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侃
2018 年,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聯合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這預示著當前中國電影教育由高等教育范式向中小學素養教育范式轉型。國內師范與藝術院校紛紛成立研究機構對此建言獻策,如北京師范大學的中國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電影學院的電影教育研究中心及浙江師范大學的中小學戲劇影視教育研究中心等,且在電影素養教育的政策研究、實踐調研、理論建構與教學推廣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對電影素養教育的研究與推廣意義重大,其背后蘊含的影像教育理念對當前中小學階段的文字教育主導范式產生重大沖擊。
盡管學術研究已呈蓬勃氣象,但中國電影素養教育若想取得長遠發展,仍需開拓國際視野。綜合考量經費配給、資源共享及社會效果等因素,英國電影素養教育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第一,從1898 年第一部有關奶酪的電影被禁映[1]算起,英國電影教育已有120 多年的歷史經驗;第二,英國已在中等教育階段頒布電影研究科目的教學考試大綱;第三,英國電影素養教育機制是與美國和歐洲其他各國電影素養教育相互融合的結果,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因此,本文基于英國電影素養教育的現實經驗,針對當前我國電影教育的發展問題,提出我國電影教育建設的若干設想。
2008 年,在英國電影委員會(UK Film Council)的倡導下,英國政府開啟了名為“電影:21 世紀素養”的全國性教育計劃。“電影:21 世紀素養”計劃植根于這樣一種信念:“我們以理所當然的方式認為社會有責任幫助未成年人閱讀、書寫、使用和享受文字;我們也應該理所當然地認為社會有責任幫助未成年人使用、鑒賞和理解動態影像,不僅要讓他們掌握使用技術的能力,還要讓他們具備文化素養”[2]。顯然,英國政府已將“電影素養教育”提上國家議程。電影素養教育不僅是“關鍵教育”(Key Stage)階段英國學校教育的必修課,還被納入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及公民教育的教學議程,電影教育主體已從學生群體擴展到每一位英國公民。綜合來看,當前英國電影素養教育的特點可概括為:多元化的教育認知、全民化的教育規模,以及系統化的教育實踐。
經過百年多的摸索與實踐,當前英國電影素養教育蘊含對電影本體的多元化認知,其中包含電影作為媒介素養教育、藝術素養教育、文化素養教育及視覺素養教育的認知理念。
第一,電影媒介素養教育在電影素養教育中占據核心地位,強調學習和掌握媒介信息文本的生產、傳播、使用與再現的全過程。大力推廣電影媒介素養教育是英國政府將國家的媒體監督權力轉移到公民個人責任的具體體現[3],這與英國民主政治體制和網絡時代公民言論自由息息相關。2003 年,英國政府頒布的《傳媒法》(Communications Act)規定要提高國民的媒介素養,隨后,在英國電影委員會和英國電影協會的共同努力下,強調“動態影像素養”和“電影素養”成為對媒介素養政策的具體執行。
第二,電影藝術素養教育是當前英國電影素養教育的重要方向。藝術教育強調對優秀藝術作品的藝術分析與美學鑒賞。英國電影藝術教育以歐洲藝術電影和英美獨立作者電影作為教育經典文本,是對電影作為獨立藝術門類的教育實踐。
第三,電影文化素養教育是對英國人文教育的有效補充。電影文化素養教育,延承20 世紀60 年代以來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對以電影為代表的大眾文化的持續關注,將電影的解讀引申到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學科視野,繼而以電影文本為載體進行文化研究與文化教育。
第四,進入21 世紀后,英國將電影視覺素養教育提到國家教育戰略的重要地位。英國電影委員會聯合英國電影協會發起的“動態影像素養”戰略與“電影教育”計劃等[4]是對這一理念的踐行。視覺素養教育背后蘊含的是當代社會教育理念的轉向,即從書面文字的教育轉向圖像、影像及視聽的綜合教育。
電影素養教育在英國形成全民化的教育規模,主要體現在國家政策的出臺、教育機構的執行及社會項目的補充三方面,它們共同推動電影素養教育計劃的貫徹和落實。
首先,隨著《傳媒法》《電影:21 世紀素養》等行政法規和官方文件的出臺,電影素養被視為21 世紀英國公民的基本素養。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下,電影教育已超越學校教育的界限,成為公民社會教育的一部分。電影教育不只是在校學生的重要義務,而且成為一項全民化的教育事業——任何年齡階段的英國公民都應該接受電影教育。
其次,考試科目的設置與國家課程的規定,為電影素養教育在學校的普及提供了制度保障。電影研究/媒介研究作為學校教育獨立課程,已成為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學歷教育考試和A-Level 大學預科考試考核科目,在英國中等教育階段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在小學教育階段,電影及媒介知識已成為英語科目國家課程(Nation Curriculum)的重要考核部分。
最后,隨著英國對電影教育的支持,公益性和商業化的電影教育組織紛紛成立,如電影俱樂部(Film Club)、第一束光(First Light)、走進電影(Into Film)等,各式各樣的電影素養教育項目有序開展,英國社會為電影全民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溫床”,電影素養教育逐漸成為英國民眾日常生活與工作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電影教育已滲透于英國學校教育體系中,無論在基礎教育階段,還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均已開始全面的電影教育實踐。在基礎教育階段,電影課程模塊分布在幼兒園、小學、中學等不同階段,不同學年的學生能接觸到各種形式的電影模塊課程。在啟蒙階段,教師會增加圖片、視頻、音頻等教學手段,普及動態影像認知的基本常識,輔助和加深兒童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在小學階段,學校會開發英語、英語文學與媒介研究的聯合課程,目的是通過媒介教學提升學生英語和英語文學課程的學習能力。中學階段分為關鍵階段3 與關鍵階段4:在關鍵階段3,政府教育部門頒布國家統一的《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媒介研究為英語科目國家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英語科目考試;在關鍵階段4,媒介研究和電影研究已成為GCSE 中等學歷考試的獨立科目,國家頒布兩個科目相應的課程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5]。
在高等教育階段,一方面,媒介研究和電影研究是英國大學預科A-Level 考試的重要科目,成績優秀的學生可獲得進入大學的資格。到目前為止,媒介研究和電影研究科目的A-Level 考試已有30 多年歷史,形成了系統、科學的教學考核體系[6]。另一方面,在英國的大學教育中,電影研究學科形成了具有英國特色的“本碩博”多層次教學體系。在本科教育階段,學生會接觸與電影相關的理論與實踐課程,建立對電影學科的綜合認知。本科教育注重培養學生電影創作的實踐能力,其他人文學科也設立了與電影相關的本科學位教育,電影課程普遍受到歡迎。碩士教育深化了電影研究的培養方向,學生可選擇以學術研究為目的的學術型碩士或以教學和創作為目的的專業型碩士,尋找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在博士教育階段,英國電影教育主要是在人文學科背景下進行跨學科專業研究,開展與電影相關的社會文化研究與批判。
此外,21 世紀以來,英國社會發起的電影教育推廣計劃是校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并引導學生參與到電影的創作實踐中,通過“參與式”的實踐教育理念,讓學生建立對電影制作機制的深刻認知。總而言之,目前英國的電影教育科學體系和先進理念是國家、社會、學校及家庭共同行動的社會歷史結果,也是行政官員、知識分子、教師、學生及家長集體參與的社會事業,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付諸幾代人教育理想的熱情實踐。
2020 年12 月,《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發展現狀調研與分析報告》正式出版,對我國重要地區和城市中小學影視教育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從調查結果看,當前中國影視教育的工作基礎比較薄弱,一些地方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條件保障不完善、活動開展不豐富、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影視教育政策的針對性不夠明確,實效性有待提高。
到目前為止,全國大部分地區中小學的影視教育不受重視。例如,受學校升學率的影響,河南三門峽中小學“65%的老師認為影視教育對主科教學影響不大,開展與否都可以”[7]。這種觀念在全國三四線城市的中小學校是一種主流態度。盡管國家下發了開展影視教育的紅頭文件,但貫徹執行者寥寥無幾。
思想認識不到位也體現在對影視教育的認知偏差上。有的學校將影視教育等同于信息技術教育,“在更多的老師理解認知中,電影教學更多的是信息科學技術教育,而不屬于藝術創作門類”[8];也有一些學校將影視教育理解為娛樂工具,如在山西省呂梁山區,“教育者停留在把影視當作課間娛樂學生的手段,比如播放音樂、電影、電視劇等”[9];還有一些學校將影視教育看作輔助教學的手段,如遼寧的中小學校“影視設備較為缺乏,影視主要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存在”[10]。
條件保障方面的不完善,具體體現為影視教育基礎硬件設施缺失,以及影視教育軟性教學體系(包括課程體系與師資隊伍)不完善。對天津市初中生的調研發現,影視教育硬件設備的缺失很嚴重,“52.6%的學校認為電影教育硬件設施不足,如無場地播放”“有26.3%的學校有電影拍攝設備,但不能提供給學生拍攝,同時,幾乎沒有學校免費為學生提供拍攝設備”[11]。
在影視課程體系調研中,我們發現“雖然很多學校曾開設影視校本課程,但基本是曇花一現,不成體系”,這種情況歸根結底是影視教育師資隊伍不穩定造成的。“河北省大約九成的中學教師從未參加過影片的攝制培訓與實踐”[12],鄭州市“31%的學校在開展影視教育時采取文化課教師兼職講授的方式”[13]。“在開設影視教育相關課程的學校中,承擔影視教育課程教學的教師專業出身排前兩位的是信息技術(46%)和語文(21%)。”[14]總之,全國大部分中小學影視教育師資由文化課程教師兼任,且缺乏系統的影視教育師資培訓,課程與師資問題成為限制影視教育全國推廣的核心問題。
除課堂影視教學推廣受限外,課后影視教育活動的開展也過于單調。例如,在山東省聊城市中小學,“49.4%的學校從未開展過影視教育活動”[14]。這一數據具有普遍性,反映出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活動開展的平均狀況。在對影視教育活動的認知上,思想過于固化與偏狹。在河南省中小學,“與影視相關的活動內容與形式非常單一,僅為課堂觀影或集體觀影”[15],對與電影相關的其他豐富活動沒有進行深入挖掘;在山西省,“學校開展電影表演、電影配音、微電影創作等活動,在絕大多數中小學中聞所未聞”[16]。
影視教育管理機制存在問題,也是影視教育推廣不暢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很多學校沒有影視教育的相關負責部門,因此,其影視教育開展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在山東省棗莊市的調研中發現,“教育管理人員思想重視不夠,這就導致缺少頂層設計,致使影視教育處在一種無序欠規范的狀態”。即使一些地區設置了影視教育部門,但在推廣過程中也出現了分工不明確的問題,比如,“包頭地區現有的教學活動多由地區教育局主導,包頭市中小學社會綜合實踐教育中心和學校分別承擔影視教育教學任務,雙方未能明確責任分工”[17]。
中小學影視教育開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歸根結底是缺乏經驗。相較英國電影學校教育發展的百年歷史,中國中小學影視教育的開啟僅能回溯到20 世紀90 年代。因此,即便頂層設計者瞄準方向,實施操作者也需要時間不斷摸索。為高效推進中小學影視教育事業,我們有必要學習英國電影素養教育的現實經驗。因此,基于英國電影素養教育的現實經驗,針對當前我國電影教育的發展問題,本文提出關于我國電影教育建設的若干設想。
在當前媒介信息高速發展的新時代,電影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文化素養、媒介素養及視覺素養,即未來中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但是,考慮到當前小學生的課業壓力和教育成本,單獨設立電影課程的難度較大,也不現實,因此,建議在現有的小學課程科目中增加電影和媒介知識的普及學習。在英國的關鍵教育階段,英語課程和英國文學課程往往承載著電影媒介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中國,小學語文課程同樣是與電影及媒介常識聯系最緊密的科目,語文課程應該在對學生漢語聽、說、讀、寫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加入對動態影像、媒介文本的學習和判斷。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歷來重視閱讀經典,但經典文本多是紙質媒介文本,缺乏多元性,這與當前社會人才發展的現實需求嚴重不符。因此,教學要從經典文本向多元化文本過渡,建議在語文教學中加入經典電影、電視節目及新聞報道等多元文本的研讀與鑒賞。與此同時,小學語文課文普遍強調對漢語的研究學習,注重語言本體教學,忽略了學生獨立判斷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從漢語本體教學過渡到對文本信息的判斷與甄別能力的培養。經典書面文本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喪失即時的語境信息,無從判斷是非意義,因此,建議在語文課本中增加電影、廣播、新聞、電視節目、網絡綜藝等形式的媒介文本,既有助于對文學文本的補充理解,又能拓展學生對媒介信息的甄別與批判能力。
中等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的學生生理和心理趨于成熟,對來自社會和互聯網的媒介信息的攝取與接受熱情遠高于小學階段。因此,在中等教育階段,僅在語文課程中增加對電影和媒介知識的考核遠遠不夠。國家教育部門應考慮開設與電影相關的媒介或美育的獨立課程,解決與日俱增的媒介信息充斥社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的實際問題。這一點在英國中學電影教育中體現得非常明顯,無論是GCSE 中等學歷教育考試還是A-Level 大學預科考試,“電影研究”或“媒介研究”都是獨立的課程科目,并按照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開展課程。
因此,基于英國電影教育的特色經驗,我國在中學教育階段考慮開設與電影相關的媒介或美育的獨立課程需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形成全國統一的課程教學大綱,對教學方法、考核目標及案例選取進行統一規定和明確要求,尤其要注重對中學生動態影像素養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其次,在課程設置中,充分考慮理論教學與實踐創作的設置比例,培養中學生獨立思考的學術研究能力,激發學生動手制作影像作品的熱情;最后,與開設獨立課程相對應,在中考和高考中增設媒介或美育的考試科目。只有將電影媒介和電影美育納入中等教育考試體系,才能保持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熱情。
我們也要看到推進這一方案的現實難度。目前,國家為推進教育公正與公平,中考與高考的考試科目設置較單一,相對好操作,但是,這種過于追求“公平”的中等考試機制沒有體現出教育主體的差異化和教育目標的多元化。2020 年10 月15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大美育中考試點工作推進力度,到2022 年力爭全面實行美育中考。電影教育是美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電影教育進入中考已邁出一小步,但如何通過電影知識提升學生的美育和藝術素養是未來教育者的工作重心。
從目前的情況看,缺乏視覺素養和媒介素養不僅是未成年人當前存在的問題,也是中國社會各個年齡階段的民眾存在的問題。一方面,網絡暴力、詐騙、謠言時常發生,成年人也成為主要受害群體,這顯然是媒介素養教育缺失的結果;另一方面,我們進入一個讀圖時代,圖片、視頻、影像隨處可見,令人眼花繚亂,真假難辨,視覺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凸顯和急切。自2008 年英國政府出臺“電影:21 世紀素養”全國性電影素養教育計劃后,整個英國社會開始圍繞這一文件精神開展教育活動。電影素養教育戰略可有效且集中地解決數字影像時代社會大眾視覺素養和媒介素養缺失的問題。一方面,電影素養教育背后蘊含的視覺教育范式符合讀圖時代的大眾需求;另一方面,電影素養教育可培養大眾的信息甄別與批判能力,以此抵御不良媒介信息對人的戕害。
英國“電影:21 世紀素養”全國性電影素養教育計劃的實施對我國電影素養教育的開展具有啟發性。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從國家層面講,需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教育部、工信部及文化部等部門共同牽頭,制訂全國性的公民電影素養教育計劃,利用國家力量向全社會推行電影素養教育,建立輻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網絡教育的全民教育體系;第二,成立與電影素養教育相關的國家機構,主要負責推行和執行具體教育政策,建立與電影素養教育相關的配套基金與金融體系,確保教育戰略在充足經費的支持下順利開展;第三,在全社會形成電影素養教育的強烈氛圍,引導成立與電影教育相關的專業機構與商業組織,扶持與電影教育相關的公益性和商業化項目,確保不同年齡層次的民眾獲得接受電影教育的機會,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學校教學、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乃至終身教育的全民電影素養教育體系,大力提升全民媒介素養與視覺素養。
在數字技術尚未普及時,電影教育因為媒介對技術和資本的強勢依賴,在教育體系上多選擇精英化和小眾化的教學規模。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和深入,電影教育已超越對電影本體的認知,凸顯更多元的社會功能。一方面,電影教育背后承載的視覺教育理念是新時代學校教育范式轉型的關鍵;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社會的深入,對媒介信息的甄別及對虛擬高新技術的體驗,是新時代電影教育需重新賦能的應有之義。因此,在新時代,電影教育亟須從小眾化的精英教育轉向更為大眾化的素養教育。我們要謹記:電影素養教育是一項長期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足夠的耐心和崇高的理想,塑造和培養未來中國公民的理想形象;電影素養教育也是一項集體事業,是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及家庭共同行動,行政官員、知識分子、教師、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的教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