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隱性饑餓”這個詞最近在家長圈流行,意思是孩子看似正常,實際上體內卻潛藏“維生素與礦物質長期攝取不足”等營養不良的問題。
由于現代人食物充足,公共衛生知識與技術發達,除非是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孩子,否則發生營養不良性疾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知道人類歷史上經過多少次的饑荒、戰爭,我們的身體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脆弱。各種營養素雖然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即便是短時缺乏,人體還是能夠找到替代方法來維持運作,不至于對身體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每當看到大人為了一口青菜一口飯,跟孩子相持不下,非得要孩子吞下營養食物才能離開餐桌,我總是替無辜的孩子感到無奈。
但是,現在的確有孩子因不肯吃膳食纖維,或長期只吃零食不吃正餐,或挑食偏愛某一類食物,或拒食某一類食物,結果造成營養失衡,造成所謂的“隱性饑餓”。
如果您的孩子長期偏食挑食,出現下列幾種跡象與癥狀,則必須就醫:(1)體重不足、超重或肥胖;(2)便秘,或排便習慣改變;(3)臉色蒼白或時常昏昏欲睡;(4)蛀牙;(5)身體發育遲緩。
除了上述這些外顯癥狀外,營養失衡的孩子也會間接表現出過動、沖動、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問題。然而,此時家長千萬別急著買補品給孩子吃,想藉此把體內缺乏的營養素補齊。因為上述種種問題通常不是由于“某種食物吃太少”所致,反而是“吃太多不健康食物”,擠壓了正常食物的攝取量,進而引起的癥狀和副作用。因此,及時就醫是非常必要的。
只要將高糖、高鈉的精致零食拿掉,孩子從正餐就能輕松攝取足夠的營養。父母應該都知道“我的餐盤”:把餐盤分四等份,蔬菜加水果占去一半,另外四分之一是淀粉,四分之一是蛋白質,并加上一杯牛奶。
適合老年人的“三蔬二果”原則,兒童不必死守不放。如果孩子愿意多吃一點水果,那么少吃一些蔬菜又何妨?至于淀粉與蛋白質的選擇也非常自由:不愛吃米飯,可以改吃面食,相反亦然;也可用地瓜、馬鈴薯等取代米面。蛋白質則是從天空飛的、水里游的,到路上跑的動物,都可憑孩子的喜好選擇,優質黃豆制品也是很不錯的蛋白質來源。
這些營養素也不必逼孩子每一餐都均衡攝取,時間拉長來看,一天,甚至三天內攝取這些營養素,就已足夠讓孩子健康成長了。
如同我前面提到的,父母擔心孩子出現“隱性饑餓”,通常是購買營養補充品給孩子吃。然而,提醒家長務必要小心那些披著營養外皮的零食,它們帶給身體的好處,可能被其壞處所抵銷。
舉例來說,市面上很多標榜含有綜合維生素的軟糖,它們雖然可以讓孩子補充A到Z的各種維生素,卻也讓孩子暴露在人工色素、香精、精致糖等可能有礙健康的物質中。如果孩子根本不缺乏任何維生素,這類軟糖對兒童健康的壞處比好處更多。如果孩子一顆接一顆地吃,擠壓到正常的飲食,形成蛀牙、過敏、過動等問題,實在是得不償失。
家長擔心孩子營養失衡,建議找兒科醫師進行評估,確定缺乏某種元素后,聽從醫生建議進行補充。千萬不要道聽涂說,隨意補充。“亂槍打鳥”“大水漫灌”,反而會錯失找出真正病因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