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哲銘
清末各路列強紛紛在中國境內修建鐵路,劃分勢力范圍。自清末民初開始,苦于路權被列強所攘奪的東北各階層民眾一直在嘗試著自建一條國有鐵路,以維護東北人民的權利,促進東北地區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經過奉系長期的籌備和艱難的修建,東北第一條自建鐵路修建成功,揭開了東北鐵路自主化的篇章。而作為奉海鐵路的重要樞紐,梅河口建成了梅河口站,該站建立之后,為海龍縣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改變了海龍縣的政治經濟中心,推進了原海龍縣的發展進程。近代以來,各國列強紛紛在我國境內修筑鐵路,攫取路權,進行礦山、森林等原材料的掠奪。而東北鐵路大部分被“滿鐵”所控制之后,我國東北各階層人民苦于路權被外國所占有,交通運輸以及經濟命脈被掌握在帝國主義的手中,開始謀劃自建一條屬于中國人自己的鐵路。第一次直奉戰爭后,在奉系的主持下,我國東北第一條自建鐵路就此誕生。奉海鐵路沿線的各區域皆是屬于資源豐富,卻交通不便的地帶。這條鐵路的誕生,促進了所經地區的經濟發展。作為奉海鐵路所經重要地區的海龍縣,因為這條鐵路的修建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梅河口站的建立使梅河口成為了重要的交通樞紐,該站成立后,對海龍縣以后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并且改變了原海龍縣政治經濟中心的布局。
海龍縣的物產資源及其豐富,在晚清時期農業生產就極為富饒:“遼省海龍一帶有數百里沃野,原為前清禁地。同治末年開放農耕,每年產余大量農產品。”待到清末民初時,海龍縣一地已然是“膏腴千里”。除此之外,海龍一帶還擁有豐富的礦產煤炭森林資源,例如煤礦、金礦、矽土、鐵礦、石灰石、銅礦等。在清末之前,東北地區尚未開發過鐵路,當時最主要的運輸形式就是畜力車與船運。畜力車主要適用于貨物重量小與路程近的運輸,而船運只適合在靠近江河的地帶。所以,即便東北地區土地肥沃,卻礙于交通不便,極大的阻礙了東北地區資源的開采和經濟的發展。在海龍縣未修筑鐵路之前,海龍以及附近地區的運輸方式主要是先運送到鐵嶺,然后經過遼河轉運至營口,到達營口后才能夠輸送到各地,運輸極為不便。1904年,在我國的東北地區發生了日俄戰爭,日本勝利之后奪得了長春至大連的鐵路以及周邊地帶,并將其更名為“南滿鐵路”。日本通過南滿鐵路對我國東北地區的資源進行了瘋狂的掠奪,對東北地區進行了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侵略。為了打破日本侵略者對東北鐵路完全掌控的局面,清末民初的數年之間,東北各階層民眾數次籌劃修筑奉海鐵路,但都未能夠實現。直至第一次直奉戰爭后,奉系將發展的重心轉回東北,大刀闊斧的進行“整軍經武”,發展經濟,東北人民的自主修路的夢想終于在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的主持下成為了現實。奉系之所以選擇先進行修建奉海鐵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中的經濟價值。奉海鐵路所經過的奉天、撫順、清源與海龍等地,多是屬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區,但是由于交通落后,形成了所謂“地利鮮辟,迄未宏擴財源”的情況。所以奉系當局希望來修筑奉海鐵路來改善經濟的發展,并帶動當地的政治文化進步,以鞏固奉系的統治。而軍事價值也是奉系決定修建奉海鐵路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奉海鐵路修建之前,奉系的資源運輸與軍事調動多借助于滿鐵而受到限制。直奉戰爭后,張作霖等勵精圖治,整頓軍備,試圖東山再起,這就必須要修筑奉海鐵路以提高軍事運輸的效率。當時東北的鐵路修筑權被日本所攫奪,奉海鐵路在籌建時也不出意外的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干涉。經過王永江與日本方面一年多的交涉,同意了在修建洮南鐵路時向日本借用修建所用的資金,使日本伸手北滿為條件,日本方面才允許奉系自主修建奉海鐵路。在經過了日方的允許之后王永江提出了“不依靠外國借款,完全用奉天省自己的力量修成一條模范鐵路”。奉海鐵路修建自1925年7月開始破土動工,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終于在1927年8月開始通車。奉海鐵路的修筑時間原定為3年,結果提前了9個月就完成了任務,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行動回擊了侵略者的攻擊和破壞的陰謀。
1927年8 月,在奉海鐵路的節點上設立了梅河口站。梅河口站初建時規模很小,從外觀看來只是一個面積不大的普通平房。隨著梅河口的不斷發展,該車站的貨運量和車站的等級得到了提高,“1929年(民國十八年)重建一座歐式屋頂2層樓,412平方米?!敝亟ê蟮拿泛涌谡居辛诵碌拿婷?,有四根巨大的石柱矗立在在車站的前后,并且有了歐式風格的頂蓋設計。該站的二層樓有著不同的分工,一樓的作用是候車大廳,二樓是辦公室,這兩個樓層的分工至今為止尚未改變。1930年到1939年間,又有一條新的鐵路通往梅河口——梅輯鐵路;1936年,又將鐵路從西安(遼源)延長到了四平,從此梅河口成為了吉林省東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梅河口站的客運量:1928年,奉海鐵路貫穿境內的山城鎮、梅河口、海龍和朝陽鎮(終點站)4個站點。但是由于當時的奉大洋(奉票)、吉大洋不通用,民眾在乘坐火車的時候非常不便,客運量并不多,區域內的站點海龍站與山城鎮的旅客平均每天大約在千人左右。因最初奉海鐵路客運量不多,鐵路運營收入較少,東北交通委員會委員長高紀毅召集東四路鐵路局代表召開了關于鐵路聯運的會議。經過討論,會議最終決定同意吉敦鐵路加入聯運,制定了《東四路聯運章程》。在達成了“四路聯運協議”之后。鐵路的客運運輸方面均實行了低價,以吸引商人民眾利用本國自建鐵路來進行鐵路運輸,抵制“南滿鐵路”的經濟掠奪,客貨運量日益增加。在東北淪陷時期,滿洲的鐵路經營在1933年委托于“南滿鐵路”。1940年后,大栗子線通車,并有“新京”(長春)開往朝鮮境內釜山的列車,梅河口到朝鮮滿浦對開列車,使得“沈吉”、“梅集”兩線在梅河口的中轉量和運輸量有所增加?!?940年在梅河口乘車157774人次,降車人數186817人次,1943年梅河口站乘車192774人次,降車186912人次?!泵泛涌谡镜呢涍\量:在民國時期的1928年,海龍與山城鎮的每日平均貨運量都達到了百噸以上,每年平均從梅河口運往天津和大連的大豆、玉米、高粱等農產品達到了500多車。1943年,偽“東邊道開發株式會社”(駐通化)每年都會有大量的鋼鐵、木材、煤炭、礦產等資源通過梅集線經過朝鮮運往日本。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軍用品和侵略物資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這條線路運往各地。
鐵路的功能不僅僅是交通運輸工具,運載旅客,加速人口流動;其更主要的功能是經濟功能,運輸貨物,促進貨物流通。繁榮的貨物及人口流動也推動了鐵路沿線城市的發展,一些中小城市的出現通常是因為成為了貨物集散地而興起,進而形成了以鐵路為紐帶的經濟圈。海龍縣曾經的治所在海龍鎮,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海龍鎮地處于圍場的核心區域。但是自從1928年梅河口站建立以后,奉海鐵路通車,梅河口作為這條路上的重要站點和交通樞紐,東北抵吉林、圖們、南通通化、集安、西北至四平、長春,西南通沈陽、北京,四通八達。而梅河口的興起,就是始于奉海鐵路修筑之后。自從1928年梅(河)西(安)和奉海鐵路通車,特別是1929年的吉海鐵路通車,梅河口設立車站之后,其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推動了經濟的飛速發展,隨后也成為了軍事戰略要地。1936年,梅河口居民已經達到了1700多戶,人口增加到近萬人。1937年1月,偽海龍縣公署將梅河口村改為了梅河口街,成為了境內重要的集鎮之一。1930年,又修筑了梅輯鐵路,之后又把路線延長到了四平,流動人口不斷增多,手工業作坊也陸續增加,已經初具繁華集市的規模。梅河口附近的農民原來趕集的保安鎮卻日漸蕭條,被梅河口取而代之。而海龍縣的政治中心海龍鎮,也因為交通條件不及梅河口,逐漸被梅河口所超越。由于自梅河口站建立之后,梅河口在經濟、產業等方面實現了對海龍鎮的全方面超越,梅河口的優勢越來越突出,逐漸取代了海龍鎮的地位。1956年10月,經過上級部門的慎重考慮與調查,縣城由原來的海龍鎮遷至梅河口,從此,梅河口便成為海龍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5年建市時,將市政府設置在了梅河口城區輝發河南岸,至今為止尚未改變。
梅河口站建立之后,給梅河口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該站通車之后,梅河口的經濟與交通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超越了原海龍縣的政治經濟中心——海龍鎮,使得梅河口代替了海龍鎮在海龍縣的地位,并且在后來成為了海龍縣的縣城所在地,最終建市。梅河口站是吉林省東南部的交通要沖和東北地區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鐵路網四通八達。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幾代人的艱苦奮斗努力建設,使得梅河口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梅河口市的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充任了先鋒官,做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