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萍
(東營市投資促進局,山東 東營 257100)
水土資源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資源,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東營市在謀求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暴露出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嚴重、水生態損害頻發等問題,唯有落實水生態文明建設新發展理念,從源頭上扭轉水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才能更好推動民生水務新發展。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渤海西南岸的黃河入海口處,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區域內河流密集,水系眾多,但土壤鹽堿化程度高,生態環境脆弱。“十三五”期間,東營市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1)加強生態河道綜合治理,河流水質日益改善。東營市統籌河流功能,推進河湖綜合治理,按照“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的治河思路和目標,實施了中心城“兩河”及內水系環境綜合治理等工程,完成河道水系清淤30 km,中心城河道(水系)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流域水環境質量得到全面改善。
2)加大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多途徑保障濕地生態用水。按照人水和諧理念,實施了天鵝湖城市濕地建設、神仙溝水環境治理等工程,編制了生態用水實施方案,爭取到除黃河現行流路以外其他區域生態補水量6.28 億m3,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濕地生態環境。
3)實施工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東營市水土流失總面積641.56 km2,占全市面積的7.78%。“十三五”期間實施了以河口區孤島片綜合治理工程為重點的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6.39 km2,營建防護林12.24 km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4)加強城市黑臭水體及農村污水整治,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完成了對市建成區2 條黑臭水體和縣建成區2 條黑臭水體的系統治理,目前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0%以上,縣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70%以上。另外,東營市全域42.42%的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切實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
5)強化水資源管理,優化水生態環境。一是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穩步提升。萬元GDP用水量32.78 m3,較2015 年42.02 m3/萬元下降21.99%。二是地下水壓采工作成效顯著。封閉了東營市南部地下水取水井174 眼,減少地下水開采1 711.3 萬m3,遏制了地下水位的繼續下降。
1)水資源匱乏制約城市高質量發展。東營市地處環渤海沿岸,除廣饒縣小清河以南地區有可利用淺層地下淡水資源外,其余地區基本為咸水和微咸水,不能直接用于生產生活,東營市年均降雨量556 mm,地表水年均徑流量4.47 億m3,年均可利用量1.8 億m3左右,水資源匱乏,水資源利用主要依靠黃河客水。
2)水生態本底條件較差。東營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下水水位高,土壤鹽堿化問題突出,地下水滲入河道水系中,導致河湖水體鹽度過高,壓縮了淡水生物的生存空間,限制了生物多樣性。市內河道多為防洪排澇人工河道,缺乏穩定水源和自然徑流,自然修復能力較差。
3)河流生態基流不足。沾利河、草橋溝、挑河等河流上游來水不足,河流流速較慢,河水下滲量大,造成河流生態基流不足,水體流通性較差,生態系統脆弱。
4)刁口河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刁口河自改道后由于缺少水沙補給,原入海流路河口海岸帶出現嚴重的蝕退現象,流域自然形態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對黑嘴鷗等保護物種生境造成重大威脅。
5)現狀水系連通性差。城區水系多為人工河道,存在大量不連續水體和斷頭浜等。同時,由于城區水系無持續穩定水源,為保證景觀水位要求,主要河流由大量閘壩控制,河流交匯處不暢通,限制了水質改善和生態修復。
1)踐行新發展理念。“十四五”期間,堅持以維護河湖生態系統功能為目標,積極推進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實施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完成廣利河等10 條河道周期性綜合治理,加快推進中心城河湖濕地連通及入海河流水質提升;推進各縣區重點水土流失區治理,完成水土保持治理20 km2;加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及運行與管理,實施14 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及擴容,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及出水水質,推動污水資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建設。
2)強化水資源管理。一是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強化取水許可管理,逐步完善用水戶名錄,嚴格計劃用水量的核定和審批。到2025 年,實現年用水量1 000 m3以上用水戶的計劃用水管理全覆蓋。二是制定工業增量用水準入制度,落實重點企業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及水效對標,推進園區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三是結合農業抗旱節水工程建設,推進王莊灌區、勝利灌區等骨干渠道襯砌及配套建筑節水改造,發展田間高效節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廣農業水肥一體化技術等。
3)構建空間均衡的水資源配置結構。加強水資源節約、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修復,優先科學配置區域內水資源,最大可能利用區域外水資源。實施河口區水系連通工程、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水系連通等工程,改善河道、水系水力條件,增強水體流動性;推進跨流域(區域)調水工程,實施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東營市續建配套工程中心城區供水單元工程、山東省黃水東調應急工程(東營段)等,有效提高區域引水能力及客水保障能力;積極探索水務改革新機制,實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水生態補償制度、建立河湖水生態保護聯動機制等,構建水務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