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明
(峨眉山市教師培訓中心, 四川 峨眉山 614200)
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存在各式各樣的量,買東西時比較價格、稱重量,跑步時要看路程、時間、快慢等,這些都需要以“數學眼光”來看待。量感是人們應該具備的數學眼光之一,也是小學生通過數學課程學習應發展形成的數學核心素養。因而,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應重視培養小學生的量感。
“數”與“量”既密切聯系,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把“量感”歸于“數感”的一部分,教材對有關量感培養的內容編排相對較少,且分散在不同的階段進行學習,使得教師在教學中較為注重“數和運算”,而對“量感”重視不夠、內涵不清、教學活動經驗積累不多,缺乏將小學階段的度量概念、計量單位、測量工具等相關知識進行結構化關聯,造成對小學生“量感”的培養呈現出隨機、散漫的割裂狀態。
基于量感教學現狀,筆者通過研讀相關文獻,對量感的內涵、價值進一步作出思考,在此基礎上結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面積”的教學實踐探索構建其培養策略。
量是客觀事物所具有的能區別不同程度的屬性,如多少、大小、輕重、快慢等[1],這些事物的屬性都可借助一定標準進行測量,其測量結果的大小可以用“數”來表達。量感是對“量”的感知、體驗的基礎形成的對事物測量屬性及度量大小的感悟。量感通常用“數+單位”的數學語言表示,其中數是“量”測量結果多少的表達,單位本質是測量標準,指向量的形態,因而,量感體現的是數與形的有機統一。
量感是學生經歷對量的比較、運算、估計等數學活動,發展形成的一種直覺感知能力、定量刻畫能力。小學階段,量感主要是指向對長度、面積、體積、時間、質量等的感悟,在此基礎上形成對“量”的估測推斷意識。小學生的“量感”素養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具備明確的度量意識,能以“度量”的眼光看待身邊常見事物,選擇一定標準對其可測量屬性進行定量刻畫;第二,在豐富感知、充分體驗的基礎上,了解和認識度量單位及其內在結構關系,建立度量單位模型,能進行不同單位間的四則運算,靈活選擇恰當的度量單位去描述可測物體的某一屬性;第三,能根據具體情境,選擇合理的估測策略解決生活中簡單實際問題[2]。
量感具有以下特征:
量感是小學生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協同參與,在“具身”多維度操作體驗中不斷豐富“量”的感受,經歷“量”的形成過程,清晰建立度量單位表象,形成對度量大小的直覺感知,具有直觀形象性。如對1平方厘米的認識,要讓學生經歷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想一想等多感官參與的操作體驗活動,積累豐富的直觀經驗,建立清晰的表象。
量感是基于學生直接或間接的認知經驗,在充分感知不同計量單位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積累,在選擇與運用、測量與計算等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經驗過程性。如通過多維操作體驗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面積單位表象,在數一數活動過程中認識它們間的關系,在觀察、描述、刻畫、測量生活中具體實物表面的面積過程中,量感得以逐漸形成。
量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是學生在“量”的學習過程中通過一次次感知、比較、實踐和運用,不斷豐富和積累對“量”的感受,不斷修正和完善對“量”的大小感覺,再借助想象與推測,從“一個單位”延伸至“幾個單位”,從單一量的感受、體驗到量與量的比較、關系的建構,由基本量感到衍生量感,從“感性”到“理性”,學生的量感不斷豐富與深化。
如前所述,量與我們生活世界密切相關,要更好地認識生活世界需要具有一種度量的“數學眼光”。史寧中教授指出“度量是數學的本質,是人創造出來的認識數學、進而認識現實世界的工具”[3]。雖然我國小學數學課程中沒有把“測量”作為一個獨立的內容領域,但分別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兩大內容領域編排了“常見的量”和“圖形的測量”等內容,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形成對長度、面積、體積、時間、質量等量的感悟,在運用數及適當的單位描述現實生活的現象和事物屬性過程中,理解常見的量,掌握測量的方法,發展度量意識,理解度量的本質,形成估測能力。
生活中有許多與“量與計量”有關的實際問題,一方面需要兒童具備度量意識,嘗試從度量的視角,選擇標準、工具、方法進行分析解決;另一方面需要兒童根據問題的具體情境,靈活選擇策略,合理估測、理性推斷。當兒童建立了量感,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時,就能根據頭腦中形成的有關量的直覺感知,選擇恰當的估測策略,經過嘗試估測、反復推斷與調整,有效地解決問題。同時,兒童在經歷有關“量與計量”問題的分析解決過程中又進一步發展、豐富量感。
度量是一種數學的基本思想,是借用數量的精準和空間的形態對現實世界進行定量與定性的刻畫[4],體現了數學學科本質。度量包括抽象度量和工具度量。抽象度量是用通過抽象得到的計數單位去測量;工具度量要基于事物的物理背景創造度量單位,再以度量單位去量被測物體[5]。在小學數學課程中諸如長度、質量、時間、角度、面積、速度、體積、容積等有關“測量”的內容都是屬于通過工具得到的度量。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比較、分析、推理、想象,在建立度量單位、形成度量方法、解決現實生活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對“量”的感悟,深刻理解度量的意義與本質,感悟數學抽象、數形結合等思想方法,促進理性思維的發展,提高數學應用意識。
通過以上分析與思考,明晰了什么是量感,為什么要培養學生量感,更需要我們數學教師基于量感的本質,堅持反思性教學實踐,積極探索培養學生量感素養的基本策略。筆者結合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的教學實踐探析如下。
小學數學教材通常以單元的形式來編排學習章節。同一單元的知識內容相互關聯,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要消除量感培養“斷點”“隨機”的教學狀態,需要立足單元整體,將度量概念、單位、進率、工具、策略等關鍵元素整合起來,打通知識關聯,從而整體把握內在結構,系統思考與設計教學活動,將量感培養貫通于單元教學始終。
“面積”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面積單位的進率,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等[6],涵蓋了度量概念、度量單位及進率、量的測量與計算、量的估測等量感表現的關鍵元素。教學中,需要將這些元素以面積概念的理解為核心,以度量意識的發展為主線進行統整,由低到高經過直觀感知面積、面積直接比較→間接比較、統一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表象→建構面積單位結構、面積單位間化聚→面積的測量(估測與實測),不斷豐富、發展面積的量感素養。
體驗是發展量感的重要方式,也是積累表象、建立概念的重要基礎。教學中,通過看、摸、量、畫、比、說等多維度的親身體驗活動,眼、手、口、腦全感聯動,讓學生親自參與,在具身實踐體驗中獲得對量的豐富感知,外顯的動與內隱的思相結合,有層次、循序漸進地積累沉淀,形成量的清晰表象。
“面積”的教學時,可設計以下體驗活動:其一,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如黑板、國旗、課桌、數學書),讓學生用眼觀察、動手摸一摸、動口說一說,充分感知“面”及“面的大小”,對面積的含義初步理解。其二,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物體“表面”(如字典)、不規則圖形(中國三個省的地圖)進行充分觀察、比較,以突出本質,全面理解面積概念。其三,基于圖形動態變化(拼組、平移、旋轉)的觀察、操作、比較中體會面積的運動不變性,發展面積守恒觀念。其四,基于長度與面積兩個概念緊密關聯又易混淆,讓學生描一描圖形的一周、涂一涂表示圖形的面積,通過不同操作活動體驗,加以對比區別,達成對面積較為深刻的理解。如此這樣,學生經歷多層次體驗活動,多感官協同參與,獲得對面積的深刻感悟,達成對面積的意義理解。
培育“量感”,首先要指導兒童形成強烈的度量意識。小學數學課程中的長度、面積、體積(容積)、角度、質量等的度量,雖然可測量的屬性不同,但其度量的本質結構是一致的,即經由直接比較到間接比較,構造度量單位及體系,用度量單位去量(liáng)被測對象,被測對象有多少個度量單位,就是它的量(liàng)的大小。教學中,應結合具體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不斷感悟度量的本質,發展度量意識,提升“量感”素養。
在“面積”教學中,立足單元整體,以面積的含義的理解為基礎,以度量的本質的感悟為核心,引導學生通過以下六個層次的學習活動中經歷面積單位的產生、確定、形成、應用過程,體會度量的意義,發展度量意識。第一,讓學生比較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學生嘗試用觀察、重疊等直接比較方法都很難獲得結果時,激起認知沖突,引發學生尋找借助其他圖形作單位來間接比較,喚起用面積單位進行測量的需求。第二,讓學生用圓、三角形、正方形等圖形動手拼擺對長方形的面積進行測量,比較辨析中體會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合理性。第三,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舉例、比劃等活動,結合身邊熟悉的具體實物,豐富面積單位的感性認識,積累直觀經驗,清晰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單位表象。第四,讓學生用面積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經歷計數面積單位的個數得到測量結果的過程,體會度量單位的價值,感悟面積與面積單位的關系。第五,通過拼擺、畫格子等實際操作活動探究長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中,突出計數面積單位個數的方法,溝通長方形的長、寬與面積單位個數的聯系,從本質到形式聯結的基礎上概括面積計算公式,由“數”面積到“計算”面積,促進“面積是幾倍單位量的數值化表示”觀念的形成。第六,引導學生用擺、畫、計算多種方法,直觀與推理結合,探究相鄰面積單位的進率,適時對面積單位進行梳理,溝通內在聯系,形成結構化認識。上述系列化、多層次的學習活動設計,緊扣度量本質,學生經歷直接比較、間接比較、標準單位比較、公式計算等學習過程,觸摸度量的本質,發展度量意識,促進量感的積累與提升。
“量感”更多體現在不借助測量工具對量的大小有較準確的感知。由此,量感的建立與完善離不開估測活動。在教學中,要多提供用單位量實際測量身邊物體相應數量的活動,豐富和積累足夠的實際測量經驗,組織學生進行多樣化的估測活動,嘗試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估測,通過想象推斷量的大小,再借助工具進行準確測量以驗證估測推斷,對先前的估測做出調整,不斷修正對“量”的大小的感覺。學生經歷估測、想象、驗證、分析、推斷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歷程,操作實踐與內在的深度思考相結合,不斷完善對“量”的估測策略,發展、提升“量感”素養。
在“面積”的教學中,組織學生對身邊的撲克牌、課桌面、黑板、教室、操場等面積進行估測,并交流估測方法,或利用標準量(面積單位)進行估測,或借助身邊熟悉的與之相關的其他物品面積進行估測,再讓學生親自測量與計算,對估測結果進行比較、檢驗,形成對實物面積更為準確的認識。這樣的教學,估測與實測相結合,動手操作與動腦思考相結合,較好地培養了估測意識與能力,促進了估測策略的不斷完善。
量感的形成既要基于學生的直接或間接的認知經驗,更要兒童理性思維的參與使之內化,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建立量的清晰概念。教師結合教學進程適時地創設對比、辨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思辨促成對方法策略的回顧反思、總結提升,進一步溝通度量單位之間的聯系,明辨相關易淆的量,既為后續學習積累經驗,又不斷內化初步建立的量感,促進量感的持續發展與完善。
在“面積與面積單位”的教學中,學生用圓、三角形、正方形等三種圖形作為面積單位對長方形進行測量時,要適時引導學生在操作中對比思考“為什么選擇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在比較辨析中深刻體會選擇用正方形作面積單位的合理性,感悟度量的本質。學習了常用面積單位量“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后,適時引導學生借助圖形將它們與長度單位量“1厘米、1分米、1米”進行對比,明辨面積與長度的聯系與區別,聯結一維長度的度量與二維面積的度量,對量的屬性、單位依托形體內化于心。
量感是學生重要的數學素養,量感的培養有助于學生以“量”的視角來審視和探索世界。作為數學教師,應加強量感培養的實踐研究,整體把握小學階段的計量知識,整合計量“單位、進率、工具、策略”等關鍵要素,結構化設計,積極探索“量感”培養的策略、方法、路徑,促進學生“量感”素養的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