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冬娥
產品需求的多樣化使得物流運輸行業也實現了快速發展,農產品供應鏈中涉及的中間環節較多[1],在以質量和效率為目標的管理模式下,管理過程也不斷優化,逐漸形成了具有較強體系屬性的機制[2]。而面對越來越多的零售以及線上銷售模式,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對于配貨方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3]。值得關注的是,農產品與其他產品在供應階段的最大差異主要表現在其對于時間的要求相對較大,由于農產品本身的屬性特征,但在目標時間內未完成完整的消費環節,將大大降低產品的價值[4]。為此,本文提出當代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過程及配貨發展趨勢研究,通過本文的研究,以期為企業供應鏈的優化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1 利用終端市場主導農產品供應鏈
終端市場作為農產品供應鏈的最終目標,其優勢主要表現在能夠更加直接和快速地反映市場實際需求的變化,因此,以此為主導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管理是提高供應鏈與市場銜接緊密程度的關鍵[6]。一般情況下,市場前沿的大型商業企業是最主要的農產品供應鏈終端市場,特別是以連鎖形式經營為部分商業組織。該部分企業主要是通過訂單形式與內生于農村經濟體建立市場交易合約關系[7]。這種合作模式下,農產品供應鏈起始端所在地區的合伙人、聯合體以及經紀人只需要將主要經營精力集中在產品本身即可,大大提高了其在產品供應中的地位,也為供應鏈各組織之間合作關系的穩定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8]。在以市場需求為中心進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時,構成供應鏈的主體包括商業體、農業聯合體以及農戶,終端市場的信息反饋能夠增強農業聯合體以及農戶付農產品需求信息的捕捉效果,在此基礎上利用供應鏈本身的傳導機制,建立起以商業體為中間載體的消費終端市場消費趨勢緩沖,并結合已有的信息,準確調節和主導農產品供應鏈的動態發展方向。這種管理方式不僅有利于農產品結構的優化,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農產品在供應鏈中流通時所產生的不必要費用開銷,加強了農業發展與市場資源需求之間的聯動性。不僅如此,這種市場導向型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實現了在不改變生產方式的前提下,對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智能調節,市場的需要成為農產品生產的方向。
1.2 利用第三方物流整合農產品供應鏈。農產品供應鏈實現一體化的服務機制,離不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支撐。本質上,農產品供應鏈的流通任務是完成從農戶到消費者的產品傳遞。而單純依靠自有物流實現該目標的難度較大,因此在管理過程中,農產品供應鏈中引入了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此基礎上,為了確保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攤的合理性,提高權利和義務劃分的明確性,將第三方物流企業與農戶作為契約雙方,簽訂了合作關系保障合同,并在其中具有規定雙方在生產、銷售、服務中的責任,形成了具有穩定利益共享關系和風險共擔機制的健康關系。在實際農產品供應中,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市場上的行為是農產品生產、銷售企業。作為一個相對整體性較強的形象,在獲取農產品需求信息方面的優勢更加明顯,以此為基礎的統籌管理將為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提供重要的指導價值。不僅如此,先進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也使得物流企業的工作內容逐漸延伸到農產品加工環節。這種整合作用下,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同時又降低了物流運輸方面的壓力,對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意義是極為重大的。通過這樣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保障了農產品供應鏈中農戶、物流服務商以及消費者的利益。
1.3 利用農產品加工基地控制農產品供應鏈。農產品加工基地在整個供應鏈中的地位屬于非必要環節,對于部分產品而言,其并不存在于供應鏈之中。但是對于包含農產品加工基地的農產品供應鏈而言,其是消費者和農產品生產者最主要的連接之一。一方面,其表現出的市場意識可以更加直觀地反映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以及需求發展趨勢,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基地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驅動整個供應鏈的運行。大宗農產品物流受保質期的影響,對于物流運輸的要求一般較高,無論是在運輸時間上,還是在運輸載體的質量上,都使得第三方物流企業面臨較大壓力,而農產品加工基地的出現可以有效調控農產品各連鎖超市之間的聯系的直接程度,以市場需求緩沖的形式提高農產品在物流中的有效時間,使得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逐漸向農產品供應鏈的上游轉移。不僅如此,為了適應市場環境的需求,農產品加工基地在規模上也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對應的管理水平也實現了穩步提升,供應鏈在其作用下的運轉動力得到有效提升,降低了由于物流運輸帶來的生產成本。將其導入到市場中,就表現為產品消費得到了極大拉動,這種消費力的轉變反饋供應鏈中,將提高其運行的平穩性。
1.4 利用電子商務技術優化農產品供應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對于農產品的采購方式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對于農產品供應鏈而言,適應網絡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充分利用電子商務技術的優勢促進管理的科學化和智能化程度是十分必要的。與其他企業商務過程不同,多渠道、多層次和多種形式的農產品供應鏈特點使得消費終端在選擇上具有更高的便利性和廣泛性,這種更加開放的商品選擇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難度。為此,電子商務技術以消費者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為目標,構建了戰略聯盟,將農產品質量作為前提,將無缺貨作為目標,對供應鏈進行整合優化。通過降低供應鏈中靜態農產品的數量提高產品交貨速度和流通速度。這種方式不僅子啊有效解決了跨地區類型的農產品供應鏈運輸問題,同時也為跨國界農產品供應鏈運輸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參考的執行方案。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電子商務將農產品供應鏈分解為產品信息服務、網絡產品交易、企業網絡合作以及產品信息共建分享四部分。在此基礎上,將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作為整合優化的主要中心,向上整合產品銷售途徑,向下整合產品采購源頭,使得農產品貿易合作伙伴的業務往來更加緊密,信息更加透明,市場的主導作用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通過上述對現階段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過程的分析,可以發現傳統的配貨機制已經無法完全滿足供應鏈的實際需求,因此配貨方式的轉變也是未來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的必然。本文結合上文分析結果,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了農產品供應鏈配貨發展趨勢。
2.1 配貨機制層級化。農產品消費形式的多元化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消費終端分散程度逐漸提高,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提高配貨機制的層級化程度是未來農產品供應鏈配貨發展的趨勢之一。層級化的程度主要取決于配送區域的人口密集程度以及人口總量,一般情況下,人口密集程度越高,人口總量越大,層級化的程度越深,最小層級的數量也越多。同時,這種層級化主要表現在批發市場以及常規終端銷售渠道的下游。網絡購買已經成為了一種較為普遍的農產品消費方式,其對于農貿市場的沖擊是極為明顯的。配貨機制層級化的主要作用是將農產品對應到更加精細化的位置。此時將零售商、超市等作為層級配貨的最小單元,以此縮短消費者與所購買商品的距離,提高消費的便捷程度。至此之外,配貨產品也要更加精細化,零售商、超市并不能作為長期農產品的保管場所,因此提高配貨產品與銷售產品的一一對應關系。通過這樣的方式,適應農產品最新消費方式帶來的轉變,促進其穩定發展。
2.2 配貨信息網絡化。配貨方式的精細化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到實際的操作中,而為了降低這種精細化配貨在時間上的壓力,實現配貨信息網絡化是極為重要的。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構建農產品供應鏈信息與網絡消費信息的同步機制,最大限度降低由于信息傳輸帶來的時間開銷,其次將網絡信息作為檢驗農產品供應鏈配貨質量的基礎,實現配貨產品可追溯、可溯源。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避免在層級化配送過程中出現的信息異常問題,確保農產品供應鏈各流程環節的可靠運行。需要注意的是,配貨信息網絡化需要良好的聯網機制作為依托,為此,可以構建以配貨層級為基礎的信息管理系統,確保信息的穩定傳輸。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對于農產品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農產品供應鏈作為連接生產終端和消費終端的主要載體,其不僅是市場需求的間接反饋者,同時也是生產發展的間接引導者。本文提出當代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過程及配貨發展趨勢研究,從多個角度客觀分析了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情況,以及在消費模式逐漸轉變背景下,未來農產品供應鏈配貨模式的發展趨勢。通過本文的研究,以期為相關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為社會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滿意的產品,為農戶帶來更加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