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向民,高 菲,黃明文
(1.濱州市水利資源開發建設中心,山東 濱州 256600;2.黃河河口管理局利津河務局,山東 東營 257400;3.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水利站,山東 淄博 255206)
作為博興縣“生態之腎”的麻大湖又名麻大泊,位于博興縣南部,桓臺縣北部,古為濟水停滯區,因地勢低洼,潴龍河、孝婦河、烏河匯聚而成,是魯北平原僅有的內陸淡水湖。麻大湖的形成歷史久遠,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有“濟水又東北流,匯為淵渚,謂之平州”的記載,今之麻大湖即古濟水匯成的“平州”。湖區東西長7 km,南北寬4 km,湖面0.13 萬hm2,在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012 年,為了恢復麻大湖正常的生態等綜合功能,博興縣搶抓國家和山東省進行河道治理及濕地保護的歷史機遇,立足于“黃藍”兩區發展戰略和全縣實際,開始實施“三河兩水一湖”生態文化區建設工程,經過近10 年的科學建設,麻大湖已經成為一處生態優美、環境宜人、經濟繁榮的綜合多功能區。
麻大湖在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水深達到2~7 m,沿湖村民種藕、養魚蟹、養鴨以及去田間生產等活動主要依靠自家小船穿梭于湖區,不存在擱淺的問題。八十年代后,湖區進水量銳減,加之溝渠淤積以及無序生產開發,湖內最深處僅達到2.5 m 左右,原來大片連續水面被臺田與溝汊縱橫切割,湖面逐漸萎縮。正常蓄水量也由原先的640 萬m3減至230 萬m3。
隨著農業(養殖業)發展,農藥、化肥和地膜以及生活垃圾對湖區造成了較重程度的污染。上游工礦企業的建立以及城鎮建設速度加快,致使部分進入湖區的河道存在排污現象。盡管湖區存在大量的蘆葦等生物可以進行自然凈化,但水質改善效果并不明顯,污染較為嚴重。湖區的自然生態遭到一定程度地破壞,聞名魯北地區的麻大湖9 孔蓮藕市場也已經難尋蹤影,水清見底、魚蝦遨游的景象不復存在。
麻大湖原來圍堰高程在8.3 m(黃海)左右,在1964 年小清河遇特大洪水時,麻大湖起到了很好的滯洪作用,但以后小清河流域再未遭遇大洪水,無需利用麻大湖分洪。沿線村莊在規劃時將房臺基面降至7.3 左右,同時,承包責任制后沿湖村民隨意取土、隨意耕種,導致圍堰被嚴重破壞,不能發揮應有的蓄水、滯洪作用。
麻大湖綜合開發被列入博興縣重點建設項目以來,得到了縣政府政策和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項目投資以政府扶持、招商引資、社會捐助和銀行貸款4 種方式為主。生態濕地公園建設初期投資較大,以政府扶持、招商引資為主。在籌資過程中,銀行貸款解決了部分款項不足問題,保證了麻大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較快投入。在運行與維護資金方面,采取政府與企業雙重投入機制,企業負責運行管理。歷經近10 年建設,修筑攔污堤防,阻止污水入湖;挖修道旭引黃干渠定期向湖內引入黃河水;生態濕地、旅游開發、經濟利用等綜合建設和保護工作實施到位,湖區面貌得到很好改善,煥發出勃勃生機。
麻大湖湖區涉及周圍10 多個自然村莊,人口密度大,實施生態綜合治理項目面廣量大,勢必影響到個別群眾的既有利益,會有個別抵觸行為,甚至會出現群眾上訪事件。因此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取得廣大村民的支持尤為關鍵。實施前及時成立縣級專班統一協調,縣相關職能部門、鎮、村聯合成立專門宣傳機構,制定具體措施和實施辦法,采取宣傳車、標語、召集村民議事等多渠道、多方式進行信息宣傳,把好輿論導向,切實提高了基層群眾對項目的認識。經群眾滿意度調查,項目認可度達到98%以上。同時針對個別違法建筑,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時堅決依法拆除,有效地制止私搭亂建、隨意侵占湖塘的行為。
1)抓好湖區水利工程設施建設。一是恢復建設了沿湖圍堰11 000 m,達到設計蓄水、分洪滯水的能力;二是開挖疏通了湖心干渠20 km、湖內干支溝150 km、灣塘60 處等天然蓄水設施,蓄水面積達300 萬m2,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蓄水網絡;三是采取截污措施,在麻大湖周圍的溝渠入口建設控制閘5 座,堵住外來污水侵入;四是實施道旭引黃干渠入麻大湖工程,襯砌干渠5 km,將入湖輸水能力提高達到10 m3/s。
2)做好濕地保護及生態修復建設。一是增加蓮藕、蘆葦、菖蒲等水生植被面積達到150 萬m2,逐步恢復已退化濕地,實現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并形成區域內安全、穩定、健康的基礎水環境,使麻大湖水質常年保持在不低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I 類水質標準;二是建立完善保護管理制度,采取環衛綜合措施。成立環衛辦公室,購置大型垃圾運輸車,沿湖村莊全部配備保潔員、保潔箱,垃圾實行村居集、街道運、縣處理。同時,濕地公園管理辦公室同環保、國土等部門聯合執法,湖區亂搭亂建、私自改變種植結構現象得到控制。
3)抓好生態旅游開發建設。一是按照旅游規劃設計對湖區內重要道路新建硬化路面50 km、20 萬m2,新建環湖跑道、人行步道35 km。二是結合自然地勢及歷史遺跡,規劃建設千畝荷塘、萬畝蘆葦蕩及錦秋亭、孝文化宣教區等。三是新建風景橋、涵、閘及旅游觀光管理服務區等基礎設施200 余處。
每年春季、秋后兩次利用道旭引黃干渠直接引黃河水入麻大湖,年均引水入湖600 萬m3,確保非汛期湖內水質和水位,其他季節利用自然凈流水量500 萬m3和小清河補水500 萬m3,每年累計蓄水總量達到1 600 萬m3,相當于一個中型水庫的蓄水量,即保證了生態修復、旅游開發以及經濟發展所需水源,又保證了湖區及附近村莊的灌溉用水。
汛期遇較大洪水時能夠發揮滯洪區作用,小清河洪水通過義和閘泄洪入麻大湖,最大蓄滯洪水能力達到600 萬m3,削減小清河洪峰流量50 m3/s,確保小清河行洪無憂,為小清河沿岸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筑起一道安全堅實屏障。
通過堵污截流、引黃入湖、濕地生態建設等措施,確保湖區水質,帶動直接經濟發展。葦草、蓮藕、菖蒲等經濟作物種植,魚蟹養殖以及草柳編等加工產業實現年均收入2 000 萬元以上。同時,通過建設山東麻大湖國家濕地公園,使濕地公園成為博興縣塑造形象的一張“名片”。以濕地公園為龍頭景區,帶動湖區周邊如媒仙古槐、董永公園等歷史人文景點的游覽觀光,不但可增加該區域經濟收入,還能充分利用濕地公園的旅游資源帶動周邊第三產業發展,增加社區居民經濟收入,促進博興縣區域經濟的發展。
1)保障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麻大湖生態濕地景觀主要以蘆葦為主,在葦蕩內還零星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荷花塘,吸引眾多鳥類棲息。湖內現有維管束植物64 科187 屬333 種,脊椎動物25 目58 科198 種。通過濕地公園的建設,使湖內整個水系連通,在保障濕地水量的同時也為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間。結合湖區科普宣教的作用,提高周邊社區居民環境保護的意識,保障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
2)降解污染,凈化水質。通過濕地恢復工程的建設,進行河道疏浚、水域拓展、富營養化處理等措施,使湖區內濕地植物得到保護與恢復。湖內濕地植物的吸附、滯留、過濾、氧化還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轉化、植物遮蔽等作用,使湖內河道溝渠內的污染物降解、轉化,切實起到凈化水質的效果。
3)維護生態系統。麻大湖濕地功能區作為行蓄洪水的場所,是小清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環境功能,在水資源利用和維持水環境平衡等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減少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
4)調節改善區域氣候。濕地對區域氣候的調節作用表現在濕地具有明顯的冷濕效應,能夠增濕和增雨、降低氣溫、凈化空氣。夏季湖區內溫度比外圍區域低3°C 左右,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達到1 000~1 300 個,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和休閑勝地。
經過生態治理后,麻大湖經湖心干渠向東向南延伸,將優質水資源補充到預備河,在保證預備河兩岸農田得到充分灌溉的同時,也對博興縣南部井灌區進行地下水補源,年補源水量300 萬m3,有力地減緩了井灌對土地帶來的次生鹽堿化影響,促進了麻大湖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