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嘉程 祝子恩 單新月
(一)汽運物流保險市場廣闊。汽車物流是連接原材料供應商、制造商、批發商、零售商、物流公司和最終用戶的橋梁,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已形成以一汽集團、東風汽車、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和東風日產、長安六大汽車運流產業集群,市場規模突破10000億元,年均整車銷售量接近3000萬輛。江西省高安市在改革開放初期便以汽運物流作為支柱產業,逐步發展成為華南地區“汽運物流之都”。目前,高安市擁有5000余家汽運物流企業、46家國家4A級物流企業,貨運汽車保有量達15萬輛,登記噸位超240萬噸,另有汽車配件經銷商260家,汽修店300家,技術人員1000余人。
(二)政策引導下的商業車險改革。截至2021年,五年、三輪的車險改革涵蓋了交強險與商業險,車險綜合改革逐步向“深水區”挺進,新政策不斷出臺:調整NCD(無賠款優待系數),車險抵銷比例由上年擴大至前三年,減緩了普通消費者的保費漲幅;創新商業車險產品的開發實行審批制;定價假設津貼率進行了調整。此外,費改后保險公司獨立承保比例和獨立渠道比例的浮動范圍將調整至更大范圍,其中包括以四川、廣西、福建等省市為代表的“雙75”地區、以河南省為代表的“75-80”地區、以深圳為代表的“雙70”地區等四階段調整,部分省份將享受到最低0.3375的折扣率。
(三)汽運物流保險的風險防范。汽運物流產業在接單、調度、裝卸、運輸、回程以及安全管理、財務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今年存在著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各保險公司推出的保險產品將風險管理的重點集中于運輸與回程階段。一方面,運輸及回程階段風險系數較高、風險因素較多,途中貨物、人員、車況等影響因子均會對安全駕駛產生影;另一方面,汽運物流企業的大部分風險損失發生在運輸和回程階段,是汽運物流企業的主要風險管理需求。保險公司為此推出了車損險、第三者責任險、車上人員責任險、全車盜搶損失險等各類商業險以及貨物損失綜合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等數類險種以滿足市場需求。此外,各保險公司也積極開展智能優化,提高技術水平應對風險,例如利用車聯網技術,開展車聯網保險(UBI),將駕駛行為習慣作為風險要素納入定價;加裝車載避險裝備從根本上改變風險管理、查勘與理賠模式,大幅度降低賠付率,提升效率。
(一)保費依據不合理。從2015年年中的試點推進到2016年的全面推進,再到2017年之后的三項委托改革,如此激烈而有力的改革,迫使保險公司積極尋求自身的改革來應對。但是現有汽運物流保險市場在定價識別方面仍存在著依據單一的問題。其一,保險范圍不符合汽運投保人需求。風險管理手段精細化程度不足,定價環節與實際汽運環節經營模式的脫節,保險范圍過窄難以有效防范汽運風險;其二,保費價格與汽運企業承受能力不匹配。保險公司設置的價格難以覆蓋賠付成本,甚至導致部分險企虧本經營,體現出缺乏針對化監督手段,難以精準識別處置風險。如太平洋財險推出的物流綜合險則簡單地將保費與汽運經營額掛鉤的模式,忽略了汽運行業的微利特性,導致車企公司難以負擔高額保費從而選擇暴露在風險中,無形中反而加大了汽運物流行業的風險。
(二)運企與保險公司矛盾重重。以高安市為例,一方面,江西省內保險公司在車險改革背景下,江西省內商業車險的保費普遍高于四川、福建、廣東等省份。汽運企業為降低成本,便在外地投保商業險,在省內投保交強險,導致省內保險公司承擔了大量風險而未獲得合理收益。為竭力保證收益保險公司便通常要求投保人的交強險與商業險在同地購買由此造成了保險公司與汽運企業的巨大矛盾。另一方面,在現行安全評級劃分標準下,工程車、運載車等特種車輛因為風險系數大、發生事故概率高,安全評級普遍較低。
(三)運企統籌自救困難重重。1.資本實力不強,實操風險較高。以高安為例,目前在高安注冊的外地分公司注冊資金均為0元,總公司的注冊資金為5000萬元至15000萬元人民幣不等,而與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注冊資金幾百億元相比,二者體量相差甚大。2.專業知識不足,經營風險較高。一方面,統籌業務公司不具備保險公司的精算定價、風險管理及償付能力管控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按照目前的低價競爭策略,出現經營風險的概率較大;另一方面,統籌公司從業人員相關專業知識儲備不足、業務合規相關制度和規范操作流程相對偏弱,容易產生經營糾紛和經營風險。3.業務脫離監管,資金風險較高。一方面,交通安全統籌業務至今沒有具體監管部門,總公司或分公司一旦出現問題,參與統籌的人員將無法找到相應機構保障其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交通安全統籌業務公司收到分公司的統籌之后的統籌金投向無法監管,計提的準備金無法核實,統籌金被挪作他用的風險非常大,容易造成統籌資金損失。
(一)物流保險平臺搭建。1.政府主導平臺搭建。當地政府應在掌握主導權的前提下聯合保險公司、物流公司以及第三方科技公司,統一建立高安汽運保險平臺,方便客戶了解相應保險產品并進行投保,同時也便于保險公司與汽運公司進行統一管理,大大減少了保險傭金費用的支出。此外在第三方科技公司對司機和投保車輛進行全面的監督和數據記錄,提醒司機駕車行為,防范和減少事故的發生與損失,且便于出險后的核保與審查。政府的參與將在初期統籌各方時發揮作用:沒有政府參與,大眾和物流公司勢必無法與保險公司進行有效地合作,客戶依然會流失至其他地區購買更加便宜的保險。2.公司競標入駐政府需要對保險公司和科技公司這兩方面的相應公司進行招標,當地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關招標措施,對外公布招標公告或對所認可的公司發出投標邀請書等。(二)科技避險設備的安裝。在投保時引進第三方科技公司,在政府牽頭下進行多方合作,對各個物流企業下的貨運汽車安裝相應科技設備,結合設備與平臺對司機進行監控與管理、減少事故損失,出險后根據平臺所記錄下的數據和視頻進行核保。為避免避險設備失靈帶來的損失,我們建議保險公司與科技公司協商,在第一階段保險公司先支付20%的設備費用,定期查看實際情況是否符合預期,以結果決定是否支付余下費用。1.事前預防與監督。在政府的帶領下,保險公司可要求投保車輛安裝相應科技避險設備,例如駕駛行為監測裝置、自動緊急制動裝置、盲區監測裝置等。當投保的貨運車輛安裝相應設備后,保險公司和物流公司可以通過平臺進行監控和數據記錄,科技設備會對司機的行為以及車輛的狀態進行記錄和監控,及時對司機進行提醒,減少事故發生可能性;當司機由于疏忽、視野盲區或者某些特殊原因無法及時發現危險而即將發生事故時,車道偏離預警設備、前碰撞預警設備等,可以對司機及時進行的提醒,預防車輛碰撞等相關事故的發生,達到風險預防的功能。2.事中風險防范與降損。貨運車輛上除了裝有相關的監控與防范事故發生的設備外,同時也配備有當事故發生時減少事故危害和損失的設備,如智能緩速設備、自動緊急制動設備等。當事故即將發生且無法避免時,車上相關設備可以迅速對車輛和司機的行為做出合理且準確的反應,最大程度降低事故發生時的損失,有效保護司機和乘客的人身安全。3.事后智能理賠與場景還原。當事故發生后,本保險優化方案可以極大減少核保時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消耗。對于損失較小,或者可以明確事故原因和責任的事故,物流保險平臺可以根據車輛科技設備所記錄下的信息,立刻對保險事故進行相關賠付,有效提高賠付速度。而對于事故原因復雜的出險事故,核保人員可以結合事故現場情況、車輛黑匣子以及科技設備所記錄的信息與監控視頻對事故進行還原和分析,降低司機的道德風險,更有效地解決理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