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劉繼柱
(濟寧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濟寧 272019)
南四湖是山東省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干線和主要調蓄水庫,具有調節洪水蓄水灌溉、發展水產、航運交通、南水北調調水、改善生態環境等多重功能。對濟寧市乃至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水資源、水生態支撐保障作用。南四湖一方面承接蘇魯豫皖4省34縣(市、區)汛期洪水,造成較大的防汛壓力,每年汛期平均下泄17億m3雨洪水;另一方面,由于枯水期又經常出現干湖現象,也造成當地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問題。
近年來,極端天氣多發頻發,濟寧市先后發生2010—2011年有水文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秋、冬、春三季連旱,2014—2015年歷史罕見嚴重干旱,造成重大損失。南四湖周邊的水庫、河道、坑洼蓄水能力有限,汛期大部分水量白白流失,而需水季節又無水可用,造成人與洪澇、干旱災害的不和諧。南四湖汛期超過汛限水位時,需要放水。非汛期干旱時,需要利用引黃河水及南水北調工程進行生態補水,濟寧市多次對南四湖進行了應急生態補水。為緩解南四湖流域防汛抗旱矛盾,充分保護開發利用好南四湖,山東省政府、省水利廳、濟寧市委、市政府要求對南四湖蓄水位進行分析研究。為此,濟寧市城鄉水務局高度重視,主要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抽調精干人員,組成調研組,開展現場調查、走訪座談、收集資料,分析論證等工作。
南四湖防洪排澇體系經歷次規劃和多年建設,已基本形成了自排和提排相結合的排澇工程體系。抬高水位后,將對排灌站、二級壩水利樞紐、支流節制閘壩等水利設施造成不利影響。
1)對排灌站的影響。上級湖排灌站電機最低安裝高程大都是按照34.2 m規劃建設,在此蓄水位下,可正常使用。經調查,若上級湖抬高水位至34.6~34.7 m,有114座(任城107座、嘉祥縣7座)排灌站電機層將被淹沒;若上級湖抬高水位至35.0 m,有225座(微山36座、任城124座、嘉祥縣62座、經開區3座)排灌站電機層將被淹沒;其他未被淹沒的排灌站,運行條件也將發生改變,可能造成部分排澇站效率降低,有的可能存在安全隱患。此外,魚臺縣在堤內建設了11座灌溉站,在干旱期提水灌溉,如水位抬高后,也將被淹沒,影響提水站安全,無法正常使用。上述排灌站均需要改建。
2)對二級壩水利樞紐的影響。二級壩水利樞紐橫跨昭陽湖湖腰最窄處,將南四湖分為上下級湖,全長7 360 m,自東向西建有溢流壩,南水北調二級壩泵站,微山二線船閘,第一、第二、第三節制閘,微山一線船閘,第四節制閘(未啟用),其間以攔湖土壩相連。4座水閘共312孔,總寬2 140 m。第一、第二、第三節制閘和溢流壩設計總泄量1.45萬m3/s。正常年份泄洪均由第一、二、三節制閘泄洪,3座閘門均為直升式平板,閘頂高程35.0 m;非常時期,溢流壩溢流,頂高程35.0 m。若上級湖抬高蓄水位至34.8 m,閘頂超高不滿足規范要求,如抬高到35.0 m,加上風浪爬高,3座節制閘將漫頂,溢流壩段將溢流至下級湖。
3)對13座支流節制閘的影響。經調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截污導流工程中,魚臺縣、濟寧市、金鄉縣分別在東魚河、蓼溝河、大沙河、金濟河建設了節制閘或橡膠壩,閘(壩)頂高程分別為35.04 m、34.2 m、35.0 m、35.0 m;南水北調控制工程姚樓河閘、大沙河閘閘頂高程均為35.0 m;此外,現有支流復興河閘閘頂高程為34.5 m、西支河閘閘頂高程為35.0 m;金鄉縣截污導流工程控制工程大沙河王杰閘、金濟河郭樓橡膠壩,與老萬福河劉廠閘、東溝河淳集閘、蘇河李樓3座節制閘和萊河橡膠壩、東溝郎莊橡膠壩組成環城水系,高程35.0 m。當蓄水位抬高至34.8 m時,復興河節制閘門低于湖水位,其他12座閘壩的超高均不滿足要求;如水位達到35 m,這13座閘壩均失去作用。其中魚臺、金鄉、濟寧市截污導流工程攔蓄的中水與南四湖連為一體,南水北調東線水質得不到保障。
上級湖正常蓄水位抬高會造成入湖河道正常水位抬高,上級湖25條河道中,湖西的15條河道匯水范圍將增加,河道自排區涵洞自排能力降低或失去作用,造成區域內澇。據調查,水位抬高至34.7 m時,金鄉、魚臺將有56座涵洞(金鄉22座、魚臺34座)不能自排,水位抬高至35.0 m,將有87座涵洞(金鄉41,魚臺46)不能自排;需新建排澇站解決排澇問題。
抬高蓄水位需新建、改建排澇站,提高排澇能力,延長排澇站運行時間。在正常蓄水位下,沿湖農田依靠自排及提排的方式,進行排澇,提排泵站一般在汛期開啟,每天運行時間為8~12 h。若上級湖抬高水位至34.7 m以上時,農田排水受湖水頂托,湖內及沿湖東堤、湖西堤河道回水段及相關支流上的排澇泵站,設備在非正常工況下長時間運行,運行狀況難以保障,排澇能力下降,排澇時間延長,運行時間將增加至10~20 h,排澇效率降低,湖內、外漬澇農田排水將受影響,排澇費用將大幅增加,將加大糧食生產成本。
南四湖地處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干燥,湖水結冰一般較薄,提高蓄水位后,連續水面擴大,冬季湖面結冰遇到大風極易發生走凌現象,對湖內莊臺、文物及其他構筑物造成安全隱患,增加防護困難。
一是防洪調度,上級湖防洪調度按照汛限34.2 m控制,如汛期超汛限水位控制,將不符合汛期調度運用方案,需通過淮委向國家防總申請調整南四湖調度運用方案;二是水資源控制,南四湖水資源管理權由淮委負責,山東省及濟寧市的話語權較小。另外,南水北調東線南四湖省界控制工程上級湖楊官屯河閘、大沙河閘、姚樓河閘的管理權限也不在濟寧市,在上級湖取水方面受到較大制約。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南四湖涉及流域管理、區域管理及省際邊界等產生影響,情況比較復雜;二是沿湖縣、區對抬高湖水位意愿不統一;三是對南四湖流域自然、社會、經濟等基礎資料掌握不系統、不全面,統計的數據及結論還需進一步印證,需要進一步深入開展專門調查研究。綜合權衡利弊,建議不抬高上級湖34.5 m的蓄水位,維持現狀不變。若要抬高水位,在保證二級壩安全、世界文化遺產文物安全、群眾居住安全等前提下,可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抬高上級湖蓄水位至不超過34.7 m。
下步工作建議:一是加強與淮委、江蘇省等省際間、流域機構的溝通,爭取江蘇省、兄弟地市及流域機構的支持;二是委托第三方對南四湖流域現狀進行全面調查、測繪、論證評估,收集科學詳實的基礎資料數據,開展系統調研,對抬高水位的必要性、維持高水位水源的可靠性、水資源管理的可行性、對不利影響提出具體的應對措施,并進行經濟技術分析,為領導決策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撐依據。