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冬季養生,民間說的多是冬補。有關冬補的民間諺語,諸如“冬天進補,開春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等等,可以列舉出很多。但在中醫典籍中,卻少見到冬補的說法。說到冬季養生,中醫典籍大多是提倡冬藏。那么,冬藏與冬補究竟是什么關系,應當如何認識這兩者呢?
我個人認為,冬季養生應當以冬藏為體,冬補為用。即冬藏是中醫冬季養生的主要內容,冬補只是做好冬藏的手段之一。中醫講究天人合一,天人相應。冬三月水冰地坼,萬物蟄伏。對應于人體,也應當伏藏。毛澤東在《七律·冬云》中說:“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雖然說的是當時的國際形勢,但也很形象地描述了冬天萬物伏藏的景象:滾滾的高天寒流看似湮滅了一切生命的跡象,然而在微微吹動的大地暖氣中,卻蘊含著無限的生機。
在此時節,由于機體處于潛伏狀態而消耗較少,如果合理進補,可以使機體儲藏更多的能量,春來就能迸發出更強勁的生命活力。因而,冬補對冬藏而言,是錦上添花,好上加好,是為了更好地冬藏。
如此說來,冬季養生最重要的乃是冬藏。但人又不可能像植物那樣舍棄地面形體,把生機潛藏于根部;也不可能像某些動物那樣蟄伏在洞穴里,以待來年。那么人應該如何冬藏呢?《黃帝內經》中給出了三個重要的方面。一是變換作息時間,由夏天的早睡早起變為冬天的早睡晚起,等到太陽出來時再起床;二是減少情志波動,使思想情緒平靜伏藏,心里充實滿足而又不露聲色;三是躲避寒冷,保持溫暖,同時要減少活動,避免因過度保暖或劇烈活動而使皮膚開泄出汗,令陽氣耗損。總的原則就是“無擾乎陽”,盡量不要刺激陽氣,使陽氣亢奮激越而沖躍陰氣的封藏,泄露在外。做到這三點,就是“冬氣之應,養藏之道”。否則就會損傷腎臟,春天就會發生痿厥病。痿厥是一種手足痿弱無力而不溫的病癥,急性發作可突然發生一時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的癥狀。其病因有外感與內傷兩類。外感多由溫熱毒邪或濕熱浸淫,耗傷肺胃津液而成,即中醫所說的溫病;內傷則有七情所傷,或平日膏粱厚味,火郁于內,陽盛拒陰所致,多見于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