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巖市第七中學(364000)張寶珍
八年級和九年級的統編語文教材設置了“新聞”“演講”“詩歌”“戲劇”四個“活動·探究”創新性單元。對這些“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進行探究,不僅要立足于教學計劃、教學要求等具體指導意見,還要立足于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要求。這樣,教師才能深刻認識這些“活動·探究”單元的價值,以更好地為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服務。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個層面。在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下,研究“活動·探究”單元教學,有助于語文教師進一步深化對這些單元教學內容的認識,進而能夠科學合理地開展教學。為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先分析“活動·探究”單元的性質,設置的原因與意義,再論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下“活動·探究”單元的具體教學實踐策略。
要認識“活動·探究”單元的性質,就要以溯源的方式從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入手來進行分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明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的綜合性體現在其集聽、說、讀、寫于一體。與閱讀教學單元不同的是,“活動·探究”單元更強調實踐性,即通過相關實踐活動來實現涉及聽說讀寫的單元教學目標。因此,從屬性上看,“活動·探究”單元是以語文實踐活動為載體,致力于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聽說讀寫一體化的探究項目。教師可通過相關任務分解來落實“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
在八年級和九年級的統編語文教材中設置“活動·探究”單元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以創新性單元組織來深化學生對語文本質的認識。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對學生而言,無論是語言運用、思維發展,還是審美鑒賞、文化傳承,都容易陷入過度依賴網絡的誤區。通過“活動·探究”單元教學的實施,把學與做、認知與實踐有機統一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這有利于深化學生對語文性質的認識,并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升人文素養,進而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第二,促使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加快教學方式變革。“活動·探究”單元教學雖然也涉及相關類型文本的講解,但其重點在于以學生為主體來開展實踐活動。這不僅推動了“學以致用”教育思想的落實,還促進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推廣,進而促使語文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加快教學方式變革。
第三,突出語文教學的發展性,彰顯語文教學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的特征。“活動·探究”單元的內容涉及新聞、演講、詩歌、戲劇等。學習凸顯現實社會的新聞、演講,展現人文情懷的詩歌、戲劇,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能助推學生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因此,設置這些單元,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從根本上說是基于學生的發展需要,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設置“活動·探究”單元的意義主要有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兩方面。
從現實意義來看,“活動·探究”單元的設置著眼于聽說讀寫一體化,致力于引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綜合能力,習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深化對新聞、演講等的認識,發現并掌握相應文本的創作規律。如“演講”單元中的任務一為“學習演講詞”,任務二為“撰寫演講稿”,任務三為“舉辦演講比賽”,其任務設置主線為“學—寫—用”。對于學生來說,學習這一單元是全面認識、深化理解、運用實踐有關演講知識的過程,也是掌握相關規律的過程。因此,設置這一單元能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推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開展群文閱讀。
從理論意義來看,“活動·探究”單元的設置不僅著眼于聽說讀寫一體化的教學思路,還秉承著學生主體的原則,致力于通過探究活動來深化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認識,引導學生解決怎么學、怎么用的問題,啟發語文教師進行怎么教的教學改革探索。要想引導學生落實怎么學、怎么用的拓展式學習,就必須立足于培養與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若能圍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設計學習活動,便能更好地實現“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目標。“演講”單元中設置的“學習演講詞”“撰寫演講稿”的任務的本質都是對演講詞的鑒賞與品味,而“舉辦演講比賽”這一任務不僅涉及演講稿的撰寫,還涉及演講者的臺風、表達、情感等,這些與撰寫演講稿同等重要。可以說,通過實踐體驗不斷深化學生對演講的認識,讓學生在掌握演講稿撰寫規律的同時,形成個性化的演講風格是這一單元的根本教學目標。“活動·探究”單元教學是一個以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個性化學習的過程。
通過對“活動·探究”單元性質、設置原因與意義的辨析不難發現,“活動·探究”單元基于相關閱讀文本,有意識地將閱讀與寫作等聯系起來,極具綜合性,能引導學生深化對相應知識的認識與理解,落實個性化語文學習,將閱讀與寫作等變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個性化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活動·探究”單元指向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通過“學、寫、用”三大任務的落實來推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筆者現以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學的組織、實施為例進行分析。
單元目標雖然在單元導語部分有所體現,但那種體現是模糊而非清晰的。三大任務雖有對應的目標,但仍需要語文教師進行進一步細化,使之形象、具體,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如這一單元的目標在單元導語中是這樣表達的:“本單元,我們將跟隨演講者,走入演講的現場,去感受他們不同的風格,汲取自己需要的營養。在此基礎上,學習撰寫演講稿,舉辦演講比賽。”三大任務中,任務一“學習演講詞”對應的目標是閱讀教材提供的演講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把握演講詞的特點,開展模擬演講;任務二“撰寫演講稿”對應的目標是學習演講稿的寫作,并撰寫一篇演講稿;任務三“舉辦演講比賽”對應的目標是以“任務二”中撰寫的演講稿為基礎,舉辦班級演講比賽。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相應目標進行了細化與明晰。結合三大任務的目標與要求,將單元目標確定為:掌握演講稿的寫作特點與規律,運用相應知識撰寫一篇合格的演講稿,并在演講比賽中進行有效的展現。又將任務一的目標細化為把握演講詞的基本用法,掌握演講詞的特點;將任務二的目標細化為結合實際,撰寫一篇中心突出、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生動的演講稿;將任務三的目標細化為在演講比賽中有效展現演講稿的內容,完成一次合格的演講。撰寫演講稿與參與演講比賽的前提是掌握謀篇布局的特點與演講技巧等。這些知識與技巧的獲取離不開任務一的落實。通過分析4篇風格各異的演講詞,讓學生深化對演講的認識。如在正常語速下,5 分鐘以內的演講稿字數在1200字左右。但每個學生的語速有差異,他們可以通過模擬演講來確定自己每分鐘的讀字個數,以準確把握自己撰寫的演講稿的字數,進而優化演講稿的結構與表達,突出情感。在細化目標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更好地開展單元學習,從而有效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單元目標的明晰,還是三大任務目標的細化,都指向閱讀與寫作等相融合的綜合活動的開展,著重強調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編入本單元的4 篇演講詞為聞一多先生的即興演說實錄《最后一次講演》,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王選先生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顧拜旦先生的《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 周年》。這4 篇演講詞最典型的特點是有很強的邏輯性,有利于“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的培養。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認識并掌握撰寫演講稿的普遍規律和演講技巧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與探究欲望,使學生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如通過教學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講演》,有效引導學生探究即興演講的特點、口語運用的技巧等;通過教學顧拜旦的《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 周年》,有效引導學生探究演講詞的語言特色。筆者在教學時還基于這4 篇演講詞組織學生展開群文閱讀,以使學生全面掌握相關知識,為學生撰寫演講稿、開展演講活動奠定基礎。
學生學習探究的過程,并不是單獨的閱讀或寫作過程,而是讀寫相結合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最后一次講演》的時候,筆者先讓學生對演講詞進行解讀,再讓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對其進行修改,使其具備個性色彩,最后開展演講模擬訓練。這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演講風格,養成相應的演講表達習慣。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可以了解這些演講詞寫得好的原因,進一步促進個性化學習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分別展示每篇演講詞中寫得精彩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再讓學生在仿寫的基礎上進行獨立創作,使學生更好地內化相關知識。
三大任務目標的實現依賴于教師的精心組織。精心組織不是說語文教師需要全部包辦,而是說語文教師需要結合具體學情有效安排,以實現每一個任務細化目標。如演講詞的特點,可以在閱讀分析4 篇演講詞的過程中逐一被提煉出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讓學生找出這4 篇演講詞中最有共性的地方,并說明理由,從而深化學生對演講詞的認識。通過提煉,演講詞的特點就會被學生有效認識并內化。
教師在教學“活動·探究”單元時不要拘泥于單一文本的閱讀與理解,而要把單元全部文本整合為一個整體展開講解,并通過有效組織進一步落實相關的探究活動,以使“活動·探究”單元真正立足于活動載體,促進學生的發展成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精心組織與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情去深入挖掘活動路徑,借助相應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來保障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如在教學本單元時,為了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模擬訓練,筆者便把三大任務目標進行“混搭”,還創設相應情境,并引導學生進行文稿修改,從而使學、寫、用等結合起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模仿聞一多先生的語氣,就“中學生需要理性思考”這一話題進行微型模擬演講。有學生從網絡暴力現象入手,仿寫了《最后一次講演》的第一段并進行了演講。筆者這樣做在活躍了課堂氛圍的同時,還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使活動路徑更豐富。
精心組織在教學中的表現之一為有序引導,既需要語文教師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又需要學生積極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環節產生應有的效果,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活動,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精心組織的成效可通過評價展現。評價的核心應當是學生所具備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相應實踐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借助相應活動的開展,教師能更精準地掌握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情況。
綜上所述,教師應立足于“活動·探究”單元的性質及設置原因與意義來組織并思考實施相應的單元教學,基于學生發展成長需要打通單元綜合性、實踐性活動開展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之間的通道,以引導學生在學習目標確立、學習方式轉變、學習實踐探究等環節中,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進而實現自身全面發展與個性化成長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