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利,李 寧,張 力
(濟寧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濟寧 272000)
南四湖屬于淮河流域泗河水系,流域跨魯、蘇、豫、皖4省34縣,直接入湖河流53條,其中湖東28條、湖西25條,流域面積3.17萬km2。湖區降水呈現“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點,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29.6億m3,其中汛期占全年徑流量的80.4%;地下水水資源豐富,埋深較淺,受湖內滲水影響較大。南四湖屬富營養型湖泊,盛產魚、蝦、葦、蓮等多種水生生物,底棲動物資源在全國同類型湖泊中處于首位,是濟寧市重要的淡水漁業基地。目前,南四湖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是我國14個水質良好河湖之一。
南四湖污染防控涉及工礦企業、鎮村生活、畜禽養殖、農業面源污染多方面,流域內上下游、左右岸“各自為戰”,污染防治措施落實不同步,產業布局與當地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農業面源污染尤為嚴重,且尚無有效防治措施,沿湖周邊有2.3萬余公頃稻田,秸稈還田后浸泡腐爛,高濃度稻田退水直接入河,給南四湖生態帶來很大壓力。
南四湖保護與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方方面面,如果治理標準不一、保護力度不協同,往往會導致“洪澇災害搬家、風景這邊獨好”的現象。近年來,南四湖入湖河流中除重點河流泗河、洙趙新河、東魚河已進行了綜合整治外,其他河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不僅不同河段防汛標準不一,且仍有部分堤防有缺口,如湖東堤郗山至韓莊閘約15.6 km堤防仍未封閉,沿湖區域仍面臨洪澇災害威脅。
南四湖流域內不同省市間污水排放標準不一,汛期上游來水集中匯入南四湖,對湖區水質達標造成巨大影響,流域環保治污壓力大。隨著“三區三線”劃定,自然保護區政策和現實發展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新的不穩定因素。
由于南四湖區域長期以來缺少統一環湖保護與發展規劃,導致現行管理體制條塊分割,治水主體分散管理,各區域、部門之間協調運轉不夠高效;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生態治理協同聯動不足,水污染、水生態監測體系尚不完善,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滯后。
1)嚴格執行河長制。強化河長、湖長履職盡責,嚴格執行南四湖岸線利用規劃,規范岸線開發利用行為,建立流域和地方聯合執法常態化機制,常態規范整治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四亂”問題,充分運用衛星影像、無人機巡查系統,不斷實化河湖“強監管”,及時跟進督導排查,實行閉環管理,直至問題整改落實到位。
2)完善沿湖交通航運網絡。一是對現有碼頭進行規劃整合,規劃建設港口作業區。二是推進京杭運河航道升級改造,提升標準化、網絡化航道建設水平,打造國內領先的內河高等級航道。三是推進“濟寧—南陽島—微山島”旅游專用航線建設,完善提升支線航道,深挖航道避免船舶拖底運行,減少底泥擾動,形成與干線有機銜接的支線網絡。
3)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布局建設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城際軌道交通等新型基礎設施,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南四湖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創新應用,建設“數字南四湖”智慧平臺,構建覆蓋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化旅游等各領域的“一張圖”。
1)構建水資源保護利用體系。一是加強南四湖流域雨洪資源的開發利用,實施河道攔蓄、水庫增容、局域水資源調配等工程,逐步構建“庫河同蓄、互連互通”的雨洪資源利用格局。二是啟動抬高上級湖蓄水位論證,提高調蓄能力,推進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建設。
2)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綜合考慮區域資源狀況、供需情況、開發利用潛力等實際情況,以流域和湖區雨洪資源開發為重點,加快建立完善多水源利用格局。
3)健全完善水資源調配利用機制。一是以“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為目標,開展水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進一步明確南四湖初始水權,協調做好南四湖水量分配。二是建立沿湖取用水統一的信息共享公開與通報機制,嚴格取用水管控。三是完善流域管理與地方屬地管理相結合的機制,建立健全定期例會交流制度,磋商解決跨省、市水事糾紛問題,構建和諧穩定的供用水秩序。
1)加強直接入河湖污染控制。一是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生態空間管控要求,統籌水岸協同治理,開展南四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入湖河道綜合治理等工程。二是實施城區排水系統提質增效,提高城市初期雨水接納凈化水平,對排水管網、檢查井、城區河道定期開展清淤疏浚,減少城市面源污染入河。
2)推進全域黑臭水體整治。一是推進城市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實施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清查修復管線滲漏、錯位等問題。二是加快流域、內城鎮污水處理廠新(改、擴)建進度,做到污水處理能力與污水管網相匹配。三是實施沿湖鎮村農村污水治理,開展養殖種植業污染、生活和生產垃圾、工業污染和內源污染等治理,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
3)強化特征污染防治。一是實施污水綜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礦井水除鹽等項目,加快涉硫涉氟工礦企業整治或水源替代。二是加快凈水廠升級改造,完善流域“治用保”體系,發揮水質凈化效益。三是實施稻田回水綜合治理,建設生態隔離帶或農業面源攔截消納工程,減輕面源污染影響。
1)強化水安全綜合保障。一是統籌實施防洪減災和水資源高效集約利用工程建設,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健全完善以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為核心的水安全保障體系。二是全面提升防洪減災能力,按照“上攔、中滯、下排”和蓄泄兼籌的思路,加強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加快構建以湖庫、河道和蓄滯洪區為架構的防洪工程體系。
2)加快沿湖防洪除澇工程建設。一是加快湖東滯洪區及重點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湖東堤郗山段至韓莊段治理工程建設,盡快發揮重大工程防洪除澇作用。二是全面梳理重點河段、重點區域水利安全風險和短板。采取加高加固和新建堤防、河道疏浚、河勢控制、護岸護坡、堤頂防汛道路建設等各種措施,著力提高環湖外圍干支河道防洪除澇水平,實現環湖堤防整體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洼地除澇標準達到5年一遇。
3)科學推進沿湖村莊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一是科學優化布局沿湖村莊,結合推進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加快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二是加強對歷史文化要素的保護,推動具有沿湖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聚力打造大運河沿線風貌帶。
1)建立完善流域生態保護治理體系。建立完善流域生態保護治理體系,以提高環境承載力為目標,整合生態修復和自然資源開發保護政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構建流域覆蓋的生態修復格局,塑造“華北南四湖生態明珠,保障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美好愿景。
2)加強保護區生態系統建設。一是開展水體富營養化治理工程,定期打撈清理腐爛水生植物,減輕水體富營養化現象,減緩湖底抬高及湖體沼澤化進程。二是健全科研檢測管理體制,完善基礎硬件設施,構建完整的科研監測體系,切實提高科學監測水平。
1)強化執法合力。實行“河長+警長+檢察長”模式,建立聯席會議、線索聯合會商、要案聯合辦理“三聯”機制。重點打擊跨區域、跨流域非法采砂、破壞水資源、水生態行為,促進刑事司法和涉水行政執法的有效銜接,形成河湖執法合力。
2)合力提升水環境風險防范。一是采用空天地一體化調查技術,系統開展生態環境調查監控及效果評價,綜合評價修復效果,為南四湖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二是建設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智能監管網絡,整合現有監測網絡,打造涵蓋資源、環境、地質災害、野生動植物等的智能化綜合管理平臺,對生態環境開展持續監控保護。
提升南四湖生態環境保護,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發揮好南四湖生態、資源、產業、文化等特色優勢,既有利于維持好南四湖生態系統完整性,也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南四湖生態承載能力,對有效改善南四湖生態功能、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打造水清岸綠、生態宜居、文化繁榮、產興民富的幸福家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