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怕冷、手腳冰涼、腰腿疼痛、脾胃不適是老年人的通病。中醫認為,這些問題多由陽氣不足所致,艾灸是有效補充體內陽氣的好方法。專家表示,艾草為純陽之物,艾灸是利用艾絨在體表穴位上的燒灼,借助灸療溫和熱的力量,作用于人體經絡、腧穴,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陽氣不足的人群通過灸療可起到調理疾病和保健的作用。以下艾灸方法,可在醫生指導下操作。
隔鹽灸用食鹽作隔墊物而施灸的一種灸法,只用于肚臍,他處禁用,故又稱神闕灸。操作時將適量純凈干燥的食鹽研細,放入臍中,填平臍孔,上置大艾炷施灸。若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換艾炷。如病人臍部凸出,可將面團搓成條,圍住肚臍,再填鹽于其中施灸。隔鹽灸主要應用于脾腎陽虛的患者,臨床多見小腹冷痛等癥狀。
隔姜灸用姜片作隔墊物施灸。操作時將鮮生姜切成厚約0.3厘米的姜片,用針于中間扎孔數個,置施灸穴位上,以適量大小的艾炷點燃施灸。如初灸病人感覺灼痛,可將姜片略提起,待灼痛感消失重新放下再灸。這種灼痛非真熱,系姜性刺激所致。以灸至肌膚內感覺溫熱、局部皮膚潮紅濕潤為宜。此灸法簡便易行,臨床常用,適用于一切虛寒病證,尤其對嘔吐、腹痛、面癱及風濕痹癥等,療效可靠。
隔蒜灸用蒜作隔墊物施灸。常用的隔蒜灸有隔蒜片灸與隔蒜泥灸。前者將獨頭大蒜切成0.1~0.3厘米的薄片,用針在蒜片中間扎孔數個,放在患處或穴位上,用中小艾炷在蒜孔上點燃施灸,隔一段時間要更換新蒜片,繼續灸治。后者將大蒜搗成泥狀,置患處或穴位上,在蒜泥上點燃艾炷施灸。隔蒜灸主要用于正氣不足不能托膿外出、瘡瘍潰久不愈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