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曦元,唐瀟旖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京 100016)
妊娠期是女性生命過程中的特殊階段,對于妊娠期的針刺治療需要秉持謹慎的態度。縱覽古今文獻,發現一些特定腧穴具有催生、解滯產、下胎衣的功效,其中三陰交、合谷、肩井、昆侖、至陰穴的記載頻次較多,故將這些穴位列為妊娠禁針穴位,以避免損傷胎氣甚至下胎的風險。現代醫家借助腧穴促胎產的作用,將其運用到促分娩、縮短產程、人工流產等方面,并取得顯著成果。
經過研究發現,針刺上述腧穴,可以通過興奮神經、調節激素分泌、改變機體免疫微環境等方式,增強子宮的收縮以及促進宮頸軟化,因此有落胎的風險。以下將從古代論述和現代研究兩方面,對妊娠禁針腧穴進行歸納和總結,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幫助。
1.1 古代論述 針刺催產歷史悠久,其中三陰交穴是古代經典的催產、下胎衣用穴,有諸多相關記載,如《通玄指要賦》記載:“瀉足三陰交……其胎應針而落。”明代醫家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指出:“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論”。其認為三陰交與合谷均為妊娠禁針穴位,因三陰交穴為肝、脾、腎三脈之交會,主陰血,血當補而不當瀉,針刺三陰交穴,可使氣勝而陰血不聚,因而能終止妊娠[1]。《勝玉歌》曰:“陰交針入下胎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妊娠不可刺也。”《金針王樂亭》云:“三陰交滋陰、健脾、助陽。為治血之要穴”三陰交穴與足三陰經相通,并與奇經八脈相聯系,從而可以調整任、督、沖、帶的氣血,氣血充盈則沖任脈盛,胞宮得以濡養,故而宮縮有力[2],可起到促胎產之功效。
1.2 現代研究 從現代解剖學及神經學角度分析,子宮的生理活動是由交感神經所支配的,子宮的神經節段主要分布在T11~L2及S2~S4,三陰交穴處的神經纖維所屬的神經節段主要分布在L4~S2[3],可見三陰交穴與子宮有共同的神經節段分布。針刺三陰交穴時,可通過刺激神經纖維,發揮改變子宮生理功能的作用,使子宮的收縮頻率及收縮力明顯增強,表明針刺三陰交穴通過神經反射起到了興奮子宮的作用。劉俊嶺[4]等研究表明電針孕鼠三陰交穴,可興奮子宮平滑肌,使子宮蠕動的頻率和幅度均顯著增加(P<0.01),其中孕后期大鼠子宮肌電的爆發波及慢波的幅度均增加,而且維持時間較長。張鷗[5]等對早孕小鼠進行“補合谷、瀉三陰交”的操作,發現會干擾小鼠體內的免疫微環境,降低子宮蛻膜中TGF-β1的表達,引起免疫功能的失調,導致孕鼠對胚胎產生免疫排斥反應,不利于妊娠的維持。邱永英[6]選取子宮收縮乏力的陰道分娩產婦92例,平均分為常規組與按摩組,常規組采用縮宮素以及常規護理措施,按摩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施加三陰交穴按摩,研究發現按摩三陰交穴對于促進分娩進程的效果明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子宮收縮力。
2.1 古代論述 合谷穴出自《靈樞·本輸》,是古代常用的的下胎穴,具有解滯產的效用。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提出:“合谷,婦人妊娠可瀉不可補,補即墮胎”。
《神應經》云:“孕婦不宜針。”宋代醫家王惟一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亦指出妊娠時不宜針刺合谷穴,稱“婦人妊娠刺之,損胎氣”。《類經圖翼》曰:“婦人妊娠,補合谷即墮胎,妊娠不可刺。”因手陽明經溜于合谷,且合谷穴為大腸經之原穴,大腸為肺之府,主氣,當瀉不當補,若補合谷穴,一方面會導致氣旺難孕,另一方面會下促宮縮,利于運胎排出[7],因而將其列為妊娠禁針穴。
2.2 現代研究 現代臨床研究發現[8],采用單純針刺、電針或者穴位注射等方法刺激合谷穴,可以促使胞宮氣血的疾行,加強子宮收縮力,延長宮縮時間,故而難以聚而養胎,從而發揮催產、引產的功效。王美卿[9]等通過動物實驗發現,電針孕鼠“合谷”穴會使其子宮及宮頸中前列腺素E2(PGE2)的釋放增加,會打破雌二醇(E2)與孕酮(P)之間的平衡關系,從而促使子宮的收縮和宮頸的成熟,進而促使分娩的發動與進行。趙嘉敏[10]研究按摩合谷穴對初產婦分娩疼痛及分娩結局的影響,結果表明刺激合谷穴可以加速分娩、縮短產程,而且能夠減輕產時的疼痛、減少產后出血,對產婦和胎兒都有積極的影響。
3.1 古代論述 關于肩井穴妊娠禁針的描述,最早記錄于《千金要方》中[11],并明確記載懷孕八月切不可針刺肩井穴,恐有下胎之虞。《千金要方》亦有肩井穴治療難產的描述:“產難,針兩肩井入一寸瀉之,須臾即分娩。”表明肩井穴有下胎、催產之功效。在其他古代醫籍中亦有肩井穴治療難產和下胎衣的描述,如:《針灸大成》曰:“主中風……婦人難產”。《針灸集成》云:“胞衣不下……,針中極、肩井”。《儒門事親·半產》云:“針肩井二穴,良驗”。《類經圖翼》明確將肩井穴列為妊娠禁針穴位,因其有“降氣”、“下氣”的作用,如操作不當可導致早產甚至流產。
3.2 現代研究 在《針灸學》第五版教材中,明確將其歸為妊娠禁針腧穴。由于妊娠階段是女子重要且特殊的時期,故在臨床實踐中,不少醫家對孕期針刺該穴都持謹慎態度,認為肩井穴慎針。因肩井穴具有治療難產、下胎衣的功效,故將針刺該穴應用到催產和人工流產方面,并取得滿意效果。李鳳輝[12]等通過梳理整合肩井穴的功效及臨床應用,指出針刺肩井穴具有催產作用,能夠有效的加強子宮收縮力,縮短產程,有效的減少了產婦的一系列并發癥。廣州市第五人民醫院婦產科采用電針肩井穴的方法,對對100例原發及繼發性宮縮無力、過期妊娠、早期破水的產婦進行人工催產,總有效率高達87%。
4.1 古代論述《針灸甲乙經》首次提出針灸治療難產,并載述“女子字難,若胞不出,昆侖主之”。《普濟方·難產》云:“治子難,若胞衣不出,泄風從頭至足,穴昆侖。”表明昆侖穴具有下胎之功效,取該穴可以用于滯產、難產。《針灸大成》有昆侖穴針刺禁忌的描述:“妊婦刺之落胎”,因此妊娠期應慎用昆侖穴。
對于難產、胞衣不下等婦產疾病,諸多古醫籍記載采用針刺昆侖穴的方法,胎兒和胎衣得以順利娩出,而且使用了“立出”、“須臾”等表示時間短的詞語[13],如:《千金翼方》說:“胎多不出,針外昆侖立出。”《太平圣惠方》曰:“關元……若懷胎必不針,若針而落胎,胎多不出,而針外昆侖為立出。”《備急千金要方》云:“字難,若胞不出,刺昆侖入五分灸三壯”;“婦人欲斷產,灸右踝上一寸三壯即斷”等。可以看出昆侖穴在催產和下胎衣方面不僅效果明顯,而且見效迅速。
4.2 現代研究 現代研究表明[14],將針刺昆侖穴應用在產婦的無痛分娩中,不僅能夠調節子宮收縮力、縮短產程、減少產后出血,還能降低縮宮素的使用率以及中轉剖宮產率,且鎮痛效果明顯。分娩疼痛也是導致滯產、難產的因素之一,不僅會導致產婦過度緊張,過度通氣,影響產程,也會增加胎兒缺氧的風險,石娟[15]等采用針刺昆侖穴聯合呼吸減痛法干預分娩疼痛,直刺得氣后運用泄法,實驗表明此方法可有效減輕產婦因疼痛及負面情緒所致的宮縮異常和產程延長,同時能使產道周圍肌肉松弛、產道擴張,能夠持續的用力促進胎兒娩出,從而縮短了產程。文獻報道[16]滯產、難產會使產婦身體的內環境發生變化,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活動加強,痛感增加。而針刺昆侖穴可下調去甲腎上腺素的含量,激活鎮痛系統[17],從而改善子宮壁缺血缺氧的狀態,使子宮協調收縮,不僅能夠促進分娩,還能減輕宮縮痛。
5.1 古代論述 通過對古代文獻的統計整理發現,至陰穴單穴主治婦科疾病主要包括難產、胎衣不下、月經不調等,其中治療頻次最多的是難產,占比高達63.64%[18],可以看出至陰穴調沖任、促胎產的功效被古代醫家所推崇。《靈樞·經脈篇》曰:“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下”。至陰穴既是腎經之起始穴,亦是膀胱經之終末穴。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經氣由此可與腎經相通。對至陰穴施予刺激,可以通過充盈膀胱之氣來調節腎經之氣,亦可沿腎經循行路徑將所受信息傳遞至腹部胞宮處,即“氣至病所”,從而發揮促進胞宮氣血運行、調整陰陽、疏通經絡的功效,進而促進胞宮收縮,使胎氣順暢,有利宮縮以運胎外出[19]。古代醫籍中有很多對至陰穴治難產、下胎衣的描述,如《古今醫鑒·產育》:“治難產,及胞衣不下。于右腳小指尖頭上,即至陰穴,灸之,炷如小麥大,三五壯立產”。《針灸大全·八法主治病證》云:“婦人難產,子掬母心不能下……至陰二穴灸效”。《針灸大成·雜病穴法歌》曰:“三里、至陰催孕妊”等。
5.2 現代研究 羅文群[20]等選擇孕41周以上且有引產指征產婦進行艾灸至陰穴促分娩,研究發現,艾灸至陰穴能夠促進催產素和前列腺素的釋放,一方面催產素能夠促進分娩的發動,增強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另一方面前列腺素經過一些列的生化反應,既能使宮頸的膠原纖維降解,亦能使構成基質的葡胺聚糖成分發生改變,轉化為更具有親水性的透明質酸,兩者聯合發生作用,可以促使宮頸軟化成熟,為分娩提供基礎;兩者協同發揮作用,可以促進自然分娩、加快產程。從神經反射及解剖學的角度分析,子宮的活動是由交感神經控制,至陰穴處有L4~S5神經根的腓淺神經的分支[21],通過刺激至陰穴,使得經氣感傳作用于L4~S5脊髓神經節段的盆腔從,調節子宮的興奮性,從而改變子宮平滑肌的收縮。葉吳潔[22]等指出,在動物實驗中,針刺妊娠家兔至陰穴后,觀察到針灸可以興奮下丘腦—垂體軸,釋放催產素,通過血液途徑作用于子宮壁而導致的宮縮胎動。康小琴[23]等指出艾灸至陰穴會促使母體的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興奮,使外周血游離皮質醇水平上升,皮質醇可以刺激機體產生雌激素,提升子宮平滑肌的敏感性,間接增強子宮活動,促使胎兒活動加劇。
邱茂良在《針灸學》[24]中指出:婦女懷孕三個月,臍以下腹部不宜針刺;懷孕三個月以上者,全腹部以及腰骶部的穴位均不宜針灸,正所謂“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在胞宮局部取穴,會使局部氣血流通加速,存在影響胎產的風險;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孕期子宮膨隆,避免針刺子宮周圍腧穴,以防損傷子宮、膀胱或者神經等。腹部的臨床常用穴位,如關元、中極、天樞等,在妊娠時期可選用功效類似的的穴位代替。胎兒是由精氣血聚合而成,故對于胎兒及孕婦來說,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功用的穴位也應禁用,如血海、膈俞穴等;另外,刺激性較強以及具有開竅通絡作用的穴位亦應謹慎使用,如各經之井穴、承山、缺盆等,以免發生胎漏或者流產等不良影響。
在臨床實踐中,亦有針灸臨床工作者認為針刺是否會導致胎落,與母體的健康狀態有密切的關系,因為腧穴具有“良性的雙向調節”作用[25],會激發機體的康復機能,使異常狀態逐步趨于正常,所以針灸不但并無害于妊,而且有利于治療。倘若針刺引起流產,主要是因為孕婦素體虛弱、氣血不足或者情志不暢等因素,導致胎元不固,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易發生流產;而身體健壯的產婦,氣血充足,胎元穩固,即使受到一定的外界刺激,亦不會導致激動胎兒與流產。
通過古今文獻對照分析,發現古代醫籍中記載的妊娠禁針腧穴大部分都有科學依據。明晰其禁針原因,對現代針灸領域的臨床、科研和教學都是有所助益的。刺激上述穴位,可通過神經、內分泌等機制,發揮增強子宮收縮的作用,故對孕期婦女而言,恐有落胎之虞。然而,正因為這些穴位具有促進胞宮收縮的效用,故可以應用到催產、加速分娩、人工流產、減輕分娩疼痛以及減輕產后出血的治療當中,且具有顯著的療效。孕婦的身體與心理狀態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故在臨床實踐中,需要全面考慮孕婦的情況在進行辨證施治,并要求嚴格遵守相應的操作規范審慎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