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恒
(汶上縣水務局,山東 汶上 272500)
汶上縣屬淮河流域,境內河流交織,河網密布。小汶河、泉河是主要的防洪、排澇、灌溉補源河道。縣域北部毗鄰大汶河流域,有進軍渠、勝利渠2 條引汶灌溉渠道,29 條農村骨干排水河流、溝渠,地表水大多經泉河、小汶河等主要河流,匯入縣域西南部的梁濟運河。
近年來,汶上縣對大汶河、泉河、小汶河、進軍渠等主要河道進行治理,干流河道防洪除澇標準得到加強,河道引調水能力及攔蓄水能力有了較大改善。汶上縣水利基礎設施主框架逐級形成,水利服務社會的效益明顯提升。但由于縣域內農村排水體系尚未開展系統整治,尤其是作為連接河道與田間灌排系統間的骨干排水溝,大多存在河道淤積、岸線侵占、建筑物損壞、水系連通性差和水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
大部分河道及排水溝岸線確權劃界尚未開展,邊界范圍不明晰,河道兩側違法建設、違法活動問題較為突出,河道岸線被亂占濫用,河道侵占問題嚴重。尤其是在河道岸坡灘地,甚至骨干排水溝河槽內種植經濟林及農作物的現象較為普遍,大范圍的圍墾造成了水資源涵養空間被擠壓,既對區域內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又影響防洪安全。
農村骨干排水河道、溝渠淤積、損毀較為嚴重,且大多沒有進行系統治理,排水溝亂挖、亂填、墾植現象較為嚴重,許多排水溝已成為竹節溝、斷頭溝,甚至部分排水溝河段上下游修建了攔水壩,改造成為魚塘,一旦大汛來臨,村莊及田間積水匯入排水溝后,不能夠及時匯入主河道,極易造成區域性的澇洼積水,形成洪澇災害。
現有河道功能大多以防洪除澇為主,主要承接農田澇水及部分村莊排水,河道功能相對較為單一。尤其是排水溝,除了在汛期能夠發揮作用外,大部分時間段處于干涸、荒蕪狀況,水利工程效益發揮較低。河道與周邊坑塘連通性較差,部分河道溝渠不通暢,河流及支流之間缺乏有機聯系,農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至河道。一些河道、池塘、湖泊等濕地水系被填埋、侵占或覆蓋,河流水系的連通性較差,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
河道現有建筑物大多是建國初期修建、地方鄉(鎮)村或群眾自籌資金建設,工程建設標準普遍較低,加之運行時間長,缺乏有效的維護,建筑物破損嚴重,有些建筑物甚至已經喪失了原有功能,引水、排澇作用不能發揮,且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
農村河流、溝渠大多由鄉鎮或村級負責日常的運行維護及管理工作,存在管理人員、運行維護及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工程在運行使用中得不到及時的檢查、維護,在農村水利設施中存在重建輕管的問題,為工程的運行維護帶來諸多問題。
一是結合河長制工作的推進,針對主要河流、溝渠建立縣級、鄉鎮及村級河長,制定管護制度及日常巡查制度,落實各級管護責任,做到問題早發現、早處理,確保河道、溝渠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運行和維護,進一步提升河道及溝渠運行使用效益。
二是確定河道管理范圍。依據河道管理條例等法規及相關工作要求,結合現狀實際情況,劃定河道、溝渠管理范圍,明確保護范圍,埋設控制界樁。原來模糊的管理界線變得明確,為執法和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據,為今后河道、溝渠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為解決村莊內污水橫流、亂排亂倒,造成水體水質污染的問題,汶上縣啟動實施了農村污水治理。結合村鎮實際情況,分別采取村級生態處理、市政納管處理、村級污水處理站集中處理等模式,做到村鎮污水達標排放。對于處理后的中水,盡量做到就近回收再利用,主要用于附近區域的苗木灌溉、衛生保潔、灑水降塵等。尤其是避免進入坑塘后的中水形成黑臭水體,對村莊水生態環境再一次造成污染。
農村河道治理目的主要是提高農村區域防洪除澇能力,在通過疏通河道,確保洪澇水能夠安全排除的同時,結合地形特點、水源情況,將部分主要河道及渠道進行連通,實現雨洪資源的調配,進一步擴大地表水灌溉及補源范圍,提升農村水生態環境。為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案,通過現場調查、測量及座談等方式,梳理清每一條河道流域特點、存在的問題以及運行使用情況,并結合沿線鄉(鎮)村和群眾要求、治理建議,確定相應的治理方案,確保治理方案科學合理,充分發揮河道綜合效益。
結合部分村鎮建設需求,通過試點對長橋溝部分河段、東護城河、八里溝等骨干溝渠進行治理。充分發揮河渠治理后的綜合效益,結合地形特征、水系分布的特點,按照“澇水及時排除、雨洪資源收集利用、河道水體循環流動、水生態環境得到較好改善”的原則確定治理思路。以自然修復為主,工程治理為輔,通過河道溝渠疏挖、沿線坑塘治理、修建控制性建筑物,實現“河流相通、溝渠相連、坑塘調蓄”的水系布局,建成集供排、減災、生態功能于一體的農村水網體系,治理成效初步顯現。
為進一步改善河道沿線鄉村生態環境,提升河道水體水質標準,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在河道流經村鎮河段及沿線坑塘區域適當種植香蒲、蘆葦等挺水植物水生植物,修建生態步道、休閑廊道等設施,為河道水生物的多樣性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為群眾休閑娛樂增添更多的場所,拉近人與水的距離。同時,也帶動河道周邊特色農產品種植、鄉(鎮)村服務產業的發展,激發區域經濟活力,增加群眾收入,提升周邊土地開發利用價值。
水利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需要由水利、環保、住建、農業農村以及鄉鎮(街道)黨委政府等多部門協同實施,從規劃設計到項目實施,再到運行維護管理,將河道岸線修復、污水治理、村鎮建設、農業灌排及面源污染等工作同步推進,更好地發揮綜合效益。
持續推進河湖長制主體管護責任,充分調動、發揮村鎮等基層組織積極主動性,完善河道管理制度和措施,明確各級各部門管理責任,同時加強輿論宣傳工作,引導群眾自覺保護河道水環境、抵制亂扔亂到現象,以確保工程得到有效管理和保護,保障工程效益持續發揮。
水利工程的調度管理信息化建設逐步建立、完善。結合項目實施,在整合現有河道自動化控制系統、村鎮監控建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和完善農村污水排放監控系統、地表水質在線監測系統、河道水情工情、建筑物運行管理等聯合調度及監控系統,實現運行管理數字化,提升洪澇水、水體污染等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
各鎮村在鄉村振興建設推進中也充分發掘地方歷史文化等特色,提升地方知名度和建設規模。河道水系作為鎮村基礎設施,可將地方特色融入河道治理,在河道流經鎮村區域適當增加相應文化元素,即提升了河道防洪除澇能力,又能在親水的同時了解地方的歷史文化或普及科普知識,同時也引導群眾自覺形成保護水環境、保護河道清潔的意識。
積極利用好國家財政政策,采取多渠道籌措工程建設資金的方式推進項目實施,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工程項目的建設、運行及管理,對于項目自身具備收益條件,或能與收益項目捆綁實施的河道治理項目可采用發行政府專項債券、PPP 等方式,促進工程項目及早建成運行,及時發揮社會與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