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衛
上海藥膳協會會長、著名中醫臨床專家孟仲法教授,生于1925年,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鑠,他獨到的養生之道是恬淡虛無、心胸寬廣、知足常樂、起居有常、精于食療。
在孟老看來,“恬淡虛無,病安從來”這一原則不僅是《內經》中表述的中醫理論,更是人生哲理和養生格言,他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不能患得患失,一定要有恬淡虛無的心態,不可能要求事事人人與你步調一致、志同道合。我走我的陽關道,他走他的獨木橋。”
雖然一生坎坷,但一連串的不幸以及旁人難以承受的打擊,并沒有將孟老擊倒。他的目光中,透出的是一種與世無爭的清寧,讓所有與他接觸的人,都倍感親切。
孟老還指出,“滿足現狀,積極進取”是“恬淡虛無”精神的一部分,也是精神養生所需遵循的信條之一。在滿足自己目前生活與工作現狀的同時,更要積極進取,以力爭獲得更大的成績。孟老認為,只有保持一顆恬淡虛無、不爭名奪利的心,多從自身找問題與責任,增進個人修為,才能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不順心的事情,從而使疾病遠離自己。
人的壽命與心境情緒大有關系。孟老經常說,對于生死,不要過分注重,因為生死不過就那么回事。人固有一死,只不過有人活得長些,有人死得早些。關鍵在于是否生活得有意義、有質量。另外,心胸要寬廣,不要總沉溺于傷痛之中,該過去的東西必須讓它過去,應該看到前路的光明,這樣才能情緒振奮、斗志昂揚。
孟老的妻子早年不幸病逝,使他深深體驗到中年喪妻的悲傷。但這件事情反過來,也激發了他全力醫治病人的責任感,于是很快就從負面情緒中擺脫了出來。孟老也由此領悟到,世上沒有不死之藥,卻有長壽之法。學會正確對待生命,積極了解自我,才可從容面對生命中出現的病痛、衰老、死亡,不致驚慌失措,從而祛病延年。
對于如何正確養生,孟老談到了這幾點:“當今的社會環境中,充斥了太多對養生不利的東西。很多人只注意眼前的享受,各種應酬層出不窮,追名逐利,不良生活習慣到處可見。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日常生活中不知道調攝心緒,隨意放縱,不注意養生保健,只有當病魔臨體、生命受到危害甚至嚴重摧殘時,才知道后悔,可已經太晚了。”
孟老說:“待人要寬厚一些,自己要想得開一些,每天開心一些。生活過得去,足矣。不必羨慕人家收入高、生活條件好。要過得心安理得,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更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心里沒有對不起人家,無愧于人,無愧于心,對得起天地良心。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知足常樂”,就是要讓這種滿足感通過內心世界的調節,使之達到最高值。如果能做到心里沒有過度牽掛、無憂無愁、知足常樂,就自然會有一個好心情,就會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和歡樂,自然能夠健康長壽。
清代名醫張隱庵說:“起居有常,養其神也。”說的是起臥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要順應自然界的晝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并且持之以恒,方可延年益壽。
孟老從來不睡懶覺,每天早上6點半左右起床,晚上10點
孟老還是上海食療營養研究所所長、中國中醫藥學會藥膳專業委員會顧問,他對于食療和飲食養生有很深的研究,主張“勿妄服藥”“食補勝藥補”。
孟老的飲食比較清淡,最常吃和愛吃的是菠菜、芹菜、香蕉等纖維類食物,非常推崇洋蔥、土豆、芋頭、紅薯、蘿卜、蓮藕等根莖類食物。
相比豬肉、牛肉等紅肉,孟老更喜歡吃魚,但他主張吃有鱗的魚,不吃無鱗的黃鱔、鰻魚之類,因為此類魚的膽固醇含量太高,對老年人不宜。他的飯量不多,通常是淺淺1小碗,每天早上喝500毫升牛奶,吃2只雞蛋或鴨蛋。
在臨床上,孟老善于藥食同治,“雪羹湯”是他的常用方之一。“雪羹湯”以荸薺、海蜇加水煮服,可適當加入冰糖,有清熱滌痰、養陰生津的功效,主治陰虛痰熱、大便燥結等癥。在臨床上,孟老常用“雪羹湯”輔治頸部慢性淋巴結炎、甲狀腺腺瘤、老年脾虛便秘以及高血壓并發青光眼等病癥。
準時入睡,還養成了午睡1小時的習慣。孟老認為,適當的午睡能夠改善心情、降低壓力,讓情緒變得穩定起來,還能有效地緩解高血壓。
孟老平時的愛好主要是讀書和寫作。寫作時間一般安排在上午,下午則是安心讀書的時間。對于孟老來說,每天讀書寫作,等于做了腦保健操。書中優美的語言文字也讓他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保持良好、積極的心理狀態,從而推遲了衰老。可見,讀書和寫作真是晚年的養生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