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三美學校(530021)周 燕
讀寫結合,是指先通過閱讀獲得相關的圖文信息,厘清作者想表達的內容、事件和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提煉相應的語言文字運用技巧等,再通過有針對性的寫作實踐,將閱讀中的所思所得轉化為語言文字的學習過程。讀寫結合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進而同步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預留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互動交流、寫作實踐。依托教材,讀寫結合,科學訓練,是落實“向課文學寫作”策略的重要途徑。教師依托教材內容整合寫作資源,落實讀寫結合,引導學生科學規(guī)劃閱讀過程和寫作訓練,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語言表達是最微觀的寫作技藝。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品鑒能力的關鍵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教材中找到正確的閱讀方式方法,提煉出相應的語言文字運用技巧等,并且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用。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課文的閱讀。學生只有仔細閱讀課文,才能加深對課文的認識和理解,并從中整理歸納出可用的寫作資源,進而實現有效閱讀。教師可以通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課前閱讀,做到在學習前對課文有所思、有所悟。
二是詞語的整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整合在課文中運用得較為巧妙的詞語,還可以通過分析某個詞語在某一段文字中所發(fā)揮的作用,讓學生明確相應的語言文字運用技巧。
三是句式的整合。常見的句式有長短句、整散句、對稱句等。教師可先帶領學生挖掘課文中的這些句式,并仔細品讀與分析,再讓學生進行有效仿寫。
四是修辭手法的運用。課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排比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整合、比較這些修辭手法在運用時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修辭手法運用得非常得當的部分。如《紫藤蘿瀑布》一文中有很多描寫都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臺階》一文中出現得較多的是排比、比喻這兩種修辭手法。在教學修辭手法的運用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著重分析這些課文。
周谷城說過,模仿不是創(chuàng)作,但是創(chuàng)作不能沒有模仿。人生來是不會寫作的,只有在不斷的模仿、學習和創(chuàng)造中,才能逐漸掌握寫作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課文的寫作格式、敘事方法、詞句整合方式等寫出自己想描述的事件內容,以使學生有效掌握寫作方法,并提升寫作能力。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整合敘事的方法,包括以小見大、詳略得當、寫出波瀾等;也可以引導學生整合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如《臺階》一文對父親的動作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展現了父親的憨厚、勤勞與淳樸)、語言描寫、肖像描寫等;還可以引導學生整合寫景的方法,包括托物言志、虛實結合、象征等(如關于寫景,《紫藤蘿瀑布》一文中就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謀篇布局就是根據文章立意和寫作要求,調度材料,恰當地安排層次、段落,從而使得文章秩序井然、結構緊密。文章一般可分為開頭、中間、結尾三個部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寫大綱這一方式,在寫作之前先厘清自己的所思所想。學生可以簡單寫出文章每一個部分的內容,以厘清寫作思路,找到更好的文章布局方式。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整合教材內容,學習相關課文的開頭布局、中間過渡及結尾技巧,并將其有效運用到相應的寫作實踐中。
教材可以成為學生的寫作之源、思想之源以及謀篇布局的創(chuàng)新之源。教師可有意識地為學生架設連接閱讀與寫作的橋梁,教會學生更好地寫作。
如《紫藤蘿瀑布》一文中有不少寫景句段,教師可以精選其中一些引導學生進行仿寫??梢允恰皬奈匆娺^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在和陽光互相挑逗”,也可以是“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就要綻開似的”,等等。通過仿寫,學生能更好地內化寫景技巧,進而做到在寫作相應的文章時將景色寫細致、寫生動。
教師若能組織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仿寫實踐,便能逐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敘事類文章中常有很多留白,教師可精選其中幾處,讓學生進行補寫,以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如《臺階》一文圍繞“父親要造有高高臺階的新屋”這個主題,講述了踏實、勤勞的父親不斷努力的過程。但是在有高臺階的新屋建成后,父親卻高興不起來。這是為什么呢?課文最后用“怎么了呢,父親老了”作解答。其實,“父親老了”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其他原因。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留白,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補寫相關的內容,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領悟課文主題。
通過引導學生補寫相應的留白,能激活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全面分析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老王》中的“我”對老王很同情。老王是一個窮苦卑微但心地善良的人,他最后悄無聲息地離世了。生活中并沒有太多人同情和關心這一不幸者——老王?;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改寫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在寫作中滲透一些新時代元素,融入自身美好的愿望,給老王一個不一樣的結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進行改寫,并將自己的愿望有效融入其中。創(chuàng)意改寫能啟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關心他人的品質。
在教學刻畫描寫人物的文章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給相應的人物編寫簡介。如教學《鄧稼先》時,讓學生在熟讀文本、鑒賞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寫一篇“鄧稼先人物簡介”。編寫人物簡介能提升學生的應用文寫作技能,有效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如教學《賣油翁》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探究文本內涵,了解文本蘊含的道理,然后鼓勵學生給“賣油翁”寫信,講述自己從他的人生經歷中了解、學習到了什么,以及有什么樣的收獲與感悟。教師的這一做法不僅能深化學生的感悟,促使學生深入思考,還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編寫者給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專門的寫作主題。單元寫作主題緊扣相應單元的內容。每個單元的寫作主題都與相應的單元課文緊密關聯,或是照應了這些課文的中心思想,或是照應了這些課文的寫作特點等。這對相應單元的課文教學工作的開展起到了引導作用。
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共有《鄧稼先》《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孫權勸學》四篇課文。該單元的寫作主題為“寫出人物的精神”。這一寫作主題與單元課文息息相關,源于對單元課文內容的提煉——人物的描寫與刻畫。教師可讓學生思考這四篇課文是如何展現人物的精神的。
教師應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依托教材給出的教學內容和單元寫作主題,有目的、科學地設計單元閱讀與寫作教學方案,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前閱讀,找到單元寫作主題與單元課文之間的呼應關系。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去理解課文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等。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有效落實讀寫結合訓練。教師應找出學生寫作中的閃光點并予以表揚鼓勵。
在“向課文學寫作”策略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圍繞教材編寫者設定的單元寫作主題,制訂專門的讀寫計劃。這樣做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訓練,進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技能。
下面分析圍繞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的寫作主題分別制訂的讀寫計劃。
1.第一單元讀寫計劃
(1)范例課文:《鄧稼先》。此篇課文采用“橫式結構法”,巧擬主題式小標題,從而很好地展現了人物的先進事跡。教師應帶領學生具體分析各個部分的內容,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精神,總結寫作技巧。
(2)范例課文:《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此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領悟聞一多先生的偉大精神和優(yōu)秀品質。學生可通過探究文中對聞一多先生言行的具體描述,學會以具體的事例來展現人物精神。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辯證地分析和說明人物精神的方法。
(3)范例課文:《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此篇課文主要通過細致地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情和生活細節(jié)等,突出人物的精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借鑒本文的描述方式描寫某一人物,使學生更深入地掌握相關寫作技巧。
教學完范例課文后,要求學生圍繞“寫出人物的精神”這一目標,運用所學寫作方式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2.第二單元讀寫計劃
(1)范例課文:《黃河頌》。學習要點: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
(2)范例課文:《最后一課》。學習要點:通過描寫細節(jié)表達情感,將情感融入字里行間。
(3)范例課文:《土地的誓言》。學習要點:間接抒情的抒情方式。
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悟作者通過文字所表達的情感,同時總結寫作技巧,再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通過描寫事物、場面或敘述故事,抒發(fā)自己的某種情感。
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能為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技巧;寫作是閱讀的延伸,是深化閱讀理解的途徑。初中語文教師應基于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設計理念和優(yōu)勢,巧妙引導學生“向課文學寫作”,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有針對性的寫作實踐,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