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州市禺山高級中學(510000)王一芝
主題類多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在2020 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中第一次出現,作文題由材料、主題和任務、要求三部分構成。在2021 年語文學科的八省新高考適應性考試題和各地高考模擬考試題中均出現了主題類多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的身影。
【2020 年全國新高考Ⅰ卷】請綜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2020 年全國卷Ⅱ】“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邀請你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會,發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請完成一篇演講稿。
【2021 年八省新高考適應性考試】校團委舉行“銘記歷史,迎接挑戰”的主題征文活動。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說說你的感受與思考。
【2021 年廣州一模】以“探索從未停步,超越永無止境”為主題,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完成。
【2021 年深圳一模】語文老師計劃在課堂上舉行“品孔顏之樂,做幸福青年”主題交流會。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發言稿,談談你的感受和思考。
王榮生老師在《寫作教學教什么》中指出:“中學作文課,就應該研究如何在課堂特定的環境和有限的時間內,幫助初學者盡快構建起語言文字表達的最初那幾級臺階。”主題類多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是有基本章法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教會學生這些章法。下面就以2021 年深圳二模語文作文試題為例,來談一談主題類多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該如何寫。
【原題再現】
1916年,陳獨秀在《新青年》一文中號召青年做“斬盡滌絕做官發財思想,內圖個性之發展,外圖貢獻于其群”的新青年。
1919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大聲疾呼:“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
如今,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新時代的我們,要走出孤芳自賞的狹小天地,在祖國的萬里長空放飛青春夢想,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偉人的話語激勵不同時代的青年,要大膽打破陋習,擺脫束縛,勇敢更新自我,張揚個性,成為有益于國家民族的“新青年”。
校團委舉行“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題征文活動。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說說你的感受與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在寫作中,學生暴露出兩個問題。一是缺失關鍵詞。“新青年,敢不同”這一主題在有些學生的作文中竟然一次也沒有出現。核心概念、關鍵詞是考場作文的必備項,缺失了關鍵詞的考場作文是很“危險”的。二是缺失材料。有些學生只斷章取義式地引用了材料中習近平總書記的寄語,而對其他材料視而不見。有些學生則在開頭一口氣點出三則材料的相關內容,之后便再也不提材料。正是因為對關鍵詞和材料的把握不夠,所以這些學生并未能完成核心任務。那么主題類多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究竟該如何寫呢?
作文題目明確提出的寫作主題在寫作中的重要位置和重要意義,必須重視,不可忽視;只能強化,不能弱化。
邏輯的起點就是概念,首先應該剖析主題關鍵詞的內涵。這道作文題給出的主題是“新青年,敢不同”,那么“新青年”的“新”指什么,“敢不同”指什么,在寫作中應該結合材料明明白白地分析出來。
再來看2020 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的語文作文題,題目給出的主題是“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疫情中”這一定語告訴考生是特定的時間段。該主題涉及兩個核心概念:一是“距離”,二是“聯系”。“距離”指什么,“聯系”指什么,在寫作中要清晰地寫出來。2021 年八省新高考適應性考試的語文作文題給出的主題是“銘記歷史,迎接挑戰”,在審題時要結合材料思考“銘記什么歷史,迎接怎樣的挑戰”。2021 年深圳一模的語文作文題給出的主題是“品孔顏之樂,做幸福青年”,在審題時要厘清“孔顏之樂”的內涵是什么,做什么樣的幸福青年,怎么做幸福青年。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指出:“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寫作側重考查學生思辨的邏輯性。本題給出的主題中,“新青年”與“敢不同”之間是“互為因果、互為前提”的邏輯關系。因為是“新青年”,所以“敢不同”;因為“敢不同”,所以是“新青年”。“新青年,敢不同”是一個關系型的主題,寫作時二者不可偏廢,但可以有主從詳略之分。
再來看2020 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的語文作文題,題目給出的主題是“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其中,“距離”與“聯系”本就是一對矛盾的概念,存在著辯證關系。因為有距離,聯系才彌足珍貴;抗疫既需要距離,又需要聯系;距離是聯系的前提,聯系是距離的保障;疫情雖然催生了空間距離,但并沒有阻斷聯系。
在寫作主題類多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時,學生需要認真思考主題中蘊含的邏輯關系,這是審題立意的關鍵。
本題有學生在論述分論點時緊緊圍繞“創新、創造、奮斗、拼搏”等關鍵詞,這樣寫顯然偏離了題意。出現這種問題的學生沒有明白主題是第一要素,不可忽視主題。考后公布的56 分標桿作文《我輩敢不同,爭當民族脊梁》設置了三個并列的分論點:“新青年們要敢于立不同的志氣”“新青年們要敢于做不同的實踐”“新青年們要敢于做不同的奉獻”。顯然,這是圍繞主題從“新青年敢不同”的具體表現展開的分論點論述。同時公布的52 分標桿作文《新青年當敢不同》是這樣設置三個分論點的:“敢不同指的是一種敢于打破既有之陋習,堅定創新的信念”“敢不同之青年,是時代發展的一大原動力”“吾輩青年當敢于不同,勇敢更新自我,更應走向天地間,奉獻自我”。分論點的論述緊緊圍繞敢不同是怎樣的、為什么需要新青年敢不同、新青年要怎樣敢不同,層層遞進,表現了作者思考的深度。
在論述時,還應有反復切題意識。一些學生有很好的素材,但是不知道怎么在行文中圍繞主題對其進行有效利用。筆者在此做個示范:“20 世紀30年代,年輕的冼星海放棄在上海衣食無憂的差事,敢不同,前往延安,為抗日創作大量革命歌曲;‘布衣院士’盧永根,年輕時放棄移民美國的機會,敢不同,扎根華南農業大學,扎實從事水稻研究;2020年高考填報志愿時,湖南女孩鐘芳蓉放棄眾人眼中掙錢多的專業,敢不同,選擇冷門的考古專業。”這樣的敘例,是牢牢扣住“新青年,敢不同”寫的,十分切題。
語言的積累是在一個較長的過程中逐步進行的,對材料的整合與加工、對經驗的取舍與梳理,都是思維的過程。學生的知識積累并非機械地寫一寫、練一練、讀一讀、看一看就可以完成的,必須過腦過心,只有這樣的積累才能在運用語言的同時提高思維品質。對于主題類多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題中的材料,學生不可忽視,應該整合加工,有效解讀,以正確、合理運用材料論證主題。
通過逐句解讀材料可以發現,材料與主題之間存在暗合的關系。陳獨秀號召青年做“斬盡滌絕做官發財思想,內圖個性之發展,外圖貢獻于其群”的新青年。通過分析解讀,可知“新青年”的“新”,在于思想之“新”、個性之“新”、使命之“新”,這與只為升官發財的普通青年是不同的。陳獨秀的話照應了主題“新青年,敢不同”中的“新青年”。毛澤東大聲疾呼:“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通過解讀可知,“新青年”應該是敢說、敢做、敢為國家擔擔子的青年。這里不難推斷出有些青年是不敢這樣做的。他們看到不公正的現象,不敢發聲;遇到不平事,不敢挺身而出。顯然,要想寫出“新青年,敢不同”,必然要有相關的對比。通過分析可知,毛澤東的話暗合了主題“新青年,敢不同”中的“敢不同”。同樣,通過分析習近平總書記的寄語可以發現,“新青年”應在祖國的萬里長空放飛青春夢想,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不應沉浸在孤芳自賞的狹小天地。言外之意,有些青年陷在孤芳自賞的狹小天地中不能自拔。習總書記的話指明“新青年”的不同到底在何處。作文題中材料的最后一段是總結段:“偉人的話語激勵不同時代的青年,要大膽打破陋習,擺脫束縛,勇敢更新自我,張揚個性,成為有益于國家民族的‘新青年’。”稍作思考可知,“要大膽打破陋習,擺脫束縛,勇敢更新自我,張揚個性”照應著陳獨秀說的“斬盡滌絕做官發財思想,內圖個性之發展”;“成為有益于國家民族的‘新青年’”照應著陳獨秀說的“外圖貢獻于其群”,還照應著毛澤東、習近平的話。所以說材料和主題之間存在暗合關系,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寫作主題類多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時,應該用好材料,對材料進行充分的解讀和加工。在正確、充分運用題目所給材料論證主題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其他素材來論證主題。在寫作時有些學生忽視作文題中的材料,大篇幅地運用自己積累的素材,以致偏題,作文得分不理想。
要明確的是,主題類多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題中的材料,實際上創設了一個真實情境。從某種程度上說,任務情境能讓寫作“活”起來。學生在面對此類作文題時應該明晰,他們是在具體情境下寫作的,材料就是情境。比如2021年八省新高考適應性考試的語文作文題給出的主題是“銘記歷史,迎接挑戰”,作文材料創設的任務情境就限定了考生銘記的是抗美援朝的歷史。若考生對“歷史”作任意的解讀,就偏離題意了。材料是寫作的起點,主題是寫作的方向,正確充分利用題中材料論證主題是寫好考場作文非常重要的一步,忽視材料是寫作考場作文的大忌。
主題類多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題是有主題任務的。在寫作本題時,學生應結合材料,緊扣“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題,對“新青年”進行明確定位,對“敢不同”進行深刻闡述;應正確、充分運用題中材料論證主題。
學生在完成寫作任務的過程中,要注意任務情境、寫作身份、寫作對象和文體特征。“校團委舉行‘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題征文活動”給出了一定的提示。“校團委”舉行“征文活動”,指出任務情境,又提示學生是作為青年向校團委投稿的,且寫作對象應同樣是青年。特定的寫作身份,要求學生立足新時代,闡明自我應有的價值選擇,突出自我的“青年立場”。如有學生在作文的開頭寫:“當今世界風云變幻,暗流涌動,百年變局下,作為新青年的我們該承擔怎樣的責任,背負怎樣的使命呢?我認為,其必曰:敢于求不同,勇做新青年。”結尾寫:“習總書記說:‘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讓我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將個體力量貢獻于社群,做有益于國家民族的新青年!新青年,敢不同!”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該學生在作文開頭和結尾部分都有點明寫作主體是青年,寫作對象是“我們青年”,體現了其有分解任務、完成任務的意識。
道家說的大道至簡,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要寫好主題類多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就要注意:首先,主題為第一要素,不可缺失;其次,材料就是任務情境,不可忽視,要正確、充分運用材料論證主題;最后,要分解任務,明確任務情境、寫作身份、寫作對象和文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