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韶敏
(菏澤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菏澤 274000)
菏澤市屬于平原地區,具有土壤深厚、下滲能力強、產流匯流慢、工程出險少等汛情特點。每值汛期,全市各級防汛部門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及時分析研判防汛形勢,科學調度防洪工程,有效應對了多次強降雨。在2021年汛情較常年偏重的情況下,全市水利工程未出現大的險情,城市和工農業均未發生明顯的洪澇災情,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現了汛前目標,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靠支撐。
2021年菏澤市平均降水量1 104.3 mm,較2020年同期偏多51.8%,較歷年同期偏多68.0%。其中汛期全市平均降水量883.4 mm,較2020年同期偏多80.7%,較歷年同期偏多91.1%。全年降雨量、汛期降雨量均為1953年有水文資料以來最大值,屬100年一遇。
據市水文部門監測結果顯示,強降雨過程中,全市主要河道水情基本平穩,勝利河黃寺水文站超歷史最高水位5 d;東魚河南支李廟閘水文站超警戒水位4 d;鄄鄆河劉莊閘水文站超警戒水位2 d;東魚河張莊閘水文站超警戒水位1 d,洙趙新河魏樓閘水文站超警戒水位1 d,相應閘前水深3.33 m。
1)機制運行不夠順暢。應急物資協調保障聯動機制、集中存儲輪換機制、緊急生產機制、物流配送機制等不夠完善。菏澤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雖設在市應急管理局,但工程、物資、人員均由各自的職能部門管理,開展工作需要協調,缺乏有效手段,“綜合+行業”的工作格局還需進一步磨合。
2)環保和防汛出現矛盾。城市管道雨污混流現象沒有得到根治,為滿足環保要求,個別地方存在排水口安裝閥門、閘門進行封堵的現象,導致雨水不能及時下泄,在環境治理工程完成之前,各部門瞻前顧后,左右為難,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和工作積極性。
3)專業防辦作用需加強。市防辦設在市應急局,承擔指揮部的日常工作;城市防汛辦公室設在市水務局,承擔城市防汛日常工作;黃河防汛辦公室設在市黃河河務局,承擔黃河防汛抗旱日常工作,如何更好地發揮專業防辦作用還需進一步謀劃和協作。
4)上下級職能不對應。當前,山東省城市防辦設在住建廳,菏澤市城市防辦設在市水務局,牡丹區、定陶區、巨野縣3個縣、區的城市防辦各設置在其水務部門,鄄城縣、鄆城縣、東明縣等7個縣、區的城市防辦各設置在其住建部門,成武縣設置在其城管部門,職能對應不一致,基層鄉鎮農辦、水利所、應急辦三方工作交叉,導致問題突出。
1)城市建設欠賬多。排水設施與城市發展不匹配,多頭施工,建設標準低,城區外圍泄水通道不暢通,雨水管網體系不完善;排水管道管徑不匹配,泵站提排能力不足,大量雨水無法通過管網進入河道,造成路面徑流進入涵洞和低洼路段。
2)農田水利工程不完善。斷頭溝、竹節溝沒有得到及時疏通,田間溝渠水滿為患,排水渠無法將積水有效排入河道。
3)住宅小區設施不配套。老舊小區排水管道管徑小,年久失修,排水不暢;部分新建小區排水基礎設施未完成,和市政管網沒有完全對接;地勢低洼的小區和市政管網之間沒有提排泵站,雨水無法外排,甚至倒灌。
1)基層防汛能力薄弱。鄉鎮、村級自身應急力量嚴重不足,沒有專門的應急救援隊伍和救援物資。鄉鎮、村莊、群眾信息傳遞主要依靠手機、農村大喇叭,在預警信息傳遞和應急救援聯絡上容易出現斷檔。
2)物資儲備明顯不足。按照標準規定,市級救災物資儲備要保障緊急轉移安置4~6萬人,按照50%實物儲備,50%的企業代儲或者商業協議儲備。但菏澤市級綜合救災物資倉庫尚未建成,目前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僅有棉被3 080床、棉大衣3 120件、帳篷540余頂、折疊床310余張等,不足應儲備物資比例的10%,僅有1/2縣、區與企業簽訂代儲協議,一旦發生嚴重災害,遠遠不能滿足救災需要。
3)救援隊伍建設欠缺。菏澤市搶險隊伍由水務局、河務局干部職工兼任,未成立專門的搶險救援隊伍,一旦發生大的險情,需要借助市消防、武警、民兵支援。社會應急救援隊伍起步較晚,發展模式不成熟,管理不規范,缺乏專業救援設備和專門培訓。
4)應急避難場所設置待優化。目前菏澤市城市應急避難場所設置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避免房屋倒塌傷人,無法滿足極端降雨的避難轉移需求。
近年來,山東省平均降雨量明顯偏多,臺風對內陸影響日益加重,根據氣候專家分析,中國的降水帶北移是整體趨勢,極端氣候可能會更加頻繁。所以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防范意識,加強對廣大干部群眾的宣傳教育,杜絕麻痹大意,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務。
在工程建設上抓質量關,統一設計,標準施工,高標準完成雨污分流治理,從根源上解決環保和防汛工作矛盾問題;統籌布局現有管網、在建管網、規劃管網“三張網”,改善排水管網結構性、功能性缺陷,鋪設大口徑管網,最大限度暢通城市管網主動脈;加強城區河道、湖塘清淤力度,提高青年湖、環城河、洙水河、趙王河等城區河湖的蓄水能力,增強城市抵御災害能力;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統一部署農田水利設施治理,組織各地積極打通斷頭溝、竹節溝,切實提升農村排澇能力;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統籌解決老舊小區排水不暢等問題。
完善救災物資管理機制,建立救災物資協調保障聯動機制、集中存儲輪換機制等,成立菏澤市應急物資保障領導小組,更好地發揮組織協調作用;貫徹落實《菏澤市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規劃(2021—2030年)》要求,完善全市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優化重要救災物資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推動社會化救災物資儲備,提高菏澤市突發事件應對能力;汛期期間,市防辦綜合運用“雨情、輿情、實情、民情”四個指揮棒,調度指揮各類突發事件,但安全度汛離不開應急、水務、河務、氣象、水文、消防、公安、住建、財政、交通、城管等各個部門的協同合作。因此,厘清防汛綜合、專業、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逐步建立起“一個指揮中心、一套工作機制、一個聲音發布”的聯動高效工作運行機制至關重要。
充分運用物聯網、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強化對水文、氣象、雨情的動態監測和科學分析,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共享機制,發揮大應急體系資源優勢,提高預警、預報、預測能力;健全應急救援體系,加強應急預案演練,提高應急綜合能力建設,推進基層應急管理規范化,充實基礎應急隊伍與物資;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選取地勢較高的學校、體育館、商場、堤壩等作為洪澇災害緊急安置點,提高轉移避險能力。
加快防汛搶險物資儲備庫和綜合應急物資倉庫建設,建議由各涉災部門根據其職責儲備部分應急物資,建立應急裝備調運共用機制;加強社會救援隊伍建設,積極引導成立和培育發展社會救援力量,形成專業救援隊伍和社會救援力量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格局;加大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實現集中管理、統一調撥、節約高效的保障原則,科學調整儲備的品類、結構,提升儲備效能,做好救災物資儲備的規劃、采購、儲存及調撥使用等各環節管理工作;加強區域儲備,建議根據主要河道流域內自然災害的類型、特點,對救災物資儲備點進行科學布局,并確定救災物資儲備品種及規模;還要加強救災物資儲備信息化建設,建立應急物資信息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救災物資組織方式,提升應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