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凱,宋 瑋,宋新建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00)
德州市位于山東省西北部,屬黃泛沖積平原,淺層地下水苦咸,深層地下水含氟較高。為徹底解決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2008年以來,德州市以優質水源為依托,以水質安全為前提,大力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投資50多億元,2013年底建成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體系,成為全國第一個整建制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地級市。在此基礎上,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不能把飲水不安全問題帶入小康社會”的重要指示,持續提高農村供水服務保障能力,投資1.8億元,建成市級106項指標水質檢測中心1處、縣級42項常規指標水質化驗中心9處和信息化控制中心1處。為加強管理,市及各縣(市、區)都成立了農村供水專管機構,組建了專業維修服務隊伍,建立完善了制度保障和水費收繳機制,農村飲水達到城市供水規范化水平。2014年以來,德州市農村飲水安全水質安全合格率一直位列全省前列,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水質合格率達100%。2018年陵城區、樂陵市、寧津縣、平原縣被評為“全省農村飲水安全示范縣”。2020年陵城區水廠被評為全國農村供水規范化水廠。
德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約為2.91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8.95億m3(不含客水補給量),重復計算量為0.33億m3,水資源總量為11.53億m3,人均占有量211 m3,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0%。德州市引用黃河水指標每年9.77億m3,引用長江水指標2億m3。
德州市位于黃泛沖積平原,地下水資源總量8.95億m3,賦存于第四系和第三系松散沉積物孔隙內。地下水按含水層的水力特性和埋藏條件可分為:淺層地下水、中深層地下水和深層地下水。2004年德州市開展了地下水水質普查和農村飲水現狀調查評估工作,通過對343眼深井、474眼淺井的檢測資料進行分析,德州市地下水達不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面積占總面積的83%。其中淺層苦咸水區面積8 673.2 km2,占德州市總面積的84.8%;淺層錳超標區面積6 700.3 km2,占德州市總面積的64.7%;深層地下水高氟區8 400.2 km2,占德州市總面積的81.1%。德州市農村飲水不安全人數為324.73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73.6%。
依據《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準則》(T/CHES18-2018),綜合考慮水量、水質、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證率評價指標,以優質水源為依托,以縣(市、區)為單元,構建城鄉供水一體化飲水安全保障體系,城鄉實現同源、同網、同質、同管理。
根據水質普查結果,通過比選,選擇本區域最優質的水源作為工程水源。齊河縣在蘆莊水源地發現奧陶系裂隙巖溶水,水量充沛,水中鍶含量較高,達到《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GB8537-2008)國家標準,因此齊河以深層地下水為工程水源;禹城、臨邑、夏津、武城、樂陵、慶云、寧津、平原、陵城區、德城區及經濟開發區淺層地下水苦咸、深層地下水含氟較高,普遍在2.0 mg/L以上,最高的達5.0 mg/L,不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2006-5149)。而黃河水水量有保障,水質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因此,平原水庫引蓄黃河水為供水水源。
為合理確定工程模式,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效運行,2007年對城鎮供水工程和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并對其產權情況、管理主體、水質保障、供水保障、水費收繳等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比較,相對于城鎮供水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由于規模偏小,普遍存在產權不清、管護主體不明、水價低于供水成本、缺乏專業管理等問題,難以實現可持續運行和安全供水。因此選擇以縣(市、區)為單元,擴建或新建城市自來水廠,供水覆蓋至全縣所有鄉村。
1)城市供水管網延伸工程。德城區、經濟開發區屬于德州市的中心城區,區域內依托為城區供水的德州市第三水廠,以溝盤河水庫為水源,設計日供水能力7萬m3,能夠滿足城區內72.7萬人(包括農村人口)的生活用水。因此,通過延伸城區供水管網,將中心城區所有村莊全部納入城市供水范圍,由德州市供水總公司統一管理。
2)平原水庫加水廠供水工程。主要包括樂陵、武城、平原、陵城、慶云、寧津、夏津、臨邑、禹城,按照“供水一張網、管理一條龍、城鄉一體化”的思路,積極開展平原水庫、水廠、供水管網等工程建設,形成了“一座(兩座)水庫+一座(幾座)水廠+一張供水管網“的供水工程體系。
3)群井匯流集中供水工程。齊河縣是德州市唯一具有優質地下水源的區域,南部焦廟鎮蘆莊村、祝阿鎮水牛趙村等地的深層地下水屬奧陶系富鍶巖溶水,按照“一個水源、一套管網、五大水廠、覆蓋全縣”的總體目標,建成了以奧陶系富鍶巖溶水為供水水源,城區水廠、生態城水廠、焦廟水廠、趙管水廠、馬集水廠等“五大水廠”覆蓋全縣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體系,城鄉受益人口50.45萬人。
通過以上三種供水模式,德州市各縣(市、區)人均日供水量均大于40 L,水量、水質、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證率指標均能符合《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準則》(T/CHES18-2018)的安全評價標準。
1)水質檢測能力。為提高水質檢測能力,2015年以來投資1.8億元,建成水質檢測中心10處,其中106項指標水質檢測中心1處(已取得CMA認證),縣級42項常規指標水質化驗中心9處。同時委托水利部農村飲水安全中心、水利部農村飲水安全實驗檢測中心對德州市30多名水質化驗員進行了一個月的水質檢驗技術技能封閉培訓。每年定期對德州市水質化驗人員進行業務考核,不斷提高水質檢測技術和能力。
2)水質檢測制度建設。為加強水質檢測,確保水質安全,制定出臺了《德州市農村飲水安全水質巡檢制度》,各縣(市、區)制定出臺了《縣級水質檢測制度》,對原水、出廠水、末梢水的檢測指標和頻次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1)原水檢測指標和頻次:輸水時對主要斷面和入庫的水質進行11項指標日檢如:pH值、色度、臭和味、渾濁度、肉眼可見物、耗氧量、氨氮、總氮、總磷、氯化物、溶解氧,入庫前和入庫后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各進行一次全分析,水質符合標準才能入庫和使用。
(2)出廠水、末梢水水質實行“四關”檢測:水廠自檢、末梢水抽檢、市級水利部門“飛檢”抽測和衛生部門定期不定期地進行監測。
(3)水質在線檢測系統
結合農村飲水安全信息化系統建設,建立健全了水質在線檢測系統,對原水、各工序水、出廠水、末梢水的水質進行適時檢測。
水庫取水口安裝了濁度、pH值在線監測,適時監測水源水質。一是實現了水質保障關口前移;二是根據水源水質變化及時調整水處理方案,確保供水水質。
在水處理車間安裝濾池水濁度、出廠水濁度和消毒劑余量在線監測系統,實時監測工序水及出廠水的水質。
在每縣管網的東、西、南、北4個方向末端安裝濁度、余氯在線監測系統,隨時監測末梢水的水質是否符合有關標準。
1)農村公共供水專管機構。為加強行業監管,德州市及各縣(市、區)都成立農村供水管理處,負責本區域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管理等工作,代表政府行使指導、監督職能。同時在農村供水處設立市、縣兩級24 h服務熱線116電話,接受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投訴和舉報,確保責任落實到位。
2)供水制度保障。為保障農村供水工程的順利實施,制訂出臺《德州市實施〈山東省農村公共供水管理辦法〉細則》《德州市農村公共供水工程維修資金籌集和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等規章制度。為確保工程長效運行,2019年聯合發改、財政等5部門制定了《關于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長效管理機制建設的實施意見》。
3)規范水費征收。一是合理確定供水水價。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負擔”的原則,充分考慮群眾承受能力,限定最高水價不得超過城市水價。目前德州市農村平均水價2.5元/m3。二是建立水價補貼制度。縣級財政對農村供水水價進行補貼,平原縣、禹城市分別按照1元/m3、1.1元/m3對供水單位進行補貼;武城縣、慶云縣財政承擔原水費用。三是積極探索農村生活用水節水試點工作。對超定額用水實行累進加價,對用水量低于人均基本用水量的進行獎補,形成較為完整的用水獎懲體系,提高群眾節水意識。
通過幾年的運行,德州市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在水質、水量、供水保證率、用水方便程度等方面都能夠滿足農村飲水安全指標體系,這種模式為平原高氟區地區農村飲水安全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一是要打破城鄉供水二元分割規劃思路,以優質水源為依托,建設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體系,實踐證明規模化的供水工程是確保飲水安全的關鍵和基礎;二是水質是一個動態的指標,時時刻刻在不斷變化,要保障水質安全,必須具備規范、完整的水質檢測體系;三是農村供水面廣線長,后續管理非常重要,要保障良性運行,必須加強和完善供水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