功能進行測評,評分在0~100分,分數低表示肢體功能差[8]。
1.5.3 生活能力 使用改良Barthel指數對患者的生活能力進行評定,該指數從穿脫衣服、上廁所、洗澡、行走、進餐、大小便等多個方面對生活能力進行評估,評分在0~100分,分數低表示生活能力差[9]。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自身前后對照均值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無序計數資料以頻數(f)、構成比(P)表示,采用χ2檢驗。兩樣本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進行數據處理。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1 治療效果 觀察組的治療效果分級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2兩組治療前后的肢體功能對比 治療前,兩組FMA評分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FMA評分均明顯升高(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例(%)]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肢體功能對比(±s,n=34)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肢體功能對比(±s,n=34)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
2.3 兩組治療前后的生活能力對比 治療前,兩組改良Barthel指數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改良Barthel指數均明顯升高(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改良Bar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生活能力對比(±s,n=3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生活能力對比(±s,n=34)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
痙攣性偏癱屬于腦卒中患者十分常見的后遺癥類型之一,以往的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罹患腦卒中之后的2周左右,一般開始逐漸發生患側肢體的痙攣、肌張力上升等,成為痙攣性偏癱,一般呈現上肢的屈肌及下肢伸肌的痙攣[10]。目前的病理學研究結果認為,卒中后出現偏癱的原因主要是腦卒中導致的腦部組織功能損傷,人體的隨意運動缺乏高級中樞的抑制,在低位中樞的控制下,肌肉表現為痙攣為主的異常運動,之后逐漸進展為關節的痙攣和異常運動模式固化[11]。因此一般認為腦卒中患者需要盡早積極的開展治療,降低痙攣的影響,這對于促進患者的康復及生活質量提升、回歸社會的正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中重點分析了中醫解痙平衡針刺方法在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人群中的治療效果。卒中后痙攣性偏癱在中醫領域內一般歸屬到經筋病,筋痹等的范疇之內,中醫認為其病變主要在于筋脈。針灸是我國傳統醫學領域內的重要治療方法,已被臨床實踐證明了該方法對于各類偏癱具有一定的療效。通過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穴位選擇可見,其中的百會穴和至陽穴均為人體督脈的腧穴,統領人體的陽氣,對其進行針刺刺激有助于扶助體內正氣。神庭穴也為督脈的要穴之一,針刺該穴位也具有調控體內陽氣的功效。現代的醫學研究結果也顯示,人體的神庭穴具有額神經的滑車上神經走形,針刺能夠對神經系統起到調理效果,扶助神經功能的恢復。小海穴的針刺能夠激發出經絡之氣,起到通絡舒筋的效果。委中穴能夠疏通經絡,調理下肢的氣血。小海穴與委中穴均屬于太陽經穴,其配合針刺可有益于激發出經絡自身的功能,疏通氣血,調節陰陽,促進體內的陰陽恢復平衡狀態。尺澤穴屬于手太陰肺經,對其針刺能夠止痛理氣,通絡舒筋。照海穴屬陰蹺脈所生,可以調理蹺脈,促進人體的肢體活動。陽溪穴位于人體的手陽明大腸經,郄門穴屬于手闕陰的郄穴,對于郄門穴及陽溪穴的針刺,主要可以緩解前臂和手指的痙攣,促進其感覺功能恢復。陰陵泉能夠調節陰陽,舒筋滋陰。承山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乃筋骨肉集合之所,針刺有助于疏通全身的陽氣。對以上各個穴位的針刺可有助于緩解關節和肌肉的痙攣狀態,抑制肌肉的牽拉功效,讓多個肌群恢復平衡狀態,另外可以輔助恢復關節的活動,改善肢體的痙攣,促進正常運動模式的恢復。本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在整體的治療效果,肢體功能評分以及生活能力評分方面,均要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了中醫領域捏的解痙平衡針刺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使用解痙平衡針刺方法,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協助患者肢體功能與生活能力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